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 文翰 攝影報導
在著名電影《聞香識女人》中,阿爾帕西諾扮演了一名失明的退伍軍官,憑藉靈敏的嗅覺,他可以通過氣味準確辨別出女性所使用的香水(香皂)。在生活中,香味也一定程度代表著一個人的性格、氣質,尤其在女性身上,一個散發著香氣的女人往往更具魅力,令人心生好感。
事實上,可以給人增香的不僅僅是香水。在重慶,就有這麼一群人選擇用精油給生活添香。
聞到的是香氣 舒緩的是情緒
11月29日下午,在渝北區魯能星城某生活館,上遊新聞·重慶晚報慢新聞記者來到了這群精油愛好者所在的沙龍。
來到沙龍房間,一張長長的木桌上,擺放著幾十種成人拇指大小的精油,一旁的薰香機正冒著寥寥青煙,香氣由此而來。此時,沙龍主辦者、國家精油療法高級康復理療師陳竹正引導著一對母女進行聞香活動,只見她右手持精油瓶,左手攤開,兩三滴滴在手掌,隨即雙手合十,輕搓起來,而後再閉眼緩慢而深沉地深呼吸,只見她輕聲道:「聞著手上淡淡的野橘清香,想像我們在一片橘子林裡,聽著遠處小溪的流水聲……」母女也依葫蘆畫瓢,伴隨著房間裡傳來她們的吸氣聲,而她們臉上也露出舒適、享受的表情……
陳竹(左)和精油愛好者母女享受精油的芳香時刻
陳竹介紹,她今年45歲,在生過二胎後,一直有斷斷續續的鼻炎,因為情況並不嚴重,所以並未進行治療,但有時對工作、生活帶來的不便卻是客觀存在的。
「大概在4年前,有次去朋友家作客突然鼻炎犯了,一直打噴嚏用了很多餐巾紙。雖然是熟人,但多少讓我有些尷尬。朋友就拿出了薄荷精油讓我聞聞,隔了一會鼻子就通了,感覺呼吸順暢了不少。」陳竹說,她也用過薄荷通鼻劑,相比之下薄荷精油更為柔和,緩解鼻炎的效果更明顯,讓人更易接受。從此,她就與精油結下了不解之緣,在家裡廣泛使用精油,如淘洗蔬菜、水果的時候滴上一兩滴檸檬精油,衛生間裡放置擴香片驅除濁氣……漸漸的,她開始向親朋好友宣傳、介紹精油的用法,因為她的熱心,吸引了一群油粉兒。
現場,來參加沙龍的市民餘女士介紹,她接觸精油是在兩年前一次飛機降落時,「當時感覺頭暈、噁心,旁邊座位的乘客就拿出精油滴了幾滴,我聞到味道感覺舒服了不少。後來她慢慢開始接觸了解精油。」餘女士說,現在她在生活中,除了用精油進行嗅聞,還會用精油塗膜在臉部、手部滋養皮膚。記者也看到,長期使用精油美容養顏的陳竹和餘女士皮膚狀態比實際年齡要年輕幾歲。
陳竹(右)運用精油給餘女士做手部護理
同為精油愛好者的市民汪女士告訴記者,她是在某國企從事辦公室工作的中層幹部,因為長期需要對接多個部門,經常處於高壓狀態,失眠是常態。但在使用精油後,她的工作狀態有了些改變。「我一般是在香薰儀裡滴上一些柑橘類的精油,空氣裡就帶著一種淡淡的甜香,會讓人心情愉快。有時候工作壓力大了,多少有些煩躁,但處於一個香香的環境,會讓情緒更穩定,和人溝通起來感覺更順暢。」
對於汪女士的說法,陳竹進行了解析:每個人對香味的感受都不一樣,大多數人對於花果類香氣會充滿好感,而女性更為偏愛,男性則對樹木類、香料類的氣味更有好感。這樣的原理不僅適用於精油,以大家更為熟悉的香水來說,古龍水就是以柑橘類的清甜為主,配合苦橙葉、迷迭香、薰衣草調配而成,迎合大多數人的嗅覺,因此才這樣廣受歡迎。對於剛剛接觸精油的市民而言,如果不考慮其針對性的功效,那麼最簡單的辦法就是選擇自己聞起來最舒服的味道。
陳竹(左)和精油愛好者母女一起製作精油唇膏
中年女性粉絲較多 多為保健養生需求
國家精油療法高級康復理療師陳竹介紹,這些精油是從植物的根、徑、葉、花朵、果實、種子及全株植物中所萃取的芳香化合物。化學成分很複雜,但主要有烯、酯、醛、酮、醇、酚、氧化物組成。市面上各種精油產品很多,真正好的精油對於原植物的栽種環境、種植時長、採摘和萃取方法都有嚴格要求,除此之外還離不開一系列較為複雜的檢測程序,以確保精油品質。
陳竹說,就精油的香味而言,較受歡迎的有柑橘類精油,對應的功效是讓人心情愉悅;花香類精油,可以美容養顏,平衡內分泌;樹木類精油,可以安撫情緒,對肌肉骨骼有調理作用;種子類精油,有利於腸胃。需要強調的是,精油在提取時雖然會使用到一些藥材或食藥兩用的原材料,但精油並不是藥品,也不能替代藥品,側重於在養生保健及康復理療領域使用。因此如果患有疾病的市民,應到醫院進行診斷和治療。
陳竹介紹,目前在重慶長期使用精油的群體還是較為小眾的存在,據不完全統計,大約在兩萬人左右,年齡分布則在30到60歲之間居多,男女佔比則在1比9左右。
以一個精油入門級愛好者為例,使用到精油的地方可能涉及到口服、薰香、擦臉、擦手、按摩。如果使用檸檬、薄荷等常見精油,費用以每月百元起步;如果使用的類別是較為稀少的類別,費用則是以每月數百元起步。對於更為資深的愛好者來說,消耗量則是以家庭為單位,因此精油消費對於愛好者經濟條件還是有一定要求。
新聞多知點>>>
患有相關疾病或過敏體質的市民應謹慎使用精油
記者諮詢了中醫非遺傳承人、少林堂負責人劉光瑞,據他介紹,自古以來,中醫就在使用藥燻、藥酒對患者進行內服外敷的治療及輔助治療。以市民熟悉的艾草為例,現在則有了艾草油的提取工藝,這也是一種精油,發揮的都是散寒解表、通經活絡作用。其使用方式有薰香、內服、外敷並輔助以按摩,都是為了人體更好的吸收。
但需要注意的是,市民在使用精油中,除了存在個體差異,對於患有相關疾病或過敏體質的市民尤其應該謹慎,以艾草為例,其氣味有一定刺激性,對於患有呼吸類疾病的市民就不適宜。對於有過敏症狀的市民,就可以選擇蒲公英、野菊花精油,對於皮膚有瘙癢症狀的,就可以使用青蒿精油。同時,建議市民在首次使用精油時不要口服,可選擇少量滴在手背,待一至兩小時確定無不良反應後,再長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