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航拍第一人李翔

2020-12-14 卡卡陳逛吃新疆

採訪李翔老師(阿醜)前,我通過阿醜視界微信公眾號找到李老師微信,在微信上簡單表明來意後,李老師說,「可以,支持,請和公司張澤歡對接一下採訪時間和內容,播出平臺。」

就這樣,我和李老師的採訪約定在了下午的4點,在他的茶室裡,李老師身穿一件紅色的polo衫,連日的奔波和工作讓他略顯疲憊,但卻十分和藹可親,那是非常美好的2個小時,我們談論了新疆的美景,航拍時的故事,追求人生的態度,30年前,他用「想好點子,沉下身子,拍好自己的圈子」鼓勵自己,現在他用這句話勉勵自己的學生。

茶室非常簡約明亮,剛進門牆上就懸掛著一張李老師著軍裝的照片,堅毅瀟灑,環顧四周,屋子裡滿滿當當擺放著各種獎盃、獎章、合影,還有一塊專門用來擺放航拍新疆的照片牆。單從陳列,你就能領悟到這個人的一生是多麼非凡和厚重。

像記載其他名人的故事一樣,網上也有不少關於他的報導,正式採訪開始前,李老師一邊倒茶一邊說道,「你說我能給你提供什麼幫助,那些網上有的,你就直接去網上摘吧,我們聊點網上沒有的。」

李翔出生於新疆米泉,是個地地道道的兵團二代,他16歲進入軍營,因為文藝特長,多年在部隊拍攝活動照片進行新聞報導,從1992年起,他就開始利用直升機完成搶險救災、邊防巡邏、接送新老兵等任務的各種機會,在直升機上航拍新疆大地,站在幾千米的高空俯視新疆地貌。

從軍攝影32年的歲月裡,他拍遍了新疆的雪山、河流、荒漠、農田,其中63次上阿里,47次上帕米爾高原,他的17O餘幅作品曾在全軍、全國組織的攝影比賽中獲獎,曾連續9年被《中國解放軍報》、《解放軍畫報》聘請為優秀特約記者,被業內人士授予「航拍新疆第一人」、「新聞快槍手」和「救災專業戶」的讚譽,在軍地及全軍攝影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人們稱他為「救災專業戶」「新聞快槍手」,從汶川玉樹地震、阿里和田洪災,巴基斯坦洪災救援等,每一次救援都有他奮不顧身的影子,他的手邊總是放著一個簡易的包,齊整的裝著生活必需品,只要有緊急情況,拎包就走。

2001年6月,李翔陪軍區領導到阿里採訪,在經過海拔6000多米的界山達坂時,看見達坂兩頭有近百輛地方車輛停滯在冰雪融水的淤泥裡,令人揪心的是,在極度缺氧的冰山達阪,竟有400多名群眾被困高達十天,見此情景,軍區首長立即要求與自治區領導聯繫,同時組織就近兵站克服一切困難為受災群眾送醫藥、送食物等。

極度缺氧讓身材消瘦的李翔上吐下瀉、頭疼欲裂,甚至有點神智不清,但為了記錄這珍貴瞬間,他不停地用溼毛巾拍打額頭讓自己保持清醒,並拍攝了大量軍區首長指揮救援受困群眾,邊防戰士為受困群眾送醫送暖的感人情景。

當時有一輛老百姓的車深陷泥水,為了拍攝戰士們竭力施救的特寫,李翔不顧零下的氣溫徑直踏入泥潭,刺骨的冰水不一會就將他的雙腳給凍僵了,他像個木偶一樣艱難的拍攝著,半個小時後他嘴唇發紫,渾身發抖的回到車上時才發現腳上的鞋子已不知何處。

拍攝的圖片迅速發出後,受到中央和軍委領導的高度重視,一個月後,上級就修復阿里道路特批2.2個億,不可否認,李翔為阿里道路的修復立下了頭等功。

2010年8月,巴基斯坦發生了八十年不遇的特大洪澇災害,李翔隨救援隊奔赴災區,到達目的地後,由於情況特殊直升機無法停落,只能用空投的方式投放救援物資,李翔在投放物質的空餘,爭分奪秒的拍攝了中國軍隊在現場救援時一張張令人難忘,感動至深的照片,後來,這組在巴基斯坦拍攝題為《五星紅旗飄揚在異國藍天》的組圖,被評為中國新聞獎戰爭災難等突發事件類新聞組圖銀獎。

