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坦克
隨著國慶檔預售指令的開關被摁下,國慶檔電影預售如開閘放水般迅速猛漲,「史上最強國慶檔」的口號也又如約而至。
儘管票房即將衝破30億大關的《八佰》幾乎以一己之力撐起了暑期檔後半程,但隨著《八佰》公映滿一個月,票房收割期進入尾聲,整個內地影市票房大盤也再次陷入冰點。作為影院復工以來,內地影市面臨的第一個大檔期,擁有著連續8天長假的國慶檔,逐漸成為今年內地影市最重要的檔期且沒有之一。
距離2020年的結束只剩下99天,內地影史累積票房目前僅有77億,距離200億票房目標仍有著123億的差距。這也讓今年國慶檔在被寄予更多厚望的同時,也面臨著更多的壓力。
打打雞血、喊喊口號誰都會。今年的國慶是否能再次撐起「史上最強國慶檔」的名號?
電影票房的「史上最強學」
隨著內地銀幕數的穩定增長以及觀影人群的不斷拓寬,近十年的內地影市票房呈現了指數級的大漲,幾乎每一個檔期,甚至每個月,都會有新的票房紀錄產生,紀錄刷新速度令我們應接不暇。
而正如同競技體育比賽會擁有一套完備紀錄在案的紀錄,世界紀錄、奧運會紀錄、亞洲紀錄、全運會紀錄、中國紀錄,都會以米、秒、公斤等多個參數紀錄在冊,每一個刷新紀錄的運動員,都會被載入史冊。而作為同樣用數字說話的電影票房,自然從誕生以來,也都是以票房數字成績論成敗的公平遊戲。
深扒「史上最強」這四個字,「史上」代表著內地影史,雖然中國電影誕生於1905年,但要說到票房影史,基本是從1993年中國院線電影市場改制化,每一部院線電影都有著較為精準的票房統計後才開始計算的。「最強」則代表著擁有著刷新過往成績的新高度,既可以拿來形容單片、也可以形容檔期。
2009年7月,《變形金剛2》打破沉寂11年之久的《鐵達尼號》紀錄。而這一紀錄又被4個月後的災難片《2012》打破。不過,屁股還沒坐熱的《2012》,在兩個月後,就又迎來了《阿凡達》的上映。上映數月的《阿凡達》最終獲得了13.6億的驚人票房成績,將這內地影史票房紀錄提高了2.6倍,短短半年多,三次刷新內地影史紀錄,這在過去,在未來,都已經成為絕唱。
從2009年到2017年,內地影市幾乎每一年都在創造大量的票房紀錄。而大檔期影片票房和檔期總票房更是水漲船高,每年相較前一年幾乎都有著平均30%以上的增長。可以說,在每個大檔期到來之前,閉眼說幾句「史上最強」,也八成不會有錯。
在百度、微博、微信上隨便搜索相關詞條,幾乎每一年都有相關的「史上最強」報導。
但是從2018年開始,票房增勢明顯陷入瓶頸,增速放緩。無論是從單日票房、大盤票房,還是多部被寄予厚望的票房破紀錄種子選手的票房失利來看,這些信號都向內地電影人發出了紅燈警報。預測在未來長時間內,票房大盤都將維持在5%左右的小幅增速,所謂的電影市場黃金十年也正式結束。
近三年,我們接連目睹了2018年國慶檔與賀歲檔票房大盤的大幅倒退、2019年春節檔的零增長以及2020年疫情作用下的影市災難,對於今年的國慶檔,「史上最強」真的能實現嗎?
