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科學》雜誌上公開表示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
目前兩個抗體已在相關公司進行產品轉化,未來有望用於新冠患者臨床治療。
來 源丨新華社、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央視新聞
中國團隊發現可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
中國科研團隊近日在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論文說,他們發現了兩種可有效阻斷新冠病毒感染的人源單克隆抗體,有望用於抗新冠藥物和疫苗的研發。
中國首都醫科大學、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天津工業生物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第三人民醫院等多家單位參與這項研究。研究人員從一名新冠康復患者的外周血單核細胞中分離出4種人源單克隆抗體。
實驗顯示,這4種抗體對新型冠狀病毒均有中和能力。其中,分別被稱為B38和H4的兩種抗體能夠阻斷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受體結合域與其受體「血管緊張素轉化酶2(ACE2)」的結合。
此前多項揭示新冠病毒感染機制的研究表明,該病毒主要通過其表面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域與人體細胞上的ACE2結合實現感染。
實驗顯示,B38和H4分別識別受體結合域的不同表位,小鼠實驗證實了這兩種抗體能降低感染小鼠肺部的病毒量,展現出了治療效果。兩種抗體還可被混合使用以便更有效抑制病毒感染。
研究團隊進一步解析了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體結合區域與B38形成的複合物結構,從而揭示了B38阻斷病毒感染的分子機制。
圖片來源 / 圖蟲創意
研究人員介紹,最新研究表明,篩選到的兩種抗體具有進一步被開發成治療新冠病毒感染藥物的潛力,並為疫苗設計提供了基礎。目前兩個抗體已在相關公司進行產品轉化,未來有望用於新冠患者臨床治療。
什麼時候能用上新冠疫苗?
近日,中央疫情防控指導組專家組成員、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登上央視「開講啦」。
對於疫苗問題,張伯禮院士解答:「中國疫苗的研製走在世界前列,國內目前已經有三支疫苗批准上臨床了。走在最前面的是陳薇院士所做的RNA的疫苗,一期一百零八例,已經評價完成。現在二期五百例,已經入組全部完畢。如果這期順利的話,她就要開展第三期的實驗。」
但是他表示,下一步的關鍵就是產能,疫苗成功了,我們是十四億人口了,產能一般的疫苗大概只能供也就一千萬人。一千萬人太少了,所以我們會擴大產能。擴大產能也是有限的,也是有一個時間的。
口罩還要戴一年?
此外,#張伯禮稱一年內口罩還是摘不掉#上了微博熱搜。
網友提問:夏天來了,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摘掉口罩呢?張伯禮院士表示,即使疫情控制了,還是要戴口罩的。
張伯禮說:「新冠從現在看,它和溫度沒有那麼明確的關係。所以像印度尼西亞、印度溫度都挺高,但是現在它傳染的也很多。即使疫情控制了,我想還是要戴口罩的,還真是養成這種習慣。我估計這個口罩,在一年之內,起碼到明年這時候是摘不掉的,一定要做好這種準備。」
中國疾控中心:
三種情況下仍建議戴口罩
關於戴口罩的問題,中國疾控中心也給出最新建議。在5月17日下午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疾控中心研究員馮錄召建議在以下三種情況下建議佩戴口罩:
一是在較封閉的公共場所,如公共運輸工具、電梯、人多的公共場所內應配戴口罩;因為可能會接觸一些感染狀況不明的人員。
二是生病時,尤其出現發熱、咳嗽呼吸道症狀時要戴口罩,避免傳染給其他人;這不僅在疫情期間,將來在任何時候都要遵照這個原則,生病的人要戴口罩。
三是在醫院等特定環境內要戴口罩。比如去醫院,不管是去醫院就診,還是陪同親友去醫療機構,在醫院這種場所內要佩戴口罩,所以這三種情況建議還是要規範佩戴口罩,來降低感染的風險。
在低風險地區是不是還有必要全天佩戴口罩?
馮錄召回應:關於是否佩戴口罩,我們可以遵照一個原則,就是在通風條件良好並且能夠保持比較好的、安全的社交距離的情況下,可以不佩戴口罩,具體包括以下情況:
一是在戶外,比如公園、人比較少的街道,包括操場,是不需要佩戴口罩的。尤其在劇烈運動的時候更不能佩戴口罩。
二是近期沒有新發病例報告的低風險地區,其實我們在辦公室、會議室、工地、學校,能夠保持通風條件和相對的安全的社交距離的情況下,也不需要戴口罩。
本期編輯 劉巷、實習生華凱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