2012年,《中國國家地理》編輯團隊找到李翔,想做一組有關新疆的系列報導,在李翔幾百萬張的照片庫裡,他們花了3天時間挑選出了1000張照片,隨後精簡到300張,歷經重重選擇最終選定了9張最能代表新疆的照片。

「9張照片看新疆」的報導一經推出,在新疆引起了強烈反響。看到《中國國家地理》在版面有限的情況下,精挑細選出最好的片子來宣傳新疆,李翔開始琢磨怎麼能利用航拍系統地拍出新疆,展示新疆。此後,李翔開始把記錄留念的照片分門別類,拿出來給大家分享。

Q:這些年您拍了那麼多新疆的風景,能分享下您心目中的新疆到底是個什麼樣的地方嗎?

A:新疆地大物博,天然地質地貌非常奇特,伊犁江南風景風光特好,南疆缺水乾旱,不管是戈壁灘還是一些凸起的山體,它的顏色,包括各種河流和乾燥的河流,產生了不一樣的地質地貌,像大地的調色板,新疆的高山湖泊居多 ,因為季節變化的不一樣,每個季節拍出來的湖水也不一樣,所以我們拍不完。

新疆的美,無法用任何語言去形容,包括大地,各民族淳樸的民風,吃住行上都有各自的特色,所以導致我們又拍不完的東西,你今天拍了,明天他還在變化。

在新疆,它一年四季都有可拍的,它不像內地,始終都是一片綠的,我們有紅的、綠的、黃的、不同的季節有不同的感覺, 包括冬天,你可以看到冰雪世界,純白的冰雪。我當了32年的兵,30年攝影,還拍不完,無人機的智能化,攜帶低端化,每次「上天」,高度不一樣,角度不一樣,季節不一樣,拍一個地方都有不一樣的變化。

Q:在新疆的景觀中,您喜歡生機盎然、壯美的景觀,還是渺無人煙、荒涼孤寂的景觀?

A:對這樣的景色我不挑,我不是刻意的獵奇,別人幾千人幾萬人覺得美的地方,我反倒不去了,因為我最早都去過了,我喜歡走到哪拍到哪。

就像荒涼的戈壁灘,戈壁灘沒有一個人認認真真的拍,一看就不停直接走了,但你要真正拍出戈壁灘,逆光下,戈壁灘上的各種石頭產生的反光、亮點,非常好看的,包括一些戈壁灘上風吹過的風石的東西,洪水過來激流下來乾燥出來的一塊塊龜裂,只要碰上,我覺得都是好的景觀。

並不是像咱們說的,沙漠一看,就大,就是沙子,但你細細觀察,風吹的沙子的溝壑,沙子的輪廓,包括風吹出來的各種造型,都不一樣,再加上光線的折射,你可以拍出好多好的片子來。

Q:從1999年開始,您一直利用直升機搶險救災、邊防巡邏等一切機會進行航拍,飛遍了新疆的大漠、雪山、河流,可以講講這些年在航拍過程中讓您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嗎?

A:因為工作原因,最早92年就開始航拍,98年到新疆軍區後,任務也多了,而且有條件做直升機,不管是搶險救災,接送新老兵,慰問巡邏,只要有任務我都會利用這個機會去拍。

因為我是新華社記者,就為了拍照片發新聞,所以我們的任務就是飛機飛到那個位置,拍照片然後發稿子,有一天沿途路過的時候,偶爾的機會覺得沿途的風景很好看,別人睡覺的時候,沒啥事我就去拍,剛開始因為喜歡,挺好看,慢慢的拍了一兩年以後,感覺很熱愛,最後慢慢的就「發燒、高燒」了,專門航拍了。

沒有專門申請飛機給我航拍,但是我利用這樣的機會,會提前做好計劃,比如飛機要去哪裡,我就提前做做功課,我要拍哪裡,給機長都有溝通,快到了以後,我帶著耳機,他們會提醒我,快到那了,包括好看的地標,地貌,動物,地標性建築,比如八卦城,吐魯番的古蹟等。

印象最深的就是沒有拍上的印象最深,哐的一下就那麼一秒過去了,感覺特別遺憾,就覺得那張片子最好看,往往得到的,拍上了無所謂了,都在我這裡,這可能是人的一種反思維傾向吧,就是得到的都不珍惜,沒得到的都是好的。

當然我們也遇到好多危險,因為好多搶險救災,很多搜救失蹤人員,跑的地方都是犄角旮旯,人沒辦法上去,全靠直升機,直升機去了以後連落地的地方都沒有,有些是降的繩索,有些我們會跳下去,有些時候我們會單腿支地降落去救人。

