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120天的激烈競爭,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決賽結果揭曉。昨天,由中國農業科學院、中國農業大學、國家農業智能裝備工程研究中心和比利時根特大學的青年科學家組成的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獲得AI組冠軍。
圖說: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獲得AI組冠軍,左二和左三為獲獎代表鄭劍鋒、林森 龍遇春 攝(下同)
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
「多多農研科技大賽」是在聯合國糧農組織指導下,由中國農業大學和拼多多聯合舉辦的國內首屆「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的數字農業種植競賽。賽事吸引了全球超過17支AI隊伍參加,經過初選之後,共有4支AI隊伍入圍決賽,一同進入決賽的還有大賽主辦方特邀及報名的4支頂尖農人隊伍。
7月22日開始,4支AI隊伍分別在阿姆斯特丹、北京、南京和昆明,遠程控制位於雲南富民縣國家高原雲果產業園內的智能化溫室,利用尖端數字設備和人工智慧,遠程種植草莓。4支頂尖農人隊伍則親臨比賽現場,依靠種植經驗,與AI隊伍在草莓的品質、產量、投入產出比等指標上展開全面比拼。
此次大賽評委及科學顧問團隊陣容豪華,匯聚了中國數字農業領域的諸多頂級專家,評委會由中國工程院院士趙春江領銜。「人工智慧VS頂尖農人」的獨特賽制安排也吸引了國內外科研工作者和極客群體的關注。
12月16日,大賽評委會公布比賽結果:除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獲得冠軍之外,AI組亞軍和季軍分別由來自雲南的「智多莓」隊和來自荷蘭阿姆斯特丹的AiCU隊獲得。安徽省長豐縣4名女性農人組成的豔九天隊獲得頂尖農人組卓越獎,來自遼寧丹東的聖野漿果隊和來自江蘇句容的紀榮喜勞模工作隊分別獲得頂尖農人組的先鋒獎和創新獎。
「此次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鼓勵青年探索高性價比的人工智慧種植方案,通過多輪角逐,頂尖農人團隊展示了傳統種植技術的價值與意義,人工智慧團隊驗證了新技術和新模式的可行性。」聯合國糧農組織駐華助理代表張忠軍表示。
圖說:紀榮喜勞模工作隊、豔九天隊、聖野漿果富民隊的頂尖農人隊伍在比賽基地內
人工智慧更勝一籌
令業內更關心的是AI隊伍和頂尖農人隊伍的比拼結果——機器能否在農業種植領域戰勝人?12月16日,大賽評委會揭曉了產量、投入產出比和甜度等三項指標的對戰結果:AI組的草莓產量平均值高於傳統農人組平均值196.32%;AI組投入產出比平均值高出傳統農人組平均值75.51%;傳統農人組的果實甜度整體均值高出AI組5.24%以上。
「AI組較好的水肥、溫度和空氣溼度控制促進了植株的快速生長和開花掛果,實現了較好的產量。投入產出比與產量正相關,AI組較高的產量提升了投入產出比。傳統組栽培基質含水量少,相較AI組,果實甜度更高。」大賽技術支持專家、雲南省農科院研究員阮繼偉解釋道。
在4個月的決賽期間,參賽的AI隊伍建構了各自的草莓AI種植管控系統,讓AI模仿人類專家,實現了草莓種植的自動化。草莓AI種植管控系統,相當於AI種植大腦,其包括生長模型、種植決策、生長狀態識別等模塊,涉及多個機器學習的算法。
比賽過程中,每支隊伍的草莓AI種植管控系統,通過傳感器獲取外部環境、水肥等數據,再基於設定的草莓生長模型,向控制草莓生長的外部設備輸出決策。難點在於形成實時的、正確的決策。各支AI隊伍的最終比賽成績的排名,就在於AI決策的及時性和準確性,換言之,就是AI大腦是否足夠「聰明」。
AI組冠軍CyberFarmer·HortiGraph聯隊正是基於知識圖譜,構建了一套更為「聰明」的草莓AI種植管控系統,最終在產量和投入產出比上都取得最高分,奠定勝局。
新民晚報記者 金志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