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忠 攝影
本網訊 10月27日,教育部科技司組織專家對我校建設的「畜禽育種國家工程實驗室」(以下簡稱「實驗室」)項目進行了驗收。驗收專家組聽取了項目建設和運行情況報告,現場考察了實驗室設施,審閱了相關驗收材料,經充分討論。專家一致同意實驗室以優秀成績通過驗收。
教育部科技司副司長婁晶、我校副校長李召虎出席驗收會並致辭,教育部科技司高新處處長董維國主持會議。
專家組由清華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孟安明為組長,中山大學教授、國家生豬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陳瑤生,國家家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上海市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院副所長楊長鎖,農業部畜禽遺傳資源與利用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院研究員李奎,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究員馬月輝,山東省農業科學院奶牛研究中心主任仲躋峰,北京華都峪口禽業有限責任公司副總裁、北京市蛋雞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劉愛巧等擔任組員,專家一致組認為實驗室所提交的項目驗收材料完整、系統、規範,符合驗收要求。
自2008年獲批以來,實驗室瞄準畜禽育種領域的重大技術需求,建成了動物遺傳基因資源挖掘、分子標記輔助育種、胚胎工程和體細胞克隆、轉基因育種及育種規劃與遺傳評估等5個技術平臺,形成了布局相對集中、儀器設備先進、技術領先、專業性強、特色鮮明的實驗環境和配套體系,可滿足實驗室創新方向的研發需求。
建設期間,實驗室承擔了各類科技項目220項,總經費達2.48億元;獲得了省部級以上科技成果獎勵16項;獲得國家授權發明專利62件及實用新型專利13件;完成了17項畜禽基因挖掘、標記選擇、性別控制等方面技術的工程化和產業化;制定了9項國家標準;發表論文585篇,其中SCI收錄論文375篇;撰寫專著35本;培養博士182名,碩士190名。
在建設期間,實驗室取得了一系列先進的標誌性成果,產生了顯著的效益。中國荷斯坦奶牛基因組選擇平臺取得重大技術突破,應用於農業部國家奶牛良種項目;培育了4個蛋雞新品種(配套系),使我國蛋雞國產良種市場佔有率提高到50%以上;全國種豬聯合育種網絡平臺被應用於全國種豬遺傳評定,加快我國種豬群體的整體遺傳改良;精子分離技術的開發和大規模產業應用使我國成為全球最大奶牛性控精液生產和應用大國。
實驗室建立了完善的管理制度和「開放、流動、聯合、共贏」的運行機制;充分發揮了理事會和技術委員會作用;組建了專業和年齡結構合理、影響力大的技術團隊;與國內相關科研單位和行業骨幹企業建立了緊密的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形成了技術創新和技術服務的有效模式。
專家組認為實驗室圓滿完成了建設任務,全面實現了建設目標,並在核心關鍵技術創新、技術輻射和推廣應用等方面發揮了重要示範和帶動作用。實驗室定位準確、方向明確、目標集中、重點突出、隊伍穩定。專家建議實驗室繼續加強開放服務,提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我校動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發;財務處處長劉罡;科研院副院長吳海芹、基地管理處處長高銘宇、基地管理部主任任蔚;實驗室主任楊寧、副主任野秀芬,平臺負責人張勤、朱士恩、連正興及平臺實驗室負責人、實驗室教授等參加了驗收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