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軍手槍:九四式曝光率很低,南部十四式卻無處不在

2020-12-24 國平視野

九四式、南部十四式手槍,都是二戰時期,日本軍隊裝備的制式手槍,只是兩者的裝備數量和裝備範圍有所不同。

由於運用範圍不廣泛,因此九四式手槍的曝光率並不高,知名度也在南部十四式手槍之下;而南部十四式手槍,則在抗戰題材的文學作品包括影視劇中不斷出現,原因見本文以下說法。

前者,九四式手槍,日本軍方將其定位成一把自衛手槍,不需要經常保養擦拭,同樣發射8×22mm 南部手槍彈,配備給坦克兵、汽車駕駛員、飛行員、海軍軍官等,儘管重要但卻非直接地面戰鬥人員所使用。

九四式手槍,彈容量只有6發,但射擊精度較高,指向射擊更準,特別適合射擊技術一般的技術兵種,有效射程50m,而且重量比南部十四式手槍要輕巧許多,在實際使用過程中,被認為是一把很醜陋的軍用手槍。

後者,南部十四式手槍,日本軍方將其定位成一把戰鬥手槍,發射8×22mm 南部手槍彈,8發彈匣供彈,有效射程50m。

此槍,裝在一隻牛皮槍套內,外觀似一隻甲魚;因此,被北方的抗日軍民稱為「王八盒子」,當然,此稱呼也有對侵華日軍的蔑視。

南部式手槍,廣泛裝備日本陸軍軍官,從尉級的基層軍官,一直到將佐高中級軍官,包括都隨身佩戴一把指揮軍刀。

此槍在外觀上仿德國魯格P08手槍,在網絡上的評價也不高,美軍大兵曾經說過,用來自殺都很困難;因此,也被認為是日本的槍械設計大師南部麒次郎中將設計最糟糕的一把軍用槍械。

