曉是一名矽谷高管,她的丈夫是她的高中同學,他們從小就是學霸,都是從國外名校畢業,結婚後夫妻恩愛,事業有成,還養育了四個孩子,具有豐富的育兒經驗。
曉的四個孩子是兩男兩女,但並非都是親生,其中老三是收養的。
老大和最小的孩子是男孩,老二是親生的女兒,老三比老二小八個多月,是收養的女兒,這個收養的女孩在一歲的時候來到他們的家裡,但是曉夫妻非常愛她,兄弟姐妹也很愛她。
但是女孩嘛,總是有些小心思,多子女家庭裡,子女之間也會有競爭。在老三到來之前,家裡本來是兩個男孩,一個女孩,女孩長得很像媽媽,又是唯一的女孩,順理成章成為父母的掌上明珠,非常得寵,在另一個女孩到來之後,父母的時間、精力,包括家裡的物品等,都要分配給這個後來的女孩一份,加上平時生活中孩子們之間難免會有衝突,老二在心裡對老三就會有些不滿,對自己不再是父母唯一的女兒有些耿耿於懷。
老二和老三都是學齡前的孩子,還不能很好的掩飾和控制自己,終於有一天,老二對老三的不滿暴發了。
老二對老三說:
「你為什麼到我們家裡來,其實我們家只有我一個女兒,而不是兩個,可是因為你到我們家裡來了,讓我們家有了兩個女孩,很多東西我必須要分一半給你,包括我的爸爸媽媽哥哥弟弟。我真希望我們家還只有我一個女孩子,你為什麼不回中國去?你完全可以回到中國去找你的親生父母」。
這句話是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換成別人,大概率也會有這樣的想法,但是說出來,真的很傷人,不管是對老三還是對作為父母的曉夫妻來說,這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和極難應對的場面。
沒想到老三顫抖著叫了老二的名字,說出一段話,她說
「這裡就是我的家,讓我進入這個家,是爸爸媽媽做的決定,除了爸爸媽媽,其他任何人沒有權利評判我屬於不屬於這個家。還有,我是美國公民,我不需要回到中國,至於我要不要去找我的親生父母,這是我的事,我會跟爸爸媽媽在將來一起做出決定。我的權益受法律保護,我跟你還有哥哥弟弟享有的權利是完全一樣的,不信,你可以打電話問我們的律師」。
我一字不漏的引用了這兩個女孩的對話,這兩個女孩的話讓人驚訝,尤其是老三說的那段話,有理有據,不卑不亢,不過說完她也哭了。
這樣激烈的衝突出現在家裡,該怎麼辦?
我們來看看曉夫妻的應對。
在老二剛說出那段話時,爸爸叫她的名字,阻止她再說,但老二還是說完了,而媽媽,什麼都沒說,只是嚴肅的看著孩子們,然後,她抱住了老二,老二委屈的大哭,爸爸抱住了老三,老三也哭了。
晚上,爸爸媽媽把老二交給外婆,讓老三到他們的大床上睡,老三在接受了媽媽的安慰後,一臉滿足的睡了。
風暴平息之後,孩子們依然相愛,但是有一天,沒有老三在場時,老二問媽媽,我和老三你們更愛誰?媽媽告訴她,當然更愛你,因為有血緣關係,因為你各方面像媽媽小時候。
不過爸爸說,他們也很愛老三,而且在具體事情上,爸爸媽媽會儘量公平的對待孩子們。
這樣複雜的關係,在其他家庭肯定極少會出現,但是我敘述這個故事,是想學習和借鑑曉夫妻在育兒方面的態度,和處理衝突的方式,
曉夫妻處理的是自己家兩個孩子的衝突,其實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孩子和同伴,包括多子女家庭的其他子女,幼兒園或學校的同學,以及在公共場所遇到的玩伴等,都可能會發生衝突,處理衝突,是每個父母的都會經歷的,怎麼處理,也很考驗父母的智慧。
我們來看曉夫妻是怎麼做的?
