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生產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一些場合中,人們常常需要在有危險的條件下工作。這些危險條件是高真空、放射性、高壓和高溫等。存在這些不利因素的空間區域叫反常(危險)區,例如宇宙空間、深海、燃燒室、放射性室、化學上活性的環境等。於是,人們開始了新的嘗試,創造了一種能模擬人部分功能的機器,這樣一類自動機也就應運而生了。有關機器人的簡單介紹,來了解一下吧!
起初由於該機器試圖模擬人的功能和外表,並且的確能完成人的部分功能,自然就用了科學幻想故事中的稱呼,把它們叫做「機器人」。但隨著機器人設計的完善化,和它所執行動作的複雜化,機器人在外觀上與人的差異愈來愈大,可以說絕大多數時候根本不像人,如有的像螃蟹,有的似恐龍。然而其操作功能卻更接近人了,因此仍然沿用「機器人」這個名字。
最初的機器人是機械手或操作器,它是模擬人手功能的技術裝置,通常用在放射性區域。工作人員坐在防輻射的安全室裡,用手通過機械裝置直接操縱機械手來使用放射性物質。我國製造的通用自動機械手,能自動完成搬運工件、噴塗和鍛壓等工作。它的手臂能上下、左右轉動和伸縮,腕關節能彎曲和轉動,因此能使手指部分自由定向。1967年,一臺遙控操作器登上了月球,它在地球上人的控制下,可以在2.23平方米範圍內,挖掘月球表面46釐米深處的土壤樣品,並能對樣品進行初步分析,以確定土壤的硬度、重量等。
帶有人造「眼」的機器,也就是傳真電視機的操作器和計算機聯用,它有著人類進行控制的人機系統。目前來看是大有前途的,例如可用來研究月球和最近的行星表面。操作器的手指觸覺信號和傳真電視機(感受器)的視覺信號傳給遙控計算機(它完成類似人腦的初步工作),並把加工後的信息發回地面。在地面控制室裡,操作員可直接在顯示屏上看見操作器的工作情況,完成圖像識別,並做決定,通過控制器和地面計算機控制操作器的下一步行動。顯然,即便操作器離人很遠,它也能高度精確地完成複雜的操作。
遙控操作器種類繁多,很多已在各種危險區域得到很好的應用,特別是在人類徵服海洋的戰鬥中,可以用它來完成本來需要人去做的那些工作。海底有豐富的礦藏,鑽探和開採都要有操作器的幫助。在水下幾百米至幾千米的地方鑽孔,安放炸藥,甚至建造海底火箭武器基地,以及打撈沉沒海中的船隻、人造衛星、宇宙火箭、打靶魚雷,就更需要用遙控操作器進行深海作業了。
如今,機器人早已從科學幻想變成了現實,世界上有成千上萬部機器人在各行各業大顯神通。在火災還不明顯時,「機器救火員」便得到了火警,第一個奔赴現場,用它「攜帶」的兩個滅火器將火及時撲滅。如果你要把重物搬上樓而又無電梯,那四十條腿的「機器搬運工」是可以來幫忙的。在鑄造車間,機器人能「認真」地把鑄件放在傳送帶上,一口氣幹上17小時才「下班」,如果生產緊張,它可以連續工作一天一夜。在汽車製造廠,機器人可以幹更複雜的活,比如焊接、噴漆或裝配。像坦克一樣的「機器礦工」可下礦井,人只需要進行操縱就行了。電子計算機操縱的能行走的鐵「螃蟹」,還可以幫助地質隊探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