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2020年中國大學生就業報告》發布,報告中顯示,2019屆本科畢業生月入5440元,本科計算機類、高職鐵道運輸類專業領跑薪酬榜。
先來詳細看看這份報告吧~
剔除通貨膨脹因素的影響外,與2015屆相比,五年來本科生起薪漲幅為23.6%;高職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4295元,與2015屆相比,五年來高職生起薪漲幅為15.7%。
大學畢業生升學比例持續上升。本科生國內讀研比例從2015屆的13.5%上升至2019屆的15.2%,高職畢業生讀本科的比例從2015屆的4.7%上升到2019屆的7.6%。
具體來說,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等本科專業畢業生薪資較高,2019屆平均月收入分別為6858元、6145元、5899元;鐵道運輸類、計算機類、水上運輸類等高職專業畢業生薪資較高,2019屆平均月收入分別為5109元、4883元、4763元。
月收入前10專業類
本科、高職「綠牌」專業
綠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小,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高的專業,為需求增長型專業。行業需求增長是造就綠牌專業的主要因素,連續綠牌說明相關專業就業優勢具有持續性。
本科、高職「紅牌」專業
紅牌專業指的是失業量較大,就業率、薪資和就業滿意度綜合較低的專業。這與相關專業畢業生供需矛盾有關。紅綠牌專業反映的是全國總體情況,各省區、各高校情況可能會有差別。
01
本科生
2019屆本科畢業生就業比例最大的行業類是「教育業」(就業比例:15.9%),同時與2017屆相比增幅也較高,為8.2%。具體來看,在「教育業」的就業增長主要是「民辦中小學及教輔機構」(2019屆就業比例:7.6%)、「公辦中小學教育機構」(2019屆就業比例:6.1%)的需求增長,較2017屆增幅分別為20.6%、7%。
其他就業比例較大且增長較多的行業類還有建築業(2019屆就業比例:8.9%),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019屆就業比例:8.9%),各類專業設計與諮詢服務業(2019屆就業比例:5.8%),文化、體育和娛樂業(2019屆就業比例:4.6%),人才需求分別較2017屆增長6%、4.7%、7.4%、18%。
02
高職畢業生
2019屆高職畢業生就業比例較大的行業類是建築業(就業比例:11.1%)、教育業(就業比例:7.8%)。與2017屆相比,到「教育業」就業的高職生比例增幅也較高,為20%。具體來看,在「教育業」的就業增長主要是「教輔及培訓機構」(2019屆就業比例:2.9%)、「幼兒與學前教育機構」(2019屆就業比例:2.5%)的需求增長,較2017屆增幅分別為26.1%、19%。
其他就業比例較大且增長較多的行業類還有信息傳輸、軟體和信息技術服務業(2019屆就業比例:5.8%),居民服務、修理和其他服務業(2019屆就業比例:4.7%),住宿和餐飲業(2019屆就業比例:3.9%),人才需求分別較2017屆增長13.7%、6.8%、21.9%。
風口行業
中國薪酬網的報告還提到了未來可能成為風口的行業,具體如下:
1、第三產業類
其中包括:法學、新聞傳播學以及編導、經濟學(金融學)、管理學。
2、人工智慧類
其中包括:計算機科學與技術、電子信息、機械工程、自動化。
3、基礎設施建設類
其中包括:力學、土木工程、建築學、風景園林和城市規劃、電氣工程、交通運輸工程、水利工程、測繪科學與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等。
基礎設施主要包括交通運輸、機場、港口、橋梁、通信、水利及城市給排水系統、供電設施和提供無形產品或服務於科教文衛等部門所需的固定資產,是所有企業、單位和居民生產經營工作生活的共同物質基礎,是城市主體設施正常運行的保證。
我國的基礎設施建設行業投資在逐年加大。
@微光
留學生群體的回國熱
中國留學生主體,從原來的精英群體向大眾群體轉變,留學生的數量不斷上漲,越來越多的工薪家庭,選擇將子女送往海外讀書。現在,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累計達到519.49萬人(2019年年初)。
在2017-2018年間,中國向澳洲輸出了 112,297名留學生,比上一年度增長7.8%
2018年中旬發布的另一份報告顯示,46%受訪者非常明確的表示:畢業後就回國就業。有52%的人,計劃在國外工作一段時間積累一定經驗後回國。
2017年,共有48.09萬留學生選擇回國,回國率高達79%,較10年前增長了48%,中國正在迎來第三次「海龜潮」。
比如澳洲中國留學生表示,當地就業難,回國選擇更多,成為了他們畢業後回國的主要原因。對於沒有本地PR或者公民身份的留學生來說,畢業後能夠迅速找到一份全職工作,相對困難。
由於海歸人數逐年攀升,海歸學歷不再像以前那樣稀缺。從薪資來看,8成留學生的預期年薪在20萬元左右,但是6成以上的海歸年薪在10萬元以下。
海歸的平均薪資和國內85%的畢業生的薪資持平。對於大多數留學生,預期薪資和實際薪資存在一定差距。
當然,稀缺人才,依舊可以拿到較為理想的薪酬。
AI 領域工程師平均薪酬在30-60萬人民幣之間,該領域回國人才也出現了大規模增長,同比增長達47.83%。
篩選了部分來自美國、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地區海歸真實爆料,留學生回國後的真實薪資其實是這樣的:(以下來自微博@辦公室吐槽君)
10位美國海歸真實薪資
01,美碩,魔都,學校排名前50,稅前10k。想知道那些說金融20k的到底進的是哪,跟我一塊兒畢業的小夥伴也沒這麼高啊。
02,美本日碩,拿了上海和香港的offer,上海稅前月薪20k,香港30k,都拒了,還是喜歡京東...
