晝漲稱潮,夜漲為汐。潮汐,這種月球引力作用下的神奇現象被浪漫的法國文人冠以「大海的呼吸」。其實,這不僅是江海的專屬,在內陸地區也存在著漲落之間唯美的韻律——潮泉。
潮泉,顧名思義,有漲落起伏的泉水。據記載,最早被報導的潮泉位於湖南省郴州市桂陽縣荷葉鎮潭溪村。相傳外地人若正巧碰上了泉水漲落,便是富貴之人,當地人也時常向潮泉祈求順遂平安。後來,更多的人慕名而來,潮泉也就漸漸成了當地小有名氣的旅遊景觀。
雖然潮泉被人們賦予了美好的象徵,但難道它也和大海的潮汐一樣是月球引力造成的嗎?如果不是月球引力,又是什麼造成了泉水的漲落呢?
湖南桂陽潮泉有潮汐還會變色
「湖南桂陽潮泉面積將近100平方米,水深約9米。每天都有漲潮落潮的現象,但漲落幅度不大,約10—20釐米。每隔5年左右會發生一次大潮,漲潮時最大水位可升高8—9米,漲潮時間約一星期;落潮時間較快,約3—4小時,並伴有較大轟隆聲。」原湖南省湘南地質勘察院高級工程師藍曉明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
「此外,湖南省新田縣還存在一個潮泉,那是一口井。在沒有受到如下雨天氣影響的情況下,井水在一天中也有漲落的情形,漲潮時井中的水會溢出井口,落潮時井中水位會下降,相差也有10—20釐米。」藍曉明告訴記者。
更神奇的是,湖南桂陽潮泉居然會「變色」。「當地人還能根據水的顏色預測天氣變化。」藍曉明說。據湖南桂陽潮泉附近居民稱,當泉水呈現出青綠色時,必會下暴雨,而且這種天氣預測方法在當地獲得了多次印證。
泉水為什麼會變色?為何能與天氣聯繫起來呢?「這很有可能是水中魚蝦的功勞。」藍曉明猜測,桂陽潮泉水域面積較大,水中生存著諸多魚蝦生物,而這些生物對氣溫、氣壓比較敏感。天氣變化前夕,總會有一些氣象學的參數發生變化,這些變化人可能感覺不到,但魚蝦卻更加敏感。就像暴雨前夕,燕子低飛、田螺出水一樣,潮泉裡的魚蝦也會表現出異樣或者「躁動」,攪動潮泉底部的泥沙、落葉等物,最終使泉水的顏色看起來像發生了變化。當地居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以此進行天氣判斷。
泉水漲落緣於出水口開合不定
泉水變色之謎有了解釋,那麼水位漲落又該如何解釋呢?
「湖南桂陽潮泉四面環山,山體巖石主要為石灰巖。根據我們對該潮泉的調查了解,發現它正好位於一處石灰巖落水洞中。」藍曉明告訴科技日報記者。2015年,他跟隨中央電視臺拍攝組在該潮泉及外圍考察了7天,對附近有關的地形地貌、水庫、落水洞、溶洞、暗河以及當地村民等均作了調查訪問。
落水洞,往往呈漏鬥狀,是石灰巖地區自地表通向地下暗河或溶洞系統的垂直通道。落水洞在石灰巖地區較為普遍,它一般由石灰巖的溶蝕現象所產生。
「潮泉有漲有落,必然會存在進水口和出水口。」據藍曉明等人的調查,湖南桂陽潮泉落水洞的進水口和出水口均為地下暗河,只是方向和位置不同。在他看來,進水口是沿巖層層面或沿走向斷裂面溶蝕的地下暗河,出水口則是另一組垂直於巖層走向的斷裂面形成的地下暗河。但是,出水口並未處於落水洞的底部,而是在落水洞的腰部,這就是潮泉總有幾米深的水的原因。
「出水口很可能是一條或多條狹窄的豎著的縫隙,且凹凸不平,易受到泥沙、石塊、樹葉、雜草及塑膠袋、布條等雜物阻塞。」藍曉明指出,潮泉的落水洞處於附近地勢的較低點,暗河的水將匯集於此。他猜測,進水口的地下暗河水流時大時小,或者間歇性給潮泉補水,而出水口是出水量較小的縫隙,來水量大就會導致潮泉水位上漲,水流小時會使水位下落。這也就解釋了桂陽潮泉日常2—3次的小幅漲落的原因。