往往這些就行搶險救援的地方,我們也會遇到很多的危險,無形之中我們有可能會機毀人亡,像這樣的事故,避免發生很多次,但是你說印象深不深,不堪回首。

我前段時間看《中國機長》我覺得很正常,那個就電影藝術化了,不就出了個東西,完了下來了,那我們遇到的好多東西那更厲害,直接就迫降了,那看不到時候一樣會出現問題,但是執行軍事任務的時候,沒有那麼多的條件,就是你必須趕到那個現場,不管多惡劣的天氣,所有的性命全裹在機長的身上,我們只能相信機長,在上面你沒有辦法。

只是有些時候,能記錄的東西比如沙塵暴,能記錄的我們就記錄上,我們也拍過沙塵爆追在我們飛機屁股後面跑,一片天,一半晴天一半沙塵暴。所有的冰雹、大雨像這樣的我們都經歷的很多很多,這都是因為任務,你沒有辦法選擇,但正常情況下,天氣放晴以後才會飛,但搶險救災就不一樣了,救人救命,在這上面我們就不惜一切。

Q:我看到您拍攝了中國軍隊在巴基斯坦的救援場景,那些災民一雙雙期待又無助的眼神,讓人心頭一顫,不同於以往拍攝,救災時不僅要救人還要拍照,您怎麼平衡這兩者關係?

A:我們參加了非常多的救援,國內的國外的,我去過汶川玉樹、舟曲,20年來,新疆所有大型動用直升機的救援,90%我都在飛機上,都是第一時間趕到的。

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從他的眼睛裡你可以看到啥,巴基斯坦我們去的時候,洪災已經2,3個月了,洪水不下去,災民無組織,這是因為國力的原因,他沒辦法救援,生活條件就那樣了。

我們第一天看到非常震撼,所以我們國家黨支部成立就開始準備救援了,因為我們國家自己強大,在救援的同時,我刻意的拍的瞬間,那種恐慌、驚恐、搶奪,在見到我們之後,我們的直升飛機有國旗,又有解放軍迷彩服,在從眼神裡那麼一笑,我感覺這裡面很多東西拍完一對比,就趕快撈了一組,做了一個《眼神》,這個《眼神》感動了很多人。

所有的救災,拍攝的東西,我沒有想過我個人是幹啥的,首先我過去救災,我是救援隊員,包括在汶川玉樹的地方,我跟救援隊員放下相機,先救援,人生命是第一位的,我不像有些記者去獵奇去,我在那裡看著,等著你挖,挖完以後我在拍,沒有那回事。

我有可能錯過好多這樣,按照別人說的經典鏡頭,但是我做不到,因為我是個軍人,首先我是個救援人員過來的,第二個,生命是第一的,生命沒有了,你把它拍上去又能怎樣呢。

再一個我是個記錄者,我在這之前,跟著記錄的救人放在第一位,人手不夠了,投送物資我先投,投的差不多了我在拍片子,我覺得這都很正常,沒有什麼可選擇的,我不像別的什麼記者,我過來就是照相的,我刻意的必須要擺一個什麼樣的,我全是抓拍。

Q: 關於救災,猶豫過嗎?不會擔心自己的安危嗎?

A:沒猶豫過,肯定我不希望有這樣的救援機會,一旦有這樣的救援機會,我很興奮,因為我們肯定又要把一個生命救回來的,達到這種目的去救援的,因為失蹤,意味著地面人員已經無望了,地面沒辦法了,只能動用直升機。

在這種情況下我要是知道了過去把人救回來,說大一點就算是積德,說好聽一點我們就是完成任務,有可能我們不去,失蹤人員就再也沒有活著的機會了,但我們去了,他就有可能活了,因為我們直升機效率高嘛。

所以在俄羅斯漂流裡面,28天之前,他們一直在搜救,父子倆已經變成屍體了,後來我從國外演習回來去了和田以後,第三天過去,追蹤鏡頭發現了一個活的,所以我在直升機上用長焦鏡頭在這幾次救援過程中發現6個活人,遇難的屍體我們發現了,我一發現在這,我會給機長通知,他們立馬回打一個坐標點,這樣會給地面救援人員一個準確的地標,這裡有屍體他們就會過來處理屍體,我們就不用管了,活的我們直接撈上能走。

