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 DrG科學育兒 ID:imingbailema
只因一碗玉米排骨湯
1歲女孩的胃竟然被撐破
醫生發現,琪琪送到時臉色蒼白已經昏迷,瘦小的身子卻挺著西瓜般大的肚子。
琪琪家長表示前一天為給孩子補充營養,給琪琪吃了一大碗的玉米,不料第二天孩子就開始指著肚子叫痛,到診所掛鹽水後不僅腹痛未緩解還出現呼吸急促,於是趕緊送到醫院。
溫醫大附二院小兒外科副主任醫師初步判斷有可能是消化道穿孔:
「玉米本身就不易消化,即使是成年人進食大量玉米也會引起脹氣、消化不良,何況是一歲多、牙齒還沒長齊的幼兒。」
實施緊急手術前,琪琪甚至出現了心臟停跳,在醫護人員的心肺復甦下,琪琪終於恢復了心跳。
打開腹腔,醫生驚呆了:
琪琪的胃發生了破裂,腹腔裡有大量未消化的玉米粒。
「孩子的胃正是被這些玉米給撐破的。」
經過手術,醫生將琪琪破裂的胃修補好,將她從死亡線上救了回來。
家長怎麼也不會想到,給孩子吃個玉米竟然還能惹出這麼大的禍事,但其實真正惹出亂子的並不是玉米排骨湯,而是孩子吃了大量不符合該月齡的食物。
不同月齡的孩子吃的食物質感、大小、性狀各不相同,這點至關重要,可還是有很多家長對這點認識不清,釀成慘案。
亂餵食危害大
千萬別拿孩子生命開玩笑
2018年8月15日,瀋陽晚報對11個月大寶寶被果肉噎死事件進行了報導。
事發當天,孩子的家長給寶寶餵食蘋果,餵食前,還特意用削皮刀將蘋果切成一個個小塊。
沒想到,餵著餵著寶寶突然大張著嘴,一點聲音發不出來,滿臉通紅。家長嘗試把手伸進寶寶嘴裡摳,但沒有效果。
匆忙送到醫院時,孩子瞳孔已經散大,臉色發紫,沒了呼吸和心跳。
2015年2月,兩歲多的小思和父母到親戚家留宿,期間在親戚的哄逗下喝了一兩多米酒。
之後小思便昏睡不醒,並出現嘔吐、抽搐等症狀,被緊急送往醫院。
此後幾個月裡,小思被家人帶著輾轉4家醫院求醫,診斷結果是小思因酒精中毒導致腦損傷和癲癇,目前智力、運動、語言發育遲滯,相當於1歲幼兒發育水平。
2016年11月,煙臺市民李女士總覺得自己8個月大的孩子手腳好像缺乏力氣。
當她與鄰居聊起此事時,鄰居阿姨說不能只給孩子吃白粥,要給寶寶吃鹽才有力氣。
誤信「吃鹽長力氣」的李女士開始往孩子的粥裡加鹽,卻萬萬沒想到親手斷送了8個月孩子的性命。
生活中意外無處不在,可是因為家長錯誤投餵威脅到孩子生命健康的事,真的讓人憤怒和惋惜。
網上隨手一搜噎食、異物卡喉、孩子餵酒出事、吃鹽致死的新聞卻屢見不鮮。
寶寶輔食添加要點
這些順序一定不能出錯
寶寶滿6月齡起(180天),開始添加輔食。
添加順序從富含鐵的泥糊狀食物開始,逐步添加食物多樣。
每次只新增一種食物,觀察胃腸道是否耐受。
食物性狀由稀到稠、量由少到多。
食物性狀從泥糊狀(米粉、紅肉泥、菜泥)
▼
半固體(爛糊面、紅肉末、軟碎菜)
▼
固體(水果粒、菜粒、紅薯塊)
輔食應保持食物原味,不添加調料,少鹽少糖。
同時注意加工、飲食衛生安全等。
● 6個月左右引入含鐵豐富的輔食,並且儘快豐富食物種類;
● 8~9個月逐漸用末狀食物替代泥狀食物;
●10個月到1歲引入「手指食物」,顆粒狀的食物;
● 1歲以上基本可以吃大人食物,但仍以清淡為主,不建議加入鹽、辛辣的調味料。
寶寶食物注意種類豐富,營養均衡,但一些東西堅決不能餵給寶寶吃。
例如常見的果凍有張力容易變形,很容易被吸入氣道,造成寶寶呼吸困難;堅果一般都比較硬,寶寶吞咽能力和咀嚼能力還不完善,一不小心就會卡住喉嚨;魚刺很容易刺傷寶寶的食道及口腔。
各類果凍、帶核水果、堅果、以及多刺的魚,很容易造成寶寶異物卡喉,這可不是開玩笑的,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
而且很多寶寶對食物是有過敏反應的,一旦造成寶寶食物過敏,輕則寶寶身體不舒服,重則後果不堪設想。
如果寶寶確實對一些食物過敏,一定要提前告訴身邊照顧寶寶的人!
