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我做錯什麼了嗎?」
這是韓國電影《素媛》裡的臺詞,講述的是一個未成年女孩在遭遇性侵後如何一點一點走出心理陰影,以及家人如何面對生活的故事。
面對傷害,受過傷的人卻總是笑的最燦爛,因他們不想讓身邊的人承受同樣的痛苦。
然而在實際生活中,這種噩夢也是時不時出現在報導上。
(電影《素媛》劇照)
據報導:8月31日,一則為女兒治病籌款的求助信息吸引不少網友的關注。
信息顯示自己的女兒今年5歲,原本是個活潑、開朗的小女孩,現如今卻躺在醫院,女兒下體出現撕裂,已經錯過最近縫合時期......
孩子身上還有多處挫傷,褲子有血跡,根據初步診斷,女孩下體撕裂,背部、面部、手部、臂部等多處挫傷。
接二連三的兒童性侵事件,依然讓我們一次次不寒而慄。
根據中國裁判文書網的公開數據顯示:2014-2017年,每年公開的兒童猥褻案相關刑事案例數量不斷增加,僅僅在2016年期案件公開審理就達到400件,2017年更是上漲569件,平均每日發生1.56起猥褻兒童案件。
而在這些案件中,有9.4%的猥褻兒童罪被告人被同時以強姦罪罪名起訴,超過35%案件都是多個被害人,超過半數的被害人都是6-10歲兒童。
最關鍵,兒童性侵案的官方認定隱案率為1:7。
更多的孩子,就像電影《熔爐》裡的聾啞兒童一樣,發不出聲音。
如我們所見,兒童性侵只是冰山一角,這種困局又該如何破?
述諸法律?然而更多家長選擇「家醜不可外揚」;
拒絕一切陌生人?然而大部分兒童性侵案大多數都是熟人作案;
遠離他一切親戚,老師和鄰居?不太現實,總不能讓孩子成為瓶中花?
最關鍵,是在於我們對孩子安全意識的強化,以及性教育的覺醒。
要知道,乖巧、馴良、無知、沒有自保意識的孩子,就是罪犯最喜歡下手的對象。
作為孩子的監護人提高意識,在時刻保持警惕的同時,給孩子創造一個相對安全的環境。
比如,不要隨意讓幼小的孩子和親戚、朋友、老師等熟人在行為上過於親熱,告訴孩子隱私部位只有在洗澡、換衣服、看病時才能由媽媽爸爸或者醫生看,其他人、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不可以等等。
另一方面,家長、學校、社會也要加強性教育的力度,讓孩子們明白怎樣的行為涉嫌性侵,在遭受性侵時應當怎樣保護自己的權益。有的孩子遭遇性侵,不敢告訴家長,所以家長從小就要告訴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要告訴爸爸媽媽。一旦發生性侵,應及時安排孩子做檢查,報警求助,安撫孩子的情緒,帶孩子做心理指導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