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編譯 Marple 國際科學
「人的一生啊
就一堆堆坎坷
不做寂寞的奴隸
不做孤獨的鬼
……」
如果你經常感到孤獨,也許這並不是你的問題。研究發現,孤獨感在現代社會中其實非常常見。
這項研究發表在International Psychogeriatrics上,原文標題為 High prevalence and adverse health effects of loneliness in community-dwell adults across the lifespan : role of wisdom as a protective factor,翻譯成中文就是《終身居住在社區的成年人的孤獨的高患病率和亞健康的影響:作為保護因子——智慧的功能》。
研究人員通過對加利福尼亞州聖地牙哥某一社區的340名平均年齡為62歲的成年人的研究,這些人的年齡分布範圍在27歲到101歲之間。他們要完成由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研製的孤獨感測試、社會隔離測試以及流行病研究中心研製的抑鬱量表的測試。
結果發現,這些參加實驗的人員中,76%的人孤獨指數在中級到高級之間。實驗還發現,人們二十多歲、五十多歲和八十多歲時,孤獨感會明顯地增加。但是孤獨感並沒有顯著的性別差異。
研究還發現了有三個因素對孤獨感有著重要的影響:智慧、獨居和心理健康。
我們到底想要什麼?
現代社會中,快節奏的生活,也帶來了各種問題。
該研究的發起者之一,聖地牙哥分校,精神病學和神經科學教授Dr. Dilip Jeste將孤獨定義為主觀痛苦,即你想要的跟你所擁有的之間的巨大差異。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都渴望被看到、理解和接受。我們追求與另一個人產生交流時所獲得的快樂、歸屬感和親密感。但是這種交流若沒有包括同理心這樣的智慧品質,聯繫只是虛無而沒有意義的。
如果我們的性格沒能以一種會讓他人產生共鳴的方式發展起來,那麼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會經常性地感到隔閡,沒有安全感,嚴重的情況下,還會一直處於孤獨的狀態。
另一個能擺脫孤獨感的途徑是發展情緒管理的能力,包括自我調節、自我安慰。當我們情緒激動的時候,更要明智地處理本能的反應:戰鬥、逃跑或者原地凍住。這些只會讓你變得越來越被動。
人際關係對於孤獨的人來說,往往是最難的,它會觸發我們內心深處最深的恐懼感和羞恥感,我們感覺被大家拋棄了。
孤獨也帶來一系列的健康問題,像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以及抑鬱和認知能力下降等。
而應對孤獨最好的辦法,哲學家認為,首先要學會了解自己,找到內心的平靜,可以通過冥想、瑜伽等,放空自己,集中精力,找到內心的平靜。
另一個有效的辦法就是開展有益的社會交往,找到能理解自己的朋友圈子。朋友之間的友誼是傳遞友情,培養積極的人際關係最好的地方。
孤獨的社會影響力
現代社會中,孤獨無處不在。眾所周知,許多有權勢的商人和著名的政治家,他們都過著「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下」的孤獨生活,雖然贏得了無人可比的財富和權勢,成為世界的統治者,但往往過著最悲慘、最孤獨的生活。
此時的他們,會試圖通過喝酒、花錢,甚至是吸毒來獲得快樂。
所以,宣揚資本主義、競爭精神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這種制度可能會扼殺人們的同情心,創造出一個不正常的社會。
如何能兼顧集體福利的同時,也能夠最大限度地激發人們的創造力,獲得更好的生活。這是值得每個人認真思考的問題。
來源:
https://www.cambridge.org/core/journals/international-psychogeriatrics/article/high-prevalence-and-adverse-health-effects-of-loneliness-in-communitydwelling-adults-across-the-lifespan-role-of-wisdom-as-a-protective-factor/FCD17944714DF3C110756436DC05BDE9
https://edition.cnn.com/2018/12/18/health/loneliness-peaks-study/index.html
原標題:《研究發現:這世上大多數人,都是「孤獨的鬼」 ,人一生中這三個階段最容易孤獨》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