這些東西不是我們能想像到的,但是一旦遇到這樣的事,我會第一時間趕到現場,有多次從這裡趕到五家渠,直升機都在懸停,有一次我做民航趕過去後,直升機就在那懸停旁邊等著我。

在這些年的救援過程中,我和很多機長很有默契,我也懂得一些天文知識,再加上搜救時間長了,自己心裡也會有經驗,比如說,直升機飛的太低了,不可能搜救,它煽起來的風在地面上什麼都看不見,太高了,人在地面上那麼一點,像螞蟻一樣,肉眼根本看不見,那我就會在有人的地方,用長焦鏡頭拉近,我會調回來,反過來會給機長他們提供一個信息。

我們上飛機原則上,要開窗門,我們都是有安全帶的,但是有時候一著急也就忘了,這個後怕歸後怕,但是當時幹活的時候,從來不想別的,你也沒辦法考慮那麼多,因為根本沒有那麼多的時間。

我們在天空上飛3000米以上,就變成0攝氏度了,我們要是飛到4000米,就變成零下10度了,像冬天我把窗門打開, 凍得手指頭都僵硬,膠捲都摳不開,就想辦法用那個回形針把紙挑開,凍得沒辦法,過去自粘膠,沾點口水就可以沾上,現在根本凍得沾不上,沒辦法,那我們身上就帶很多皮筋,紮起來,長期以來養成自己的小經驗。

為了把自己的工作幹好,像五十年大慶的時候,三個月,我們就在冰冷的地板上盤腿坐著,地板涼的都是零下多少度,坐了三個月回來拉肚子三年,就像我現在坐在這講話,眼睛一直在流眼淚一樣,不是因為激動,而是神經性的沙眼,而是常年的風吹,帶風鏡都沒用。

有時候會帶上風鏡刻意準備了,有時候突然緊張直接拉上包就走了,我過去辦公室一個是帶著學生,第二個是我自己常年有些時間包一弄,自己直接就走了,準備,我5分鐘,10分鐘就可以走,不管白天晚上,我常年就養成這種習慣了。所以你沒有辦法說有預萬呀,提前演習啥的。

對我們救援來說,從來沒有反覆,我們也不希望反覆,我們更不希望有什麼災難,有了我們就盡力去面對,我們儘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減少損失,不管是人,還是財產,作為軍人,我們首先要有這個職責。

Q:您怎麼形容您和航拍之間的關係,剛開始拍新疆和現在拍新疆,心境上有沒有什麼不同?

A:航拍,剛開始沒那麼多條件,反過來有了航拍以後,重新有了一種新的視角,很新穎,達到一種和別人不一樣的視角,因為物以稀為貴嘛,現在航拍無人機、民航,手機的普及,讓這個變得很普遍了。

我不承認我是航拍新疆第一人,但是航拍新疆他是沒人超過我的,特別他是拍一個領域,拍一個省,他在全國全世界也沒有人敢跟我比的,我保守的數字,幾百萬張都有,所以這些東西,都是別人說的一個東西,一個噱頭,我是航拍新疆最多人,應該是有。

這20多年,我記錄的新疆是不可複製的。因為我20年前就在航拍了,你現在開始航拍,但是我現在還在航拍。我可以跟過去再對比,別人就沒有,明白嗎?無人機的普及也有好處,光線運用上更加便利。

我們直升機必須天氣晴朗的時候才能飛,無人機他可以白天飛,晚上也飛。他拍的肯定光線比我們的好,我作為一個記錄者來說,我沒有把它完全當成一個藝術片,只是一個記錄者,我不像現在的一些作品調整的像個油畫一樣,已經失去了一個作品,太過了。

我看到啥拍啥,我只是一個記錄者罷了,無人機我也在用,現在也在廣泛普及培訓,我們普及的目的就是讓大家都有這個視角,有這種感覺,但無人機有一個最大的弊病,主要城市的禁飛區你拍不了。

無人機達不到一定高度,現在禁飛的是500米以內,過去飛的最高也就1000米以內,飛個2000米,你就回不來了,電池不夠了。很多高原上你就飛不起來,過去性能達不到,現在達到以後,飛不到那麼高的高度,你看不到全景,再一個你達不到那種視覺,你看不到一些獨特的地貌,而我們的直升機可以從1米達到5000米。

無人機的普及和智能化以後,我鼓勵大家去拍,去弄,包括視頻這些,這都很好,但是首先一定要遵守法律,因為直升機它是通過空管申報,一級一級這樣走的。

無人機現在「黑飛」非常嚴重,買上來就直接飛了,因為禁飛的地區只有一個主要城市和軍事地區或政府部門,但是現在低小慢飛放開以後,直升機民用的低小慢飛,也就直飛2,300米,無人機也在飛,早晚會出現問題,所以非常可怕,你躲都來不及。

