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為公辦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舉辦方為中山市人民政府,合作方為國家重點建設的「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電子科技大學。學校建校至今已有32年的辦學歷史。前身為1986年成立的中山大學孫文學院;1995年,學校更名為中山學院,實行省市共管,以市為主的管理體制;2002年至今,中山市人民政府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舉辦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2012年,學校開始探索碩士研究生培養之路;2016年,學校被遴選為「廣東省首批普通本科轉型試點高校」,同時成為省內同類院校中唯一一所「省市共建」高校。學校坐落於偉人孫中山先生的故鄉——中山市城區中心地段的蓮峰山上,校園環境清幽,書香濃鬱,被譽為「城市中央的花園大學」。學校建設有高水平教學實驗室100餘個,教學科研儀器設備總價值近1.2億元,現代化圖書館藏書240餘萬冊。設施完善、設備先進的科學實驗大樓、多媒體課室、多功能體育館、高標準全空調學生公寓、學生食堂和活動中心,為莘莘學子提供了良好的求學環境。
學校堅持「育人為本、凝練特色、機制創新、科學發展」的原則,以人才培養為中心,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和服務地方的能力,內涵式發展成果顯著。
學校現有在校生1.9萬餘人,設有電子信息學院、機電工程學院、計算機學院、材料與食品學院、人文社會科學學院、管理學院、經貿學院、外國語學院、藝術設計學院9個二級學院和思政部、體育部2個教學部,共有41個本科專業。逐步形成了以電子類專業為核心,工、管為主幹,工、管、經、理、文、法、藝協調發展的專業布局。其中,「計算機應用技術」被評為省優勢重點建設學科,「電子科學與技術」、「工商管理」被評為省特色重點建設學科,「材料科學與工程」被評為省重點培育學科,省重點學科數量位居全省同類院校前列。「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被評為廣東省特色專業,」機械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為廣東省優質專業,9個專業被評為廣東省重點專業。2012年起,學校與電子科技大學聯合培養研究生,已累計招收研究生156人,55人順利畢業。一批教師作為主導師在電子科技大學招收研究生。2015年3月廣東省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中山)落戶我校,已正式投入運行。
學校積極開展面向地方產業轉型升級的科學研究和技術轉讓,近五年來共承擔各類科研和社會服務項目800餘項,連續六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17年科研到帳經費近3千萬元。學校建有電子薄膜與集成器件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山分室以及一大批省市級科研平臺、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016年成立的科技研發機構「中山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已與70多家企業建立了合作關係,為企業帶來近億元的新增產值。以協同創新為引領,學校不斷提高社會服務能力,近五年為企業及政府部門提供技術服務和決策諮詢逾500項,獲得各級各類科研獎勵220餘項。
經過32年的辦學,學校已經成為中國獨立學院中的佼佼者,被評為「廣東省依法治校示範校」、「全國先進獨立學院」、「廣東省高校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學校」等,多年來位居武書連全國獨立學院排行榜前列。
百舸爭流千帆競,乘風破浪立潮頭。學校將在中山市委市政府和電子科技大學的領導下,堅持「三大核心戰略」和「雙輪驅動戰略」,深入推進內涵式發展,為把學校建設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而努力奮鬥!