「時長日久,出水口漸漸被堵塞物堵住,幾乎封閉,潮泉水位大幅上漲。漲到一定程度時,出水口堵塞的雜物承受不住水壓,被衝開,出水口裂隙疏通,甚至被衝垮並拓寬,水流就會狂洩。這就解釋了為什麼漲水時間長落水時間卻很短,且發出轟隆聲的原因。」藍曉明說。
陸生「潮汐」成因存在多種說法
除了湖南桂陽潮泉外,重慶市、貴州省也發現了這種大自然的奇景。
「每隔數小時,泉水自然從洞內湧出,只流淌,不噴射。泉水湧出地面前,常可聽見地下發出悶雷般的轟鳴聲。」2003年,《人民日報》報導了位於重慶市巴南區豐盛鎮的潮泉群。重慶市地質研究人員朱順知這樣評價,潮泉在國內偶有所見,但在800米的距離內就有4個潮泉洞,形成頗為壯觀的潮泉群,這在國內還是首次發現。巴南區豐盛鎮時任鎮長田茂華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介紹,潮泉群大約每間隔兩小時左右就有一次漲落潮,每天可達12次左右,豐水季節潮水更多。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長順縣威遠鎮也發現了潮泉。記者沒有查閱到相關媒體報導,但在一篇公開發表的論文中,這樣描述該潮泉:泉水從山麓石隙中湧出,日有三潮漲落奇觀。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實際上,不同的地質環境也可能會孕育出不同的潮泉。因此,地質學界對潮泉的成因也存在不同的看法。
朱順知曾用「虹吸」現象來解釋重慶潮泉群的成因。他認為,地下湧泉通道應為真空,就像用吸管來換魚缸裡的水一樣,通道像吸管那樣插入地下異型水庫中間某個部位,當積水超過一定部位時,通道就會快速把水吸出,然後停止,等積水到一定部位再自動吸出,從而形成潮泉。
南昌大學譚慧斌等人也對潮泉的成因提出了擠壓模型、洗衣池模型等假設。
擠壓模型與藍曉明的觀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這種模型假設有水源能源源不斷地補充池塘中水,在池子底部含有一定的泥沙,能夠堵塞住泥沙下的微孔。這些微孔與溶洞、暗河相通。當水源補水、水位上升,水壓增大,達到一定臨界值時,就會擠開微孔。微孔打開,水流入溶洞內暗河後,水面下降,水壓減小,水速逐漸減慢,微孔再度被泥沙堵塞關閉,從而形成漲落潮。
洗衣池模型則受啟發於生活中的常見現象。洗衣服時,洗衣池出水口由於塑膠袋而被堵。不停往洗衣池注水,水面不斷上升,使塑膠袋浮起,水從出水口洩出,水面下降,塑膠袋重新將出水口堵住。回歸到潮泉,池中的石灰石和泥沙等物充當洗衣池模型中塑膠袋的角色,水位低時能在重力作用下將池底部的出水口堵住。而且潮泉池與水源之間應存有緩衝帶,水先在緩衝帶緩衝,再緩緩流入潮泉池,這樣就避免了由於進水流太急,將石灰石和泥沙衝離出水口上方的可能。當水逐漸上升,石灰石及泥沙浮起,出水口閥門打開,潮泉水落,泥沙和石灰石再次將出水口堵住,為下一次漲潮做準備。
「大自然是神奇的,能夠造就形形色色、秒趣橫生的奇觀,而潮泉只是這萬裡長河中的一朵浪花。其成因之謎,還需要更多的地質研究人員去實地考察,發現未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藍曉明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