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媽媽查你背誦、考你單詞的時候嗎?
韓劇《心裡的聲音》的第六集中,有這樣一段:
聽著耳熟?
「我們英語學不好都是因為媽媽」... 這句話可不是能隨便說的。媽媽聽到後決定:從這一刻起,這個家裡只能用英語。
從小有沒有被媽媽逼著學英語呢?家裡只講英語是有效的學習方法嗎?
1. 英語恐懼
視頻中的媽媽讓一家人只講英文,如果講了韓文就要罰錢。這樣的獎懲制度中只有懲罰沒有獎勵,對學習者來說很難成為動力,反而更有可能產生挫敗感。
在「餃子」的英文非要是dumplings嗎?這篇文章中我提到了傳統英語教育中的「三宗罪」:過於機械被動、強調標準答案、不允許犯錯。之所以稱它們為三宗罪是因為它們讓我們喪失了學習語言的興趣,不僅學不好英語,並且對學習這件事產生恐懼。
更好的做法是,從興趣出發一步步引導,讓孩子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這樣做可以有什麼樣的好處,以及做這件事情中會有什麼樣的困難、怎麼克服。並且設立可量化的目標和有效的激勵計劃,有跟蹤和公示,有反饋和總結。
2. 肢體語言很重要
視頻中一家人的英文都很差,在走投無路之際他們突然意識到自己還有body language可以使用。在聊一聊該怎麼提高口語中我和大家分享:
在現實生活中,你沒有聽懂別人說什麼,沒有人會扣你分,你讓ta再說一遍即可,還聽不懂的話就讓他慢點說;你說話別人沒聽懂也不必急,我們可以利用手勢、表情和手機翻譯來輔助交流 。
除此之外,英文中還有一些「非文字非肢體」的語言——nonword communication sounds,即通過簡單的改變語調(intonation)來表達自己的情緒,評論或者意見等。
3. 只講外語太難,退一步海闊天空
讀本科時我也有過「只講外語」的想法和實踐,也組織同學們一起配合。例如把每周的一天列為英語日,只需講英文——這一招從未成功過。我想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我們都懂中文,要麼是沒話說,要麼是用英語交流也多是中式英語,折騰了半天覺得沒勁就放棄了。
視頻中的一家人這樣練下去是不會有什麼進步的,因為沒有有效的輸入和反饋,這樣下去很有可能他們會創造出一種新語言出來...
我們學外語的目的是讓交流更方便而不是更複雜,跟中國人講話當然是用我們的母語最方便,跟家鄉人說話用方言更親切。硬逼著我們完全用另一種語言,對初學者來說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如果不是抗擊打能力和學習能力都極強的話,這招很可能並不適合。
我們換個思路,不追求「只講外語」,而是「逐漸地增加使用外語的頻率」。這樣下來學習者的壓力會減少,嘗到了甜頭也有了興趣和信心。
例如,我們可以每天可以定一個話題,每個人要自己去找資料做功課,每天吃飯前輪流用英文發言5分鐘討論這個話題,說得太差的話不能吃飯(或者最差的那個去刷碗)。或者,我們可以要求在特定時段內,說話人在說完每一句話後都要把它翻譯成英語,可以尋求他人幫助,如果都不會的話就存疑,自己回頭查一查然後分享給大家。
這樣做的目的是養成「外語的學習和使用意識」,有了這個意識學英語就成了生活的一部分。
我們也可以利用網站和不懂中文的人交流,因為對方不懂你的母語,用英語成了一件必須、自然的事情。再次推薦Verbling,具體的使用請看試試用這個網站練口語吧。
4. 打造英語學習氛圍
視頻中媽媽的本意無非是讓家人學點英語,我想到了以下幾個小方法來增強家庭的學習氛圍。
把手機、電視、電腦全都設成英文語言,一開始你會不喜歡覺得很難,也會有人說你裝逼,堅持一段時間後你就習慣了 -- 要相信人的適應能力。這樣的話無形的就學了一些英文,例如我電腦上的鍵盤設置界面,這裡就學到了快捷鍵(shortcuts),表情符號(emoji)。隨口把這段話讀一讀就練習了閱讀和發音。
在從「香菜」說起,聊聊英語學習這篇文章中和大家分享了要注意生活中的英文,逛超市、吃火鍋和叫外賣的時候都可以順便學點英文。以「用英文」為學習導向,學習就不枯燥了。例如你吃麥樂雞塊(McNuggets)的時候有沒有注意過它的醬汁?甜酸醬怎麼說?不會說就不給你吃這個醬...
sweet 'n sour中兩個ee念i:,這就是自然拼讀的內容。這三個詞之間還有弱讀連讀的現象:t聽起來像d,and弱讀成了'n, 兩者還能連起來讀,把它念的自然清楚還是需要些聯繫的。
看到一輛車就去查一查它的英文是什麼,看了一部電影/書就去了解一下它的英文名字是什麼,例如享譽中外的《臥虎藏龍》是 Crouching Dragon and Hidden Tiger,《霸王別姬》是 Farewell My Concubine,《釜山行》《名偵探柯南》《七龍珠》的英文怎麼說?
利用便利貼把家裡打造成英語學習教材。視頻中爸爸在想「水壺怎麼說」,他就可以回頭查一查,把水壺的英文表達寫在便利貼上,貼在水壺上,最好是在下面寫一個句子,例如I'd like some water. 多看幾次就學會這個表達了。
或者,家裡弄一個白板,把自己不會表達的話寫在上面,可能哪一天就能找到答案了呢。大家一起做這件事情的話,就能互相學習了。
最後想和大家說的是我們要科學地學習,多想想為什麼要這麼做,還可以怎麼做,而不是非要頭懸梁錐刺股才行。學英文,要有持續的輸入,合適的反饋才行,不要病急亂投醫。
最重要的是我們自己要做好 -- 你的英文可能不好,但是要有提高自己的想法和行動,這樣才能帶動你身邊的人去學。你想讓你的孩子去主動學習,你也要主動去學習,你相信ta可以學會一切東西,也要相信你一定也可以。
你還可以讀:
試試用這個網站練口語吧
為什麼你學不好英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