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位高考狀元真實身份曝光,他們的家庭教育都有這3個特徵:
父母重視孩子的教育,從小幫助孩子養成各種良好習慣。
父母及時表揚或督促孩子,讓孩子發揚長處,彌補短處。
父母給孩子做好榜樣,和孩子一起交流學習,共同成長。
難怪有人感嘆:最好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考試,不僅僅是卷面上的知識競技,更是教育投入的比拼。投入的主角,是父母;比拼的場所,在家庭。優秀的孩子,一定是父母「陪」出來的,所有家長都要知道。
一位教育專家說過:優秀孩子是優質教育的成果,問題孩子是問題家庭的產物。父母錯誤的陪伴方式,有可能毀掉了孩子的努力與潛力。
第一個坑:敷衍太過,沒有真正解決問題。
陪伴,不只是陪著這麼簡單。如果家長一邊陪孩子,一邊做自己的事情,就等於沒有陪伴。孩子需要的是「被看到」,而不是「被陪著」。
第二個坑:耐心太差,沒有控制好情緒。
有些家長恨鐵不成鋼,動不動就發脾氣,對孩子又打又罵。只看到孩子的差,看不到孩子的好,失去耐心的陪伴,會成為孩子成長中的「毒藥」。
第三個坑:回應太少,和孩子距離很遠。
有些家長很敷衍,不管孩子做什麼,一句「好的」、「知道了」就應付過去了。對於3-12歲的孩子,父母參與度過低的陪伴,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第四個坑:說教太多,會使孩子產生厭惡。
說教並非教育,只是一種發洩,一場不負責任的指責。父母總是說教,就是站在了孩子的對立面。當父母用權威武裝自己的時候,孩子就會用情緒保護自己。
第五個坑:期待太高,給孩子施加壓力。
孩子並非機器,不是我們付出了愛與關心,就一定要最大限度得到孩子的回饋。教育孩子,不應該抱有太強的功利心。陪伴孩子,也不能只為了讓他考出好成績。陪伴是個很複雜的概念,父母陪在孩子身邊,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在想什麼,需要什麼,害怕什麼。
只有深入地參與到孩子的成長中,父母的陪伴,才是有效的教育。
真正優質的陪伴,不在於時間的長短,而在於陪伴的質量。
第一種:用心的陪伴。
陪伴孩子要「用心」,而不是「用力」。用心關注,用心傾聽,用心幫助,只有父母用心了,才能幫助孩子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第二種:尊重的陪伴。
不要打擊孩子,不要一味指責,不能高高在上,哪怕是自己的孩子,也要給予應有的尊重與信任。真正的陪伴,是和孩子做朋友,我們都要放低姿態,互相尊重,彼此包容。
第三種:耐心的陪伴。
和孩子溝通時,一定要注意措辭和態度,講明道理,切忌發火、給孩子貼標籤。有些道理我們都懂,但孩子未必就懂,所以要花更多的耐心來教育孩子。
第四種:平常心的陪伴。
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100分,有孩子登上第一名,就要有孩子在路邊鼓掌。成績並不意味著一切,孩子還有很多可能性。我們要幫助孩子正確認識自己,找到最合適的成長道路。
第五種:共同成長的陪伴。
董卿說過: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首先你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父母陪伴孩子的過程,就是給孩子做好榜樣的過程。以身作則,言傳身教,是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最優秀的父母,在陪伴孩子學習的過程中也在不斷進步,努力跟上孩子的步伐,做好孩子的引路人。
一年級:給孩子建立安全感。
剛進入校園的孩子十分依賴父母,不適應校園生活,父母要給予足夠的安全感。我們應該全身心關注孩子,不對孩子撒謊,不敷衍孩子,不拿孩子當出氣筒,給孩子營造一個輕鬆、安全的成長環境。
二年級: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
每個孩子都有旺盛的求知慾,只要父母從小培養,就能把這份求知慾轉變為對學習的濃厚興趣。我們要重視孩子的每次提問,幫助孩子發散思維,同時還要做好榜樣,要想孩子愛學習,自己先做讀書人。
三年級:抓好孩子的各項習慣。
進入三年級這道「坎」,很多孩子突然退步,就是因為沒有抓好習慣。我們陪讀,就是給孩子抓習慣,包括獨立作業、專注學習、寫字規範、熱愛閱讀等等,爭取做到小學多陪,初中少陪,高中不陪。
四年級:樹立孩子的自信心。
有教育專家指出,四年級的成績與高考成績的相關係數為0.82。要想提高孩子的成績,首先要樹立他們對學習的自信心。我們平時要尊重孩子,認可孩子,不和其他孩子比較,不抱怨孩子的學習……簡而言之,給孩子一種積極求學的氛圍。
五年級:防止孩子叛逆。
五年級的孩子因為生理、心理以及學習上的原因,開始進入叛逆期,父母一定要教會孩子控制情緒。我們要尊重和理解孩子,學會和孩子溝通,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幫助孩子了解自己,排解壓力。
六年級:放手讓孩子成長。
到了11、12歲的時候,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態度已經基本定型,這時候就要培養他們的自學能力。我們要適時放手,在必要時才給予幫助,進行鼓勵,循循善誘,讓孩子在成才的路上越走越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