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各地對一年都有四季的定義,但是早在公元前2世紀左右,中國就出現了對一年四季更細的劃分,那就是二十四節氣,而每一節氣又可以細分為三侯,即五日為候,三候為氣,六氣為時,四時為歲,一年二十四節氣共七十二候。這種劃分最早出現於中國的黃河流域,通過結合天文、氣象等知識用於指導農事活動。
而這種四季的劃分後來也隨著中國文化傳播到了日本,後來日本人結合日本特有的氣候與風土對中國原本的「七十二候」進行了調整,形成了日本特有的「七十二候」。
「七十二候」就是用一個簡短的詞語來描繪氣候的變化、動植物的行為現象等。即便是身處高樓聳立城市,有些現象如果細心觀察,也不難發現。在快節奏的生活的壓力下,很多人可能對四季的更替已經麻木,但有時我們何不放慢腳步,將手機放進口袋,環顧一下四周,用心來感受一下四季細微的變化呢。
今天我們先來看春季的十八候。
立春(2月4日頃)
立春是日本舊曆中一年的開始,古代日本所有的季節相關的儀式與活動都是以立春為起點。在梅花開始綻放的時節,天氣逐漸轉暖,四處都可以看到春天的影子。
初候:「東風解凍」(はるかぜこおりをとく)
東風吹拂,河流、湖泊的冰面開始融化,雖然此時的春風伴仍隨著陣陣寒意,但是東風正預示著春天的到來。
次候:「黃鴬睍睆」(うぐいすなく)
黃鶯在枝頭髮出婉轉的鳴叫聲,一年中最早聽到黃鶯鳴叫聲的日子又稱為「ウグイスの初鳴日(黃鶯初鳴日)」,和梅花、櫻花的初開日一樣,日本氣象廳每年也會對黃鶯初鳴的日期進行記錄。
末候:「魚上氷」(うおこおりをいずる)
冬天逐漸退場,天氣轉暖,河流、湖泊的冰面開始裂開,偶爾能看到水中的魚兒從冰縫中躍出水面的光景。
雨水(2月19日頃)
所謂雨水,就是降雪逐漸被降雨取代,積雪消融的時節。山上的積雪漸漸融化,滋潤田野。
初候:「土脈潤起」(つちのしょううるおいおこる)
春雨取代冬雪滋潤凍結的大地,察覺到春天氣息的植物也開始發芽。
次候:「霞始靆」(かすみはじめてたなびく)
進入春天之後,空氣中的溼度開始增加,眺望遠處,會發現景色被一層霧氣所籠罩,這種現象在日語中稱為「霞(かすみ)」。
末候:「草木萌動」(そうもくめばえいずる)
路邊及庭院裡的植物紛紛長出新綠的嫩芽,在溫暖陽光的照射下,萬物復甦,此時的雨又被稱為「木の芽雨(このめあめ)」,草木的嫩芽吸飽了雨水,為綻放出鮮豔的花朵做準備。
啟蟄(3月6日頃)
隨著天氣轉暖,在土中蟄居許久的昆蟲等生物結束了冬眠,並出來活動。
初候:「蟄蟲啟戸」(すごもりのむしとをひらく)
在春天溫暖的陽光的照耀下,在土裡冬眠的昆蟲等生物逐漸甦醒。
次候:「桃始笑」(ももはじめてさく)
桃樹的花苞開始綻放,像是在微笑。現代日語中的「咲」一字即意為「笑う」。
末候:「菜蟲化蝶」(なむしちょうとなる)
度過嚴冬的菜蟲逐漸破蛹成蝶,在田野間飛舞。
春分(3月21日頃)
隨著太陽高度的增加,到春分之日時,晝夜長度正好相等,而之後白天會漸漸變長,黑夜則會變短。
初候:「雀始巣」(すずめはじめてすくう)
麻雀開始築巢的時節。曾經再常見不過的麻雀,在人類的過分捕獵下,數量急劇減少,如今已經被列為了保護動物之一。
次候:「桜始開」(さくらはじめてひらく)
全日本的櫻花開始綻放,這也預示著日本真正的春天的到來。
末候:「雷乃発聲」(かみなりすなわちこえをはっす)
隨著春天一起到來的除了花朵,還有雨水。正所謂好雨知時節,當春乃放生。
清明(4月5日頃)
春之始,萬物給人清淨明潔的感覺,是為清明。
初候:「玄鳥至」(つばめきたる)
玄即黑,玄鳥即燕子。在東南亞過完冬的燕子飛過海面歸來,預示著農耕時節的到來。
次候:「鴻雁北」(こうがんかえる)
與燕子相反,在日本過完冬的大雁此時開始飛往北方的西伯利亞等地。
末候:「虹始見」(にじはじめてあらわる)
隨著春意漸濃,空氣溼度增加,亦或是因為雨水增加,在陽光的照射下,可以觀賞到美麗的彩虹。
穀雨(4月20日頃)
正所謂「雨生百穀」,穀雨時節,天降甘霖,農作物吸飽了水分和營養,茁壯地成長。
初候:「葭始生」(あしはじめてしょうず)
水邊的蒹葭(蘆葦)開始發芽,山坡、原野也開始轉綠。在古代日本,蘆葦被用來做成窗簾、屋頂等,是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植物。
次候:「霜止出苗」(しもやみてなえいずる)
氣候變得溫暖,晚上不再下霜,各種植物開始茁壯成長,農家開始著手進行耕作。
末候:「牡丹華」(ぼたんはなさく)
中國的國花——百花之王牡丹開始綻放。
受篇幅所限,今天關於春天的節氣與十八候就介紹到這裡,下期小編再為大家介紹夏季的十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