現在拍新疆感覺很輕鬆,就像拿個玩具在拍,過去拍,那真是提心弔膽,拿著命再拍,要是出問題了,就機毀人亡了,我們人都沒了。

現在大不了提個遙控器回家,大不了萬把塊錢我不要了,只要不砸著人,不出別的事故,不要砸著別人的東西,丟了就丟了,無所謂,從這上面走,大家覺得心裡不忐忑。

第二個就是,無人機和人在直升機上拍的是兩個感受,地面上,我就感覺就是在看電視,在直升機上,我就感覺我是在工作,因為從風的吹動、噪音,這些所有的東西,環境會把你拉回到那個工作狀態當中,吵的、風吹的,臉蛋子抖的,眼淚留著,你在地下拍,感覺不就是看個電視嗎?我可以把電視臺倒播,快進,沒有那種衝擊力的感覺,體驗感也不一樣。

16年8月份退休後,我現在就萬裡以內再飛一飛,拿過去的照片和現在再一對比,特別這10年來,全國援疆,城市變化、縣城、鄉村、道路、高鐵、光能、風能、能看見一些大面積的一些智能化的東西和現代化城市,很有氣勢的,那我不需要那麼高了,用無人機就夠了。

過去一個小縣城,破破爛爛的,一條街,我一張片子就夠了,你現在到任何一個縣城你開著車你轉不完,過去我們還常開個玩笑,說一個饢從這頭滾到那頭就出去了,一根煙抽著煙騎著自行車到那頭,也就出去了。

現在一個縣城,從廣場都有地標性的雕塑,居民樓有老年活動中心、公園、娛樂的地方、文化場所,這些東西都是我們現在急需要補拍和加大力度拍攝的,而且越拍越拍不完,因為它每年都在建設,每年都有變化,我不能說我今年拍了這裡,我再不來了,但是你這樣一弄,那我只有活著,就還得拍著,沒辦法停止和休止。

拍不完,沒辦法拍完,他的變化不像正常的風光,山不倒地不搖,年年花開花落,那這個雪山就是雪山,他沒有地震沒有倒塌,你撒時候來都行,你非要今年去,明年去,只要路過去拍了就可以,我不路過,他年年都是這樣,不刻意去幹這件事就行了。

反過來有些變化是馬上要拍的,有些拆遷的地方,有變化正在修蓋的地方、或者高架橋,這些東西都是我們作為一個記錄者要拍攝的。

我經常跟大家講,你不要羨慕別人在拍什麼,你必須自己有想法,想好了自己的點子,俯下身子,拍好你自己的圈子。因為這樣你才熟悉,拍出來的你才喜愛,你才高興。

你非要跟著別人今天拍鳥,明天拍風光,最後片子一拿出來,所有人都有,而且大鍋飯,隨大流,那都是些糖水片,沒什麼意思,我們是一個記錄者,就要拍你熟悉的地方,你把你生命的這個階段,你工作的這個階段,發生的所有的關鍵的有代表性的事件記錄下來,我覺得就很好。

沒有什麼高的口號要說,我記錄了我有了,有可能哪個時期哪個階段,他需要調出來,我就是影像的記錄者,我的使命就到了,你非要唱那麼高的口號,沒什麼意義,發揮每個人的潛能,不能小看每一個人跨行業之大,不要小看一個農民,現在農民當網紅的也有很多。

Q:這些年,您的許多作品不僅獲獎無數,登上國家地理雜誌,成為手機屏保,讓人們紛紛讚嘆新疆的美麗,您驕傲嗎?

A:剛開始嘛,有興奮感,剛當報導員,高興個一兩天,恨不得把那張照片壓到玻璃鋼底下,每個人過來必須要瞻仰一下,這都是我們從年輕時代過來的,後面就覺得無所謂了,再後面覺悟高了,反正是宣傳新疆嘛,那你就宣傳吧,你要用你就用。

我和國家地理籤約20年航拍攝影師,每次只要一航拍,他們需要什麼,我們就提供什麼,還有南航雜誌,從今年6月份籤約到明年5月,12期的封面,4個內頁都是我的,不給任何稿費,我拍這麼多的目的是什麼,就是宣傳新疆,你扔那就是廢品,拿出來就是作品,你既然要用,坦坦蕩蕩的用,公益的就公益,商業的就商業,跟我們說一聲。

Q:您在拍攝時收集到的無數素材,那麼在後期剪輯過程中,您怎樣做取捨呢,您會根據音樂配片子,還是會先剪片再配音樂?

