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嚴明包青天,為何如此得老百姓愛戴?原來是這樣!
說到開封,可能大家第一印象想的就是包拯,沒辦法,現在包拯的形象已經深入民心,包青天也成了開封的另外一個代名詞。就怕在開封為包拯修建的祠堂就可以看出來,包拯其實是一個非常得人心的好官,他到底做了什麼?
說起包拯,他可能第一個讓人稱讚的就是他特別的孝順。有一句古話說的好,就算有一百種善良,那麼孝順也要排在第一位,若是連自己的父母都不知道孝敬,能指望這樣的人做成什麼大事?鮑總在小的時候極為聰慧,而且特別喜歡讀書,所以在他年紀輕輕的時候就考中了進士。這要放在其他的老百姓家可能,都不知道要高興多少天,但是此時的包拯卻有些憂慮。因為他的父母現在年紀都大了,他也不想離開他的父母,要是萬一有什麼事,他也來不及照顧。於是就婉拒了朝廷對他的提拔,就在他家附近的一個地方任職。
我們也知道,在官場上這樣的一個機會是非常難得的,若是這一次錯過,還不知道下一次機會在哪裡?但他卻絲毫沒有追求功利的心,因為在他的心裡,父母才是最重要的,若是現在不及時的孝敬父母,等以後後悔的時候也來不及,官職等以後還有機會。後來他父母去世了,我們也知道在古代的時候,有一種守喪的說法,叫做父母去了以後要守喪期滿三年。等三年過了以後,他才正式開始去外面任職。從包拯這個願意放棄做官的機會侍奉父母的行為,就足以看出他是一個非常孝順的人。
後來他就被指派去端州任職。這可以說是一個油水特別足的,官差,在歷史上我們都知道,端州是一個生產硯臺的地方,在古代的時候,一方好的硯臺也是值不少銀兩。每年官府,都要從端州徵收大量的硯臺,而每任的官員都會藉此機會多報幾臺儘可能的從老百姓的手裡多收幾方硯臺。畢竟老百姓也不知道朝廷到底要了多少數目,而這些官員,只要把朝廷要求的數量給運過去就行了。中間的這些插倆就用來,為他們的官場鋪路,把這些上好的硯臺,送給朝廷中的重要官員,希望他們在皇帝的面前為他們說一句好話。他們這個算盤打得是非常響,但卻苦了端州的老百姓,直到後來包青天的到來。自從他上任以後,就再也沒有多收過一方硯臺,這在經濟上極大的緩解了老百姓的壓力。
我們在電視劇上也經常能夠看到一些地方上的強盜,總是會欺負老百姓,他們仗的就是老百姓,不能夠輕易見到官員,因為在古代的時候,若是想要進官府告狀,首先要第一張狀子,等官員接受了你的狀子後,才會宣你入堂。就這一個期間就夠人家做好多事情的了。那些地方上的富豪,隨意給官府賄賂一些銀子,保管那些老百姓怎麼打官司都打不贏。而包裝認證以後就徹底廢除了這一個方法,如果是老百姓有冤情,直接可以來找他,省去了遞狀子這一個步驟,他的這一個政策的實施,讓當地的富豪都不敢隨意做壞事。畢竟被他抓著以後,連行賄賂的機會都沒有。
他在辦理案子的時候,從來不會冤枉一個好人,但他的宗旨也是不放過一個壞人。不管這個壞人有什麼來頭,他都會照辦不誤。就因為這麼鐵面無私的特點,所以在他的管轄範圍內,很少會出現什麼罪惡極大的案件,畢竟誰都珍惜自己的命不是?就因為他這些特點,所以在他任職的期間,老百姓都非常擁戴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