03,美碩好歹算個綜合top前50,南京,ee轉金融,本科985,現在交雙一流。回國3年,月薪1萬多,不加年終獎....別bb回國,廟小妖風大,水淺王八多。
04,廣州,高中初中香港國際學校美高那種,大學美國本科top50,月薪11k。
05,有時候想想真不知道怎麼說,美國中餐館打工一周雙休都有3500刀,也就是人民幣2萬多。
06,美本碩,在美國留學9年,回國第一年3線城市,常州金壇區,14k/月。
07,呆過的公司的新入職小姐姐,美本文理學院,北京稅前3萬5。
08,美國4年回國1年,坐標瀋陽,我回來之後找了小半年才找到一個7.6k的。
09,留美top50,國內一年,HR稅前10k,心塞。
10,美本日碩,之前在北京科研機構事業編,到手6k-7k,現在深圳高校到手7k-8k。
6位英國海歸真實薪資
01,上海去年英碩傳媒剛回國第一份工作6.5k,次年9月第二份工作10k,入不敷出。
02,工作即將一年整,英國本科學的是會計金融,帝都做外企財物分析,剛入職月薪稅前5.5k,工作半年後加薪到7k,亂七八糟加起來一共估計10萬....就真的很普通了。
03,國本英國碩士,回國在四大的二線所趴著,當時起薪7k多,每年漲30%,就這樣吧。
04,十八線,英碩,工作一年半稅前8k,另外想說工資不能限於月薪,畢竟單位不同薪資結構不同,有些單位的年終獎非常誘人,而我....
05,英國碩士,畢業工作3年,工程單位,月薪2.5萬年底績效好的話,一年40萬+。
06,世界前20學校研究生畢業,英國留學,本科金融,研究生business,坐標浙江,月薪3k...............CFA 1 Pass
7位澳洲海歸真實薪資
01,呵呵....難得留言還是如此傷心的話題,澳洲8年回國5年,坐標南京月薪4000。
02,澳洲,帝都,6月回的國,教育行業,7k,本來學的金融,之前也做的金融,回國厭了金融想圖個工作好心情就轉了行,然而...
03,看行業吧,金融的話,土澳留學,上海入職一年12k。
04,土澳5年商科master,回國廣州某商業地產開發國企,13薪到手月均6.5k左右,算上補貼10k出頭,這個月跳槽去了某個外資乙方,佣金部分不確定能有多少,但底薪稅前7k。
05,室友:AI985本科,澳洲博士,英國博士後,即將回國,年薪90萬,稅後60+膜拜大神。
05,5年前985本科畢業時年薪稅後30萬,鄭州,現在雪梨大學讀博士畢業年薪20萬。
06,澳洲碩士,一線城市,第一年工作,企業財務到手7000+,朋友香港碩士,marketing,到手8000+。
07,澳碩會計專業,國內在二線城市外企做了半年稅前5k,現在帝都稅前1萬,感覺遇到好領導好同事比工資重要。
海外留學生:
我覺得海歸在就業方面沒優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海歸太多,學生的學歷及能力層次是也是多樣化的。
多年前的美國留學生更多的是精英化留學,而現在更朝著大眾化發展的趨勢蔓延,海歸光環被極大的削弱。
另外,國內教育質量和本土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海歸不僅沒優勢,甚至處於一些劣勢,比如:
容易錯過企業校招季
缺乏相關工作經歷
和國內名校比,海歸處於劣勢
國內HR只認名校
對自身沒有明確的定位
海歸有海外學習背景,而本土人才熟悉國內行情,二者各有優勢和劣勢。
以上都是不同的人所的回答,沒有進行不同維度的比較,比如:個人的優秀程度、院校專業排名、工作年限,家庭背景、人際關係等等,僅作為參考。
優秀的人咋都掙得多,你覺得呢?
圖片源水印
信息參考:
墨爾本微生活
大學四年
觀世海外
英倫百寶箱
如有侵權清和我們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