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河北省級財政將安排大學生科技創新創業資助資金,大學生創新創業最高可獲10萬元現金資助。
據河北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介紹,資助資金主要用於資助大學生在「大學生創新創業試點市」轄區內眾創空間中開展的創新創業項目,重點是電子信息、生物技術、現代農業、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衛生、文化創意和現代服務業等產業領域。
同時,資助資金優先資助中國創新創業大賽和各省(區、市)創新創業大賽優勝項目團隊,其他各類、各級、各地創新創業大賽獲獎項目團隊,已有天使投資和風險投資等社會資本介入的項目團隊。資助項目需經專家評審,資助金額不超過10萬元。
河北省財政廳有關負責人表示,對申報不實,存在弄虛作假、偽造、以不當方式唆使第三方機構出具虛假評價或檢測報告,或其他套取財政資金行為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處理。
河北省政協委員:為創業創新者排憂解難
「雙創」一個重要的特徵是風險性高,特別是一些高科技創業創新投入大,需要不同屬性的資金給予支持。王建江委員認為,要避免好的創業項目困在資金上,創新企業死在黎明前,就要進行金融體制創新,解除更多創業創新者的後顧之憂。
劉志新委員建議,應鼓勵金融機構提供針對創業創新項目的專業化服務,引導銀行研發有利於創業創新項目發展的金融產品,推出符合實際的信貸政策。同時要建立透明準確的信貸評價體系,明確政府責任部門,減少創業創新者在籌資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引導金融機構向創業企業提供結算、融資、理財、諮詢等一站式系統化的金融服務。
「應鼓勵發展天使投資,通過發展天使投資,化解創新活動種子期、初創期投資嚴重不足和社會資本相對寬裕的矛盾。」民盟河北省委建議,我省設立兩支天使投資引導基金。一支是與上海、寧波類似的專門面向初創期創新型企業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另一支是面向大眾創業的天使投資引導基金,其最大特色是純公益性、投資門檻低和覆蓋面廣。這兩支基金相互配合,互為補充,將能夠滿足絕大多數創業者的需求,從而更好地推動我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徐光泰委員建議,加快建立健全適應創業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建立廣覆蓋、多渠道、低成本、高效率、嚴監管的多層次股權市場,不斷拓寬創業融資渠道,破解初創企業和小微企業融資難題。積極探索開展網際網路股權眾籌融資試點,以「眾籌」支持「眾創」,以「眾創」促進「眾籌」。促進區域性股權市場的規範健康發展,服務初創企業融資,完善天使投資、創業投資退出和流轉機制。
民盟河北省委:鼓勵貧困地區大學生回鄉創業
「要把智力扶貧作為精準扶貧的切入點,建強扶智隊伍,靈活扶智方式,強化扶智成效,實現從『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轉變。」民盟河北省委建議,制定以大學生回鄉創業為核心的智力扶貧創新模式。
民盟河北省委建議,制定大專院校、科研院所、醫療機構為貧困地區培養人才的鼓勵政策。引導大中專畢業生到貧困地區就業創業,並對長期在貧困地區工作的各類專業技術人員在職務、職稱等方面實行傾斜政策,對回鄉創業的大學生給予資金和政策的扶持。
此外,民盟河北省委還建議,實施「雁歸工程」,營造一個良好的外出人才回鄉創業環境。在工商準入條件、稅收優惠減免、創業用地、住房保障、金融扶持等方面制定優惠政策,竭力為回鄉創業人員提供服務。建立對口幫扶的「雙聯」機制,鼓勵「農」字頭職業學校和工科類應用型職業學校圍繞全省新農村建設和新型農民技能需求,紮實開展農村實用技術培訓,培養造就一代有覺悟、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
京津冀籤署框架協議 大學生就業創業如何資源共享?
北京市教委、天津市教委和河北省教育廳21日共同籤署《京津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協同創新框架協議》,就建立定期交流研討工作機制、實施京津冀聯合調查研究、實現京津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資源共享、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成果交流機制等方面達成框架協議。
建立定期交流研討工作機制。圍繞大學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重點難點熱點問題,定期舉辦京津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專題研討會,構建「目標同向、行動同步」的協同發展格局。
實施京津冀聯合調查研究。結合工作實際需要在三地高校進行聯合調研,形成高水平調研報告或其他研究成果。加強對京津冀三地高校畢業生就業狀況的分析和研究,力爭2018年年底聯合發布京津冀高校畢業生就業質量報告,積極發揮就業質量報告對高校專業設置、招生計劃、人才培養等的反饋作用。
實現京津冀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資源共享。三地按照統一建設、業務協同、資源共享的原則,逐步建成一體化的智慧就業平臺。建立京津冀高校畢業生就業信息庫,實現就業管理和就業服務工作全程信息化,實現各類就業創業信息統一發布。不定期聯合舉辦三地高校畢業生專場或綜合性招聘會或網絡招聘活動,實現信息共享。
建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成果交流機制。舉辦三地高校創新創業教育課程教學成果觀摩展示、教師基本功比賽等活動。發揮京津冀高校力量,聯合舉辦高校就業創業指導教師培訓班。組織高校參觀三地大學生創業孵化示範園、眾創空間等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和基地,並加強校際合作,在三地互設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組織大學生就業創業典型事跡巡迴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