國慶檔崛起史
相比其他檔期,春節和國慶,更容易被冠以「史上最強」的檔期稱號。
一方面,是因為春節和國慶檔都是專屬於電影的檔期,而暑期檔的概念並不唯一,也會與劇集綜藝分享。對於普通觀眾而言,暑期檔也並沒有一個標誌性的開啟時間節點,目前業內所流行的以6月1日作為暑期檔開啟點並不被外界普遍接受。
另一方面,也只有春節檔和國慶檔這兩個擁有7天以上法定節假日的檔期,能夠擁有少則3-4部,多則7-8部大片的進駐,多部影片扎堆公映的盛況,也更能對外營造出一種「神仙打架」的繁榮性質。
和近八年才崛起的春節檔、近年來逐漸落寞的賀歲檔不同,從始至終都擁有著7天法定假日的國慶檔,在內地影史的檔期地位中,一直牢牢佔據著至少前三的位置。2004年《新警察故事》、2005年的《神話》、2006年的《寶貝計劃》的「成龍國慶三部曲」均取得了不錯的成績。2008年的《畫皮》,更是成為了國產魔幻題材電影的新標杆。
2009年,作為主旋律影片2.0時代的開創之作,《建國大業》以4.16億票房成績,取得了當年國產電影的票房冠軍,也第一次深挖了國慶檔的主旋律屬性。同檔期上映的諜戰類型片《風聲》,至今仍然是保持著國產諜戰題材類型的最佳口碑,無人超越。
不過,剛剛憑藉60周年創造了「史上最高」的國慶檔,卻又接連遭遇滑鐵盧。2011年國慶檔票房冠軍《白蛇傳說》票房僅為1.73億、2012年國慶檔票房冠軍《太極1》票房1.47億,接連多部古裝魔幻大片在國慶檔失利。
不過,2012年賀歲檔《泰囧》的成功,讓國產喜劇成為新的類型片風向標,國慶檔也成為了每年頭部喜劇電影的最佳駐紮陣地。2014年的《心花路放》、2015年《港囧》《夏洛特煩惱》、2017年《羞羞的鐵拳》,國慶檔大盤也隨之達成一個又一個的「史上最強」稱號。然而,隨著2018年《李茶的姑媽》的失利,國慶檔喜劇似乎又失靈了。
2019年,恰逢新中國70周年慶典,這也給國慶檔帶來了新的活力,無論是單片強度還是檔期大盤,都達到了新的高度,2019年國慶檔大盤總共收入超過50億票房,這個數據比2017年的歷史最高成績27.08億,要高出了近90%,也創下了內地影史大檔期增長幅度的歷史紀錄。
而一次性超越太多,毫無疑問也給接下來的「史上最強」創造了難度。
泛檔期化的國慶檔,何必苛求「史上最強」
在疫情衝擊、部分城市依舊嚴陣以待對抗境外輸入病例、新疆全區影院依舊沒有復工開業的當下,2020年國慶檔完全不必追求又一個「史上最強」。
首先,去年國慶檔爆發極高,建國70周年的絕佳環境氛圍,成為了三部獻禮片最佳的宣發強心劑。根據影片的映前想看人數與幾大平臺的熱度指數來看,去年國慶檔三部獻禮大片的整體熱度,甚至超過了去年春節檔七部大片的熱度。其中,《我和我的祖國》更是成為了內地影史映前熱度第二高的影片。而在影片口碑上,去年國慶檔影片的口碑更是達到了史上最高,無論是豆瓣還是貓眼淘票票,都比2017-2018年的平均分數高了1分左右,實現了質的提升。這對於今年國慶檔影片平均不足40天的宣發期來說,可以說呈現了碾壓之勢。
其次,雖然今年國慶檔影片質量依舊保持了較高的水準,但熱度上仍處於上升期。考慮到今年疫情對電影行業的衝擊,以及春節檔影片二次定檔後宣發物料的彈藥幾乎已經所剩無幾。因此開啟預售以來,增速表現並不太過突出。這也導致今年更多的影片會產生強勁的長線效應,甚至在10月中下旬依舊有不錯的票房入帳。
最後,正如我們之前所說的那樣,今年國慶檔的概念已經逐漸「泛化」,《奪冠》的提檔、以及《一點就到家》的推遲,都將國慶檔影片的能量逐漸分散。考慮到目前影院上座率仍舊被限制在75%以下,分散票房能量,也是一種發行上的考量。可以說,今年國慶檔五部重點影片的總票房依舊存在超越去年三駕馬車的可能性,但是僅僅計算7-8天檔期內的票房,再度刷新「史上最強」的機率渺茫。
在目前已經進入常態化防疫的階段,面對著隨時有可能卷土而來的秋冬二次爆發,我們又何必苛求電影檔期的一個又一個「史上最強」呢?讓每一部影片都能有一個與質量相匹配的票房成績,儘量在檔期上做到雨露均沾,或許才是更好的市場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