相關焦點

  • 二戰日本制式手槍盤點,最老槍型用了52年,威力和小砸炮相當
    明治26式一直用到戰敗,堪稱日軍最古老的制式手槍型號,一用就是52年。 南部十四式手槍 大名鼎鼎的「王八盒子」,二戰日軍最常見的手槍,誕生於大正十四年(1925年),由於又被稱為南部十四式
  • 掛繩、木匣、通條、「手槍囊」:日本南部式/十四年式​之手槍套...
    到了大正十四年(1925年),日軍國產手槍制式化進程繼續推進,日本陸軍也決定選用制式手槍,於是在南部式手槍基礎上進行改進,改進後的產品命名為南部十四年式手槍,開始大範圍裝備日本陸軍。
  • 二戰中表現最差的手槍:日本南部14年式手槍
    日本南部14式手槍是原南部式手槍的改進型,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1925年列為日本陸軍制式武器。二戰期間裝備於將校級軍官,該槍俗稱「王八盒子」。這種手槍使用南部式8mm子彈,指向射擊精度極高,子彈傷害力極大基本與達姆彈相同,無防護人員被擊中,通常非死即殘。
  • 尋槍:解密貴州省博物館收藏的十二支原型手槍,部分槍枝跨越百年時空
    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清點文物這12支手槍全是原型槍,有德國的「毛瑟」槍,美國的「白朗寧」,也有日本制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和西班牙的「無敵」式自動手槍……幾乎全是歷史上的名槍,有的槍型甚至經歷過一戰和二戰,跨越百年時空。近日,多名槍枝徵集者,詳細披露了這批老槍的來源及徵集過程。
  • 二戰被俘的日軍最高將領:拒絕自殺謝罪,理由說出來可笑
    文/快哉風 二戰期間,盟軍想俘虜一個日本高級軍官很不容易,比如中國抗戰十四年,俘虜到最高軍銜的日本軍官只是一個海軍大佐,這個名叫衝野亦男的倒黴蛋,是因為座機故障迫降在國軍第3戰區,從而當了俘虜。
  • 川軍踏草鞋背大刀抗戰 煙杆上標"不除日寇不回鄉"
    抗戰時,在煙杆上也標識:「中華男兒上戰場打日寇」,「旌旗一片立功勞,萬馬軍中赴戰場,馬上官長傳下令,不除日寇不回鄉」。菸袋上也寫著「收復失地」。  另據報導,在全面抗戰的八年間,八路軍、新四軍子彈消耗不足4000萬發、手榴彈約800萬枚,按殺傷52萬日軍和同樣數量的偽軍統計,平均每斃傷一敵消耗30發子彈、7枚手榴彈。這一比例之低在世界上是罕見的。  機槍  一個連也配不了一挺機槍,每個師僅有十多挺。重機槍是一個師僅一二挺。
  • 神劇中日軍竟然裝備了穿越過去的59式坦克和火箭筒?盤點下現實中...
    而現在的作品很多作品真是差強人意,其實我們的觀眾觀影看劇都是抱著極大的寬容,服裝頭盔不對沒事,武器道具早出現幾年晚出現幾年好歹也是一個時代的,但有些錯誤明擺就是在秀下限。《傻兒司令》這部劇在當年很經典,但美中不足的就是給日本人配了一群59坦克(仿製蘇聯T—55坦克,外貌跟62坦克差不多,但62是輕坦體積較小),當年條件不好可以理解。
  • 被稱為「手槍之王」的54式手槍,為什麼卻被淘汰了?原因一言難盡
    手槍在前蘇聯的實戰中使用的情況比較少,多數裝備的是衝鋒鎗, 只有少數的坦克手和飛行員軍官等在自衛的時候會使用,而我國建國後由於底子薄,所以在進口和接受蘇聯槍械的時候,也會大量仿製蘇聯的軍用武器,其中一部分就是二戰時期所使用的制式手槍。中國的54式手槍,堪稱手槍之王的存在,最後為何銷聲匿跡了?今天小編就給你們好好講講,54手槍被淘汰的幾個理由。
  • 二戰最傳奇的士兵,危急時刻連開4槍,直接擊落日軍零式戰機
    確實,抗戰時期,我國裝備落後,能夠取得勝利特別不容易。但是,由於我們距離那個年代有些久遠,當年的故事我們只能從書本或者是影視作品中去了解。隨著軍事題材的熱度不斷升高,大家對戰爭的了解也在不斷加深。在眾多影視作品中,《亮劍》是不可多得的良心劇。雖然很多網友也曾吐槽《亮劍》細節處理不到位,但是,總體來說,這部劇還是十分經典的代表。
  • 二戰時英國研製了一把神秘手槍,它外形像是大號的消聲器
    故各國都有為間諜部隊研製特殊武器的習慣,二戰時就誕生了許多奇形怪狀的間諜武器。這些武器將在敵後作戰的士兵們武裝起來,使他們具有一定自衛和暗殺的能力。這種手槍的名字叫做威爾洛德微聲手槍,它的外形像是一個大號的消聲器,消聲器下面還裝有一個小型的彈匣。威爾洛德手槍的口徑是9毫米,它的彈匣可以裝填六發普通的手槍戰彈。
  • 詳解二戰日軍大和級戰列艦及其戰史
    潛艇用小型可搬式対空搜索雷達,工作頻率150MHz,峰值功率10KW,採用2*4水平固定式天線,標的距離精度是2~3km。方位精度10度。13型電探只有一個A模式的顯示器,因此它不可能提供出準確的目標的方位角資料,而且完全無法提供仰角資料,而只能通過反射波尖的大小猜測目標的情況。(簡單的說就是知道有人來了,但不知道在哪)
  • 二戰時日內瓦公約規定,此類人堅決不能殺,日軍卻不守規矩遭到報應