一、政校聯合,為學院快速發展提供根本保證
學校由中山市人民政府與電子科技大學合作共建,屬事業單位。學校實行「理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制,理事長分別由中山市人民政府市長和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擔任。中山市政府的支持是學校發展的堅強後盾,高速發展的產業經濟是學校各項事業的強大依託。電子科技大學成熟的管理經驗、強大的教育、教學與科研實力、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為學校高起點發展及高質量人才培養提供了可靠保證。
中山市人民政府與電子科技大學籤訂合作辦學協議
電子科技大學是國家建設「世界一流大學」A類高校,被譽為「我國電子類院校的排頭兵」和「民族電子工業搖籃」。電子科學與技術、信息與通信工程學科為全國頂尖學科。電子科技大學正乘國家創新驅動戰略和「一帶一路」建設的東風,朝著「雙一流」高校的目標努力奮進。
中山:偉人故裡,文化名城
中山市坐落於美麗富饒的珠江三角洲,地處粵港澳大灣區核心區域,北連廣州,南連珠海,東接深圳,毗鄰港澳,發達的交通網絡,形成了與廣深珠便利的「一小時」生活圈。秉承「博愛、創新、包容、和諧」城市精神的中山市,曾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等多項榮譽。繁榮的經濟、獨特的區位優勢、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學生求學、就業創業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二、省市共建+應用轉型——加速推進高水平應用型大學建設
為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於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決策部署,2016年起,廣東省教育廳和中山市人民政府決定共建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進一步加大對學校的政策和資金支持。學校作為省內11所省市共建高校之一,將加快提升學科建設水平、綜合辦學實力和服務能力,成為特色鮮明、優勢突出的高水平應用型大學,為全省及地方產業轉型升級和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重要支撐。
學校與省市籤署共建本科高校協議
在國家及省市深入推動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新形勢下,學校搶抓機遇,於2016年率先成為廣東省首批14所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本科高校轉變試點單位之一。學校以深入推進「創新強校工程」為抓手,主動融入服務創新驅動戰略發展和區域產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將辦學定位於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著力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產教融合、校政企合作、增強學生創新創業就業能力,旨在將學校建成實力強、水平高、特色鮮明、與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高度融合的應用型本科高校。
三、師資雄厚,為教育教學提供動力支持
學校目前教職工總人數達1000餘人,建有一支具有高職稱、高學歷、高素質的自有教師隊伍。專任教師475人,具有博士以上學歷教師佔34%,擁有一批南粵優秀教師、中山市優秀拔尖人才和中山市優秀教師。同時,學校聘請了100餘名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兼職及客座教授。借省市共建的東風,學校以多種方式加強高端人才引進,2017年至今成功雙聘國家級專家10人、企業技術管理骨幹93人,全職引進博士和副高以上高層次人才34人。同時加強內培養,五年來共晉升正高職稱13人,副高職稱40人,師資數量和高級職稱晉升人數均位居省內同類高校前列。
中山市優秀專家、拔尖人才——顧曉勤教授(後排左一)
四、品質至上,強化創新應用型人才培養特色
學校著力探索「教、學、練」為核心的多元化人才培養模式,構建了「綜合培養階段、專業培養階段和多元培養階段」的「三段式培養、多路徑發展」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即學生前期參加素質拓展類通識教育課程,以拓展視野,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和健全人格;在此基礎上,修讀教學與實踐並重的專業必修課,通過課內外結合、產學結合、校內外結合,提升其實踐動手能力;在多元教育階段,學校滿足社會對人才多元化需求和學生個性發展需要,設置多元化選修模塊,學生可在跨專業課程選修、參加創新創業訓練實踐、參加國際交流學習實踐活動、獲取相關專業技能證書四項中,自主選擇和搭配,完成學分置換互認。
學校以「創新強校工程」為抓手,探索出「產學研一體化模式」、訂單培養模式、創業孵化模式、項目團隊模式、語言+商務人才培養模式、學院+實務部門聯合培養等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一院一特色」。
傅瑜教授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學校在加大實驗室開放力度、強化校內實習環節的同時,積極開拓容量大、有特色的的校外示範性實習基地,根據專業特點採用有針對性的實習實訓模式,通過校、政、企協同合作,培養高級應用型人才。近年來,學校已建成209個校外實習基地,並以此為依託,開展了一系列戰略合作。其中3個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和4個大學生校外實踐教學基地獲教育廳授牌。