這些東西
真心不推薦給孩子吃
1、鹽
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1歲以內的寶寶不需要額外吃鹽。
0~6個月以內的寶寶主要吃母乳或配方奶,其中的鈉足夠滿足寶寶的需求。7~12個月添加輔食的寶寶,母乳、配方奶及輔食中都同樣含有不同份額的鈉。
所以,只要是正常吃飯的寶寶,食物中的鈉就完全可以滿足寶寶的生理需求。
過多的鹽量攝入會加重寶寶身體負擔,而且還會使口腔唾液減少,從而引起呼吸道感染的風險。同時攝入鹽分過多還會打破體內代謝平衡,影響其他營養素的吸收。甚至對以後的身體健康埋下高血壓、糖尿病、成人肥胖、心血管疾病等隱患。
而且《中國居民膳食指南》也建議,寶寶的膳食口味以清淡為主,不應過鹹。
所以家長在逛超市的時候,要養成查看食物成分表的習慣,給寶寶選擇營養豐富又含鈉量低的產品。
2、蜂蜜
坊間關於蜂蜜的「美好」傳說數不勝數,在保健功效方面更是神奇得不得了,受到大眾的一致追捧,被奉為送禮佳品。
蜂蜜中可能含有肉毒桿菌,對消化系統還未完善的小寶寶來說,很可能引起「中毒」的風險。
所以,1歲以內嬰幼兒的輔食中,不建議添加蜂蜜。
3、果汁
美國兒科學會最新發布了,關於1歲以內的寶寶不建議飲用果汁的的指南。
有些家長可能因為寶寶不愛吃水果,而將果肉打成汁餵給寶寶。可是,在果肉榨汁後,果汁中的主要營養成分是水,次要營養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起到關鍵作用的膳食纖維幾乎為0。
果汁不但沒有營養,還對寶寶的健康存在很大威脅。
一旦讓寶寶養成了喝果汁的習慣,可能導致他們在未來只喜歡喝甜味飲料而拒絕喝白水,這為超重和肥胖症埋下隱患。
部分果汁中的糖分在不能被寶寶吸收的情況下,會被結腸中的細菌發酵,但當碳水化合物過多時,會造成胃腸負擔,引起寶寶滲透性腹瀉的風險。
而且,自己家鮮榨的果汁,還存在衛生不達標的安全隱患。沒有經過滅菌的果汁,可能存在大腸桿菌、沙門氏菌等,威脅著寶寶的健康。
而且,長期喝果汁對寶寶的牙齒也不好,很可能形成齲齒哦。
4、整顆堅果
說到堅果,很多聰明的媽媽肯定想到,堅果容易使寶寶過敏。但除了過敏外,堅果還存在另一個巨大的安全隱患——異物卡喉。
3歲以前,寶寶吞咽能力及咀嚼能力並不完善,而堅果一般都比較硬,很容易卡住寶寶的喉嚨,一個不小心就會引起窒息的風險。
而且類似容易噎到寶寶的果凍、帶核水果、多刺的魚、爆米花等食物,都不應該給寶寶吃。
如果是特別有營養的食物,例如堅果,在輔食製作時(不過敏),最好是磨成粉或碾碎後添加到食物中。
5、含汞高的魚
魚肉質嫩,富含DHA及優質的蛋白質等營養豐富,非常適合寶寶吃。但是,並不是所有的魚都能給寶寶吃。
有些食物鏈層級很高的大型肉食性魚類,如金槍魚、旗魚、鯊魚、劍魚等自身的汞含量很大,食用後會影響寶寶的神經系統,所以,還是少吃為好(含汞高的魚,不光是1歲內不吃,咱們成人也不建議吃)。
6、純牛奶
1歲以內的寶寶最應該喝的是母乳,如果母乳不足,也應該喝配方奶而不是純牛奶。
純牛奶含有高濃度的蛋白質和礦物質,不能被寶寶完全吸收,會給尚未發育成熟的嬰兒的腎臟帶來負擔。
純牛奶缺乏足夠的鐵和嬰兒所需的其他營養素。因此不應該給1歲內的寶寶餵食純牛奶。
但是,1歲以上對牛奶不過敏的寶寶可以喝哦~
7、糖
前面說過,不能給寶寶吃鹽,糖也不應給寶寶額外添加。