一、接受孩子的情緒。
在老二和老三的衝突中,不管是曉的家裡人還是外人,都會覺得老二的話很傷人,所以,一家人都覺得事情很嚴重,作為老大的哥哥當場就說老二很過分,但是作為媽媽的曉,和她的丈夫,都沒有批評老二,也沒有要求老二必須接受老三。
而且曉抱住了大哭的老二,她接受了孩子的情緒,也理解孩子。她知道作為一個孩子,老二在老三帶來之後,確實受了一些委屈,孩子心裡有情緒是很正常的,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去要求孩子,孩子說出那段話,只不過是內心情緒的真實表露,無所謂對錯。
而且,老二說出那番話之後,她自己的情緒也受到了很大的震動,她知道那番話很嚴重,她自己應該也被嚇到了。
曉什麼都沒有說,她抱著老二,孩子們情緒慢慢緩和之後,自己也會反思。如果當場批評老二,也許老二會更加委屈,老三也會覺得更難過。
什麼也不說,有時候是最好的處理方式,勝過千言萬語。
二、未雨綢繆,把可能存在的問題提前想到。
我們驚訝於老三能說出那樣一段話,一個幾歲的孩子,處在一個對自己不利的環境(自己確實非親生),可是她竟然說出她家裡其他孩子的權利是一樣的,而且還說可以問律師。
一個小孩子,確實不能憑空說出那樣的話,原來那些話是曉教的,而且她教過不止一次。
她知道老三的處境,老三不是親生的女兒,這是事實,遲早可能會受到挑戰,這個挑戰很可能來自家裡其他兄弟姐妹,或者來自家庭以外,她需要勇敢的面對,怎麼面對?作為媽媽的曉,早就能想到這一點,而且,她教會了老三怎麼應對這一切。
她教給老三那段話,而且讓她練習,到她遇到挑戰時,可以熟練的說出來。
父母無法代替孩子,但可以教會他(她)如何來反擊挑戰,教會他(她)如何保護自己。
三、直面人性,坦誠交流。
在後來老三問到媽媽更愛誰時,很多人會覺得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如果回答說更愛老二,可能會覺得有點道德不正確,如果回答兩個人一樣愛,雖然道德正確了,但似乎有那麼點虛偽,真的能做到無差別的愛嗎?同樣是親生孩子,還可能會有差別呢,何況一個是親生女兒,一個是養女。
如果父母不誠實,其實孩子能感覺到。
曉的回答非常誠實,她告訴老二她更愛老二,她還說,這就是人性,她要尊重人性。
雖然從情感上曉更愛老二,但是在生活上,她對老三的愛一點也不少,在有一次搬家前,曉夫妻把孩子們送到親友處請他們暫時照顧,惟獨留下了老三,而且那天晚上,老三尿了幾次褲子,曉都耐心的幫她換,耐心的給老三洗澡。
直面人性並不可怕,坦誠交流,才能減少猜疑和不安。
四、情緒穩定,內心強大。
心理學家楊鳳池教授說,如果孩子出現問題,父母在和孩子溝通前,先要處理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不能帶著情緒和孩子交流,也不能自己先亂了陣腳。
面對兩個孩子出現的激烈衝突,而且老二當著大家的面,說出那麼一大段傷人的話,在場的每個人都不可能無動於衷,尤其是做父母的,情感肯定也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怎麼辦?
曉夫妻都沒有表現出情緒的波動,曉只是「嚴肅認真」的看著孩子們,父母的情緒平靜,孩子們的情緒才不會進一步的激化,而是漸漸的趨於緩和。
這就是高手出招,化於無形。
當有人問,媽媽回答更愛老二,會不會讓老三受傷?
曉的回答是,這是老三的功課,她會在這個課題中受到磨練。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沒有學會直面困難的孩子,最終會想要逃避一切困難」。
曉這樣心理強大的媽媽,她的強大,也會影響孩子,經歷過暴風雨的老三,在媽媽的幫助下,也會越來越強大。
也許有人會不贊成曉的做法,但是我覺得,她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處理衝突的範本,我自己覺得很受益,也想分享給大家。
在孩子各個年齡段再現和各種問題,都可以適用這些方法,你可以試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