學校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外科技活動,使其實踐應用及創新能力得以充分鍛鍊與提高。學生在中國「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挑戰杯」課外作品競賽、機器人大賽、嵌入式設計大賽等重大賽事中,意氣風發,摘金奪銀,獲得國家、省部級以上獎勵2000餘項,其中包含一批含金量極高的世界級獎項,如朱啟慧團隊憑藉作品「D-ear heatset」榮獲設計界的最高獎——德國紅點設計概念獎;王斌傑團隊發明的「二維碼印章」獲得德國紅點和國際IF設計概念獎,其作品專利被多家知名企業認購。
五、電子科技大學2+2聯合培養
為進一步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突出特色,學校每年為嚮往到全國重點大學求學的學子們提供赴總校學習的寶貴機會,即學校與總校電子科技大學的「2+2」聯合培養模式。在總校最強的「電子科學與技術」、「通信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自動化」四個專業,每個專業每年招收60名學生(面向廣東省內外,通過高考錄取和入校後選拔兩種方式各招收30人),大學期間前後兩年分別在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和電子科技大學學習。項目注重學生專業知識、人文素養、創新能力的提升及科研能力的培養,旨在推動學生向更高層次發展,同時,也為學生高質量實習就業提供更多選擇。
首屆2+2聯合培養實驗班在總校開展學習
「2+2」聯合培養採用動態式管理,學習成績和綜合素質未達到要求的學生將調整到普通班級就讀,同時也從普通班級中選拔優秀學子進入聯合培養班,以督促學生努力學習,保證培養質量。
六、就業升學,數量質量逐年雙向提升
學校地處經濟發達的珠三角地區核心經濟帶,本地及周邊城市擁有各類企業數十萬家,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繁榮的經濟環境為畢業生就業、創新創業提供了廣闊舞臺。同時,學校堅持實行積極的就業政策,廣泛開闢就業渠道,強化就業服務,畢業生就業率連續九年98%以上,去向包括公務員、考研、出國、事業單位、國有及民營企業等。在就業地域方面,60%以上的畢業生選擇在珠三角地區開創事業,其中近50%選擇留在環境舒適、經濟發達的中山市就業創業。
學校培養的學生同時具有紮實的理論基礎和較強的科研能力。近年來有近千名同學分別考取了北京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電子科技大學、武漢大學、廈門大學、香港大學等國內眾多知名高校攻讀碩士研究生,一批學生赴英、美、澳、加、日等國留學深造。
由於就業工作成效顯著,成績突出,學校被教育部評為「全國高校就業工作先進集體」,成為國內唯一獲此殊榮的獨立學院。
學校榮獲教育部「全國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先進集體」
七、創新創業,校政企三方合作為學生搭建成長舞臺
學校以「政府指導、學校搭臺、企業扶持」三方合作為基本形式,以校內外共9500平米的創業孵化基地為依託,積極響應國家「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號召,創立了以「創業孵化基地、創新創業學院、創新創業實驗班、創業種子基金」為特色的創新創業教育模式,通過營造濃厚的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提升學生創業意識,並為其提供指導與服務。學校畢業生年平均創業率達到4.5%,遠高於全國和廣東省平均值。
中山市產業技術研究院和大學生創業孵化基地揭牌
學校孵化基地現有120餘個卡位,在孵創業基地60餘個,九年來累計成功孵化企業190餘家,獲純利潤900餘萬元,創造就業崗位2000餘個,並湧現出廣東省創業先進個人、中山市十大傑出創業青年等一批創業標兵。學校創業教育受到國家及省市主管部門的高度讚賞和肯定,並得到中央電視臺等主流媒體的全面報導。
2016年成立創新創業學院,構建了創新創業教育+專業教育深度融合的人才培養體系。開設「技術創新管理」、「跨專業創新設計」、「綜合媒體創新」等實驗班;搭建了應用電子與軟體技術協同育人創新創業中心等6個雙創教育實踐平臺;廣泛組織學生參加「網際網路+」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並獲得第三屆中國「網際網路+」大賽國家銅獎和廣東省銅獎。
八、文化引領,為學生綜合素質、文體才能插上騰飛的翅膀
多年來,學校致力於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和社會名流來校講學,成功打造了廣受師生好評的「名家講壇」,通過講座,拓展了學生興趣和個性,啟迪了思維、塑造了人格。
學校大力營造積極活躍的校園文化氛圍,為學子提供綜合素質提升的廣闊舞臺。學校課外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包括數學建模協會、星火電子社、英語角、讀者協會、體育運動協會、拉丁舞協會等在內的69個學生社團,長期開展各種學術、文藝、體育活動,為促進學子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打下了堅實基礎。
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李言榮教授來校講學
學校以中山市文化名城建設為契機,立足本土,進一步凝練並創作了一批具有鮮明時代特色和弘揚地方文化精髓的文化文藝作品。由全國著名舞蹈家、學校藝術中心主任朱東黎教授編導的《選村官》、《西部支教》等一批舞蹈節目,榮獲全國「第九屆藝術節暨第十五屆『群星獎』」、廣東省「第八屆魯迅文學藝術獎」、全國「第二屆大學生藝術展演一等獎」,並受邀登上中央電視臺《我要上春晚》節目舞臺。
九、放眼世界,培養具有國際視野的高素質人才
學校用國際視野把握和發展教育,引進國(境)外先進教育資源,為廣大學生搭建接受國際教育的平臺,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
學校與國(境)外多所高校籤訂了友好合作協議,覆蓋了從本科為起點直至碩士的多項合作項目,學生可根據自身發展需求及家庭實際情況參加不同類型的項目,以開拓視野、提升專業能力和綜合素養。
第五屆海峽兩岸交流營中山行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等你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