寶寶的輔食應該保持清淡的口味,無論是鹽、糖還是其他的調料都不應給寶寶加。給寶寶吃糖,很容易造成無甜不吃的口味。
這不僅對寶寶的牙齒有影響,還會因寶寶攝入糖過多而引起肥胖。甚至會增加成年後患糖尿病、腎臟病的疾病的風險。
家長更不應該因為寶寶不愛吃輔食而用甜味來逗引寶寶,要知道寶寶對甜味可是敏感的很,一旦愛上就很難戒掉哦。
8、煮菜水
煮食青菜的水裡面,除了水沒有任何的營養成分。更不會因為煮過青菜而富含維生素,也許因為色素而看著顏色不錯,但對寶寶真的沒有什麼好處。
而且,蔬菜裡面可能含有的化肥和農藥,也會留在湯水裡面。
這就不僅僅是沒有好處,而是有害的了,所以,不僅不要給寶寶喝,成人也不要喝哦。
9、米湯
米湯和煮菜一樣,基本都是水沒有什麼營養,不適合給添加輔食的寶寶吃。
寶寶吃了過多的米湯後,胃裡就沒有存放其他輔食的空間,會影響寶寶其他營養素的吸收,長期如此,引起寶寶營養不良。
所以,那些認為米湯有營養、好吸收的老觀念,真的不應再堅持了。
10、重口味食品
除了上面我們提到的以外,還有一些重口味的食物也應該不給或少給寶寶吃。
常見的高熱量的巧克力、甜甜圈等甜食,不僅營養單一,長期食用還會造成寶寶肥胖和蛀牙,所以不能因為寶寶愛吃而給寶寶吃哦~
還有一些醬製品、醃製品等添加多種調料的下飯菜,也不應該給寶寶吃。其中鹽含量過高,會加重腎臟負擔,不利於寶寶健康。
11、酒
寶寶的肝臟代謝功能還不完善,即使是一點酒,都很容易引起酒精中毒,可能出現昏迷等重症,嚴重還會影響腦部發育。
無論是給寶寶喝含酒精的飲料,還是用筷子蘸一點讓寶寶舔一下,這些最好都不要做。
即使是成年人也最好少喝酒或不喝酒,酒水對身體來說是百害而無一利的東西。
12、成人食物
一定不要過早給寶寶添加成人食物,成人食物口味都比較重,會增加寶寶腎臟負擔、出現消化不良,影響營養吸收等。
3歲幼兒才能完全接受成人食物。1~3歲的幼兒即使和大人同餐桌就餐,也應提供低鹽的選擇,或者在水中漂洗一下再給寶寶吃。
13、功能飲料
市面上宣傳的含有特殊用途的「功能飲料」只是一種營銷概念,我國的《飲料通則》中,並沒有這一說法。
功能飲料中一般都含有較多的糖,經常飲用的話會增加肥胖、齲齒等健康風險。另一種含量較高的咖啡因,攝入過量會引起噁心、抽搐、心悸等症狀,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就算是成年人都不應隨便飲用,更不能給寶寶喝。
14、保健食品
很多人都將保健品視為老人和孩子的「進補」神藥,不惜花重金購買。無論是各類中草藥、微量元素還是營養成分,都被包裝保健、治病的良方。
但是很多保健品都成分不明,安全性和有效性得不到保障,更多時候只是一種安慰劑,少部分還可能存在毒副作用,引起寶寶過敏、影響正常發育、發育功能紊亂等。
如果寶寶經過醫院的科學診斷,確實缺少某種營養素,則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補充。千萬不能隨便濫用保健品,補出問題來後悔都來不及。
*來源:更多靠譜知識,關注 DrG科學育兒-- 給你需要的育兒乾貨!爸爸媽媽們是不是在感慨養寶寶真心不容易!只要多關注 「DrG科學育兒」,回復關鍵詞:分月齡, 即可獲得!500份分月齡育兒知識乾貨免費送給您!
*註:本文部分圖片來自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