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上一篇文章,介紹了大慶博物館的基本情況。對第四紀大慶周邊的自然環境進行了探索。揭開了大慶石油之城的自然原因,找到了大慶百湖之城、北國溫泉之鄉的奧秘。不得不感慨這是大自然的饋贈。接下來,我們繼續探索一下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的演化及消亡,探索一下大慶地區古人類文明的璀璨。
前情回顧:大慶為什麼那麼多石油?大慶為什麼叫百湖之城?-探索大慶博物館
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陳列
位於二樓的第二展廳,展覽主題為《東北第四紀哺乳動物》。通過採取極具震而又細膩的陳列形式和手段展示精選豐富珍貴的古生物化石,重點展示了第四紀哺乳動物進化比對、分類敘述、國際國內對第四紀的發現研究、大慶博物館對第四紀化石的收藏保護、第四紀與人類的關係、裝架互動演示等內容。
其展示手段採用多媒體、聲光動畫等形式高寫真地營造出遠古第四紀動植物及人類的生態變化,打造了極具品牌特色的古生物陳列展示,揭示了動物群繁衍生息的歷程。
東北地區大部分地層中發現了大量豐富的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成員(Mammuthus-Coelodonta fauna)化石。
展區分四個單元:
神奇的長毛巨獸
在「神奇的長毛巨獸」這一單元,介紹長鼻類的起源與演化、猛獁象的分類與演化、還有大慶地區猛獁象化石的發現。
讓人在不知不覺中就喜歡上猛獁象這個可愛的龐然大物。最激動人心的是12具猛獁象化石骨架浩浩蕩蕩的龐大場景。
它們有的氣定神閒,有的桀驁不馴,有的旁若無人。真是讓人難以置信這些年代距離我們這麼久遠的古化石,竟然能夠重新傲然於世。由此令人不禁感謝化石修復裝架的專家,是他們讓沉睡萬年的猛獁象重現生機。
在猛獁象群中,昂首領先的兩具真猛獁象王者之風盡現,原來它們兩位就是大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其中一具於2002年出土於黑龍江省的賓縣,站立時高3.35米、長6.5米,同一個體的化石完整率達85%以上,這架罕見珍貴的真猛獁象骨架化石被大慶博物館徵集後,在館內古生物工作者的認真研究和努力下裝架成功。另一具真猛獁象骨架化石於2009年在黑龍江省的青崗發現出土,站立時高4.35米、長7.5米,同一個體的化石完整率達90%以上,是迄今為止國內發現個體最大、最完整的真猛獁象化石骨架。旁邊還放置了可以觸摸的化石,以饗觀者。
豐富的動物種群
這一單元,展示了猛獁象-披毛犀動物群裡齧齒目、食肉目、兔形目、奇蹄目和偶蹄目等眾多動物成員。
繁盛的草原大軍
這一單元,穿越豐富的第四紀古動物陳列通道,撲面而來的是由50具牛群化石骨架組成的氣勢龐大的「沸騰牛群」,每一頭牛的形狀和神態都各有不同,仿佛在訴說各自不同的心事。曾有近百名青少年繪畫者,簇擁在沸騰的牛群場景前寫生,幾十具東北野牛化石骨架,以生動的肢體語言,演繹出形不同、情不同、故事不同,給繪畫臨摹和創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也彰顯出化石修復裝架工作者的高超技藝。這種矩陣式的陳展藝術具有的美感和新意給人帶來強大的視覺衝擊力。而旁邊展牆上陳列的105個野牛頭骨化石組成的牛頭牆卻是安靜祥和、趣味十足,與狂奔的野牛群動靜相襯,引人深思。看過此處展示的國內外權威專家無不感嘆到:全世界從未見過任何一個博物館,能象大慶博物館這樣收藏到如此多的同一種動物化石骨架和頭骨化石,太震憾了、太壯觀了!堪稱「中國唯一、世界僅有」!不僅如此,該展區還有引人入勝的「冰瀑影院」、妙趣橫生的多媒體互動操作臺,使展覽更具知識性和娛樂性。
不懈的探索研究
這一單元,介紹了課題研究組專家,在東北第四紀的探索研究過程中不尋常的發展歷程,以及為未來的科研所做出的精心準備。化石從無到有,從當初不識化石,到現在已獲得國家文物局頒發的全國唯一第四紀古化石修複製作二級資質,並已成功裝配化石骨架達百餘具;從原來低矮的平房,到現在萬餘平方米的現代展館…
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陳列
位於三樓的《大慶地區古代人類文明》社會歷史類主題展,突出大慶地域古代歷史進程中的亮點和特色,集中表現古代先民文化的多元性、獨特性和重要性。有四個專題:
大慶遠古人類
早在距今1.2萬-1萬年間的舊石器時代末期,古代先民便開始在大慶地區生息繁衍。古人類生活場景復原逼真形象地展示了古人類「依丘崗為獵,傍河水而漁」的悠然情境。
燦爛的青銅文化
小拉哈文化和白金寶文化是大慶地區典型青銅時代文化遺存,標誌著大慶地區在當時已率先跨入了文明的門檻,反映了當時的大慶地區應是嫩江流域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中心。利用大量的文字介紹、大型的多媒體以及沙盤和豐富的文物,重點突出了白金寶文化。白金寶遺址位於黑龍江省肇源縣民意鄉白金寶屯,遺址範圍南北長450米,東西寬400米,分布面積約18萬平方米,是一處規模宏大的中心聚落遺址。
1996年,該遺址被公布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白金寶遺址是松嫩平原上第一次正式科學發掘的、具有濃鬱地方特色的青銅文化遺址。它的發現,對於研究嫩江、松花江流域青銅時代的經濟面貌、文化特徵、社會性質以及族系和淵源關係等方面具有重大意義。
驛站文化
該展區內文物藏品的陳列疏密有致,既能讓觀眾飽覽大量豐富的藏品,又巧妙地避免了目不暇接而引起的視覺疲勞。對於一些珍貴的藏品,如大慶地區新石器時代遺存中唯一一件比較完整的陶器—弦紋大口斜腹罐等文物,採用「少而精」的低密度展品陳列形式,用精美的獨立展櫃、詳盡的文字說明精心詮釋其時代背景、歷史價值。對於具有代表性的藏品,如大慶地區的細石器工具,則採用了高密度的陳列形式,分類展出大量的石鏃、石核、石葉、刮削器、剔挖器、雕刻器等文物,突出大慶地區細石器藏品數量大、品質優的特色。
結束語
豐富的展品,新穎的陳列手段,增加了觀眾對大慶厚重歷史文化的認知和了解。在這裡,不僅僅能夠鑑賞古大湖、古動物和古人類文明之美之趣,更重要的是追本溯源、鑑古知今,使人們從這些人類文化遺存和自然遺存中體驗環境變遷,感受文化綿延的力量,認知生命真理,使人們更加熱愛大慶這座美麗的城市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