    但因為很多原因,在戰場上殺害戰俘的行為,還是屢見不鮮的,尤其是二戰時期的日本鬼子,根本不在乎什麼國際約定,他們俘虜了大批的中國軍人,幸運的被關到了戰俘營,甚至被殺都是比較幸運的。不幸的那些人,被日本鬼子當成小白鼠,進行活體實驗,日本鬼子對待戰俘那是相當殘忍的,不僅僅是對我國的戰俘,日軍對別國的戰俘,也絲毫不手下留情。
  • 二戰日軍噴火器性能有多強?趕超美軍水平,曾和盟軍上演火之戰
    太平洋戰爭中駐守各島嶼要塞中的日軍經常成片被美軍噴火器燒死,也使日軍成為二戰中被噴火器刷分的頭號人選,然而很少有人知道當年的日軍也曾熱衷發展此類武器並研發出多種型號用於實戰。一戰中日本注意到德軍戰鬥工兵噴火器打破了塹壕戰僵局,英法士兵們要麼在慘叫聲中被燒死要麼瘋狂逃走放棄機槍陣地,而日軍自己也在一戰後出兵蘇俄西伯利亞時首次接觸了該武器,並最初模仿德國產品少量生產了1式噴火器,但該噴火器存在較多不完善之處。直到上世紀30年代,日本才真正在噴火器研發方面取得進展,最終用93式噴火器取代了1式。
  • 圖說:如何分解馬卡洛夫手槍 光環下的平庸 中國59式手槍原型
    馬卡洛夫手槍,口徑9×18mm,中國仿製的59式手槍曾經小規模裝備過,但並沒有定型。二戰後,蘇聯開始更新整個輕武器系統,在這個過程中AK-47、SKS用歷史證明自身的價值。但其中也有一款武器並沒有多大意義,與同時換裝的其它型號相比,就是濫竽充數,這就是馬卡洛夫手槍,也被稱為PM手槍。本文由美國槍械作家VladimirOnokoy撰寫,本人翻譯給大家分享。馬卡洛夫替換的託卡列夫手槍非常不安全,缺乏合理的機械保險,不可能保證膛內帶彈的安全性。因此託卡列夫手槍成為蘇聯軍官心中的隱痛,他們從不敢膛內帶彈執行任務。
  • 他是二戰中最冷血的阻擊手,一人一天一槍擊斃2000日軍!苦似美國隊長!
    他是二戰時期的美國水兵陸戰隊的傳奇戰鬥英豪。他在1942年的瓜達卡納爾島戰爭中體現勇敢,僅他一人就殺了一千五百名到兩千一百名日軍,也因而成了美國傳奇英豪。取得榮譽勳章;1945年重返戰場,終究在硫磺島戰爭中陣亡,被追授水兵十字勳章。巴斯隆是二戰歷史上僅有一位一起取得過榮譽勳章和水兵十字勳章的水兵陸戰隊兵士。其傳奇的閱歷 可謂美國隊長的原型人物!
  • 二戰時,一名日本將軍學中國古代屯田,帶14萬日軍在荒島種田養雞
    這種歷史現象在戰爭中就體現得尤其明顯,中國東漢末年就有曹操的屯田模式,而二戰時期日本人甚至發明了以戰養戰,都是利用現成的生產力解決問題。日本在二戰期間以戰養戰主要原因還是因為戰線太長,特別是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雖然在太平洋戰場上,日本並沒有太好的進展,即便他們偷襲了珍珠港。美軍強大的實力迫使日本不得不採用極端的方式應對,比如自殺式襲擊。
  • 威力巨大的54式手槍為什麼最終卻被淘汰了?3個原因道盡真相!
    威力巨大的54式手槍為什麼最終卻被淘汰了?3個原因道盡真相!平心而論,54式手槍從1954年定型開始使用了六十多個年頭,說明他肯定有著吸引我國軍警的有點,比如54式手槍造價低廉,生產數量大,發射的7.62mm託卡列夫手槍彈裝藥大,射程遠。
  • 二戰日本關東軍的「精銳」甲種師團,也是二戰日軍最「窩囊」的師團
    眾所周知,在二戰時期,日軍的戰力還是比較可觀的,但卻在日軍中卻有有這麼一支日軍部隊與其他兇悍的日軍部隊大有不同—— 大阪第四師團。 日軍大阪第四師團成立於1888年,是日軍資格最老的師團之一,也是日軍為數不多的甲種師團之一。在二戰時期他們不會如其他日軍一般實行瘋狂的自殺式衝鋒,其士兵甚至會做一些倒賣軍用物資之類的「小買賣」。
  • 尚武強邊,這個暑假我們不遠遊
    建議 18:手槍(一)日本 8mm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南部十四式手槍是 1925 年(大正十四年)由南 部麒次郎以其南部陸式手槍作為基礎而設計出 來的手槍,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發射同為由南 部麒次郎設計的 8×22mm 南部手槍彈。
  • 二戰時日軍戰死人數到底有多少看看日本人自己是如何統計的!
    根據日本資料提供的數據,日軍在二戰中的死亡人數,按不同統計口徑和截止時間,有185萬、212萬、232萬這三個數字。185萬,是日軍從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至1945年8月15日宣布投降這八年侵略戰爭中戰死的數字;212萬,是包括二戰後日軍死亡的數字(如在蘇聯的西伯利亞勞改營中死亡的戰俘);232萬,是除日軍正規軍人死亡外,加上武裝平民(類似於中國的民兵)和「異國者」(即強徵入伍的朝鮮兵和臺灣兵)的死亡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