A:這些應該是靠他們(李老師的後期青年團隊),拍照片之前是感動了你再拍,是一張照片我覺得很好,我才去拍,拍完了一堆往那一比較,你說哪個好,那個壞,沒辦法施捨,所以要找第三方去施捨。

剛開始這幫孩子我覺得哪個最好,他們就不用,我覺得哪個最不行,他們就用哪個,他不會選片子,地標性的片子他不會選,其他的不會弄。

現在反過來慢慢磨礪出來,他會知道哪個片子是最好的,是有代表性的,在這個取捨上面,每個人不會說自己的片子不好,所有的取捨都請第三方去。

第三方有兩個方式,這個人的閱歷要高,文化程度要高,看的片子多,有一定的水平,在這過程中,你沒有達到的,發掘的視覺內容內涵上,他幫你發掘。

除了當評委,我不評別人片子的目的,就是因為你在拍攝的時候你感動了你,我不在現場,沒辦法感動到我,我不知道你當時的想法,我沒有權利給你說三道四,當初光線就這樣,我不能說你為啥不找個舒服光線,你這個地方不能移下,萬一這邊是個牆呢。

我講課只講我的片子,因為我都親身去體驗過,別人的我只能給建議,從另一個角度會更好。作為評委,那就不一樣,我說這個片子有缺陷、擺拍痕跡或者其他什麼,我會直接講出來,因為評委是一票否決制,我要為所有的參賽人員負責。

Q:您為什麼會想在退休後公益性的做100場講座?這麼多場講座下來,您最大的體會是什麼?

A:因為新疆的環境產生的東西,我拿30年的經驗題目叫愛黨、愛國、愛疆,愛軍,新疆邊防這麼大,我們的解放軍都在做什麼很多人都不知道,我就把自己所看到的,抗爭救災的,邊防巡邏的,艱苦的地方展示給大家,讓大家更加理解解放軍,更加熱愛解放軍。

至於體會,就是獲得了大家的肯定,很多人,年輕人看了以後產生當兵的願望,讓更多人知道解放軍在抗震救災中發揮的作用,軍人所有的奉獻都是雷鋒。

我們經歷這麼多,一步步走過來以後,人生最大的收穫就是這輩子沒有白活,我經歷的生生死死太多。人早晚有一天要走,活一天高興一天,每天眼睛一閉一睜眼睛睜開了,就活著了,高興了,有家庭要對得起家庭,上有父母親能孝順,對我底下的人多積點德。

我在部隊帶100多個兵,能把我所學的東西傳授給他們,讓他們當兵三年回家後有個技能,有口飯吃。我在師範大學和藝術學院帶研究生,他們在課本上學習理論知識,到我這全是實踐的東西,可以看到我這一生拍攝的所有東西,不能說我拍的都是好的,至少他可以從中學到東西,因為實踐才是真正讓他們能生存的唯一法寶。

相關焦點

  • 你絕對沒見過的新疆,雲端之上3000米,比航拍中國更震撼
    天山天池站在雲端3000米處,以45度角俯瞰新疆,極具衝擊力的畫面,會讓人頓覺之前在新疆所見種種都不過是一場虛妄。當我們問李翔,雲端之上的風景與地面有何不一樣時,他說「新疆有570多條河流,一百多個天然的湖泊,還有各種地貌的變化,而航拍跟地面的視覺完全是另外一個感覺。」
  • 翔看新疆,阿醜公益攝影講座走進阿克蘇地區攝影家協會
    2019年12月17日,新疆攝影家協會副主席李翔老師走進阿克蘇地區攝影家協會,為阿克蘇地區攝影家協會的同行們,分享了一場精彩的、接地氣的攝影公益講座,至此已完成了50場「愛國、愛黨、愛軍、愛疆」攝影公益講座,又向他的百場公益攝影講座的目標邁進了一步。
  • 《航拍中國》新疆篇震撼呈現大美新疆
    在第一季裡,海南、陝西、新疆、黑龍江、江西、上海六地,成為紀錄片拍攝對象。其中,「新疆篇」於第三集呈現。「新疆篇美哭了,是真哭了。」網友這樣評價。 實際上,在2017年春節期間,《航拍中國》就已經播出了前4集。3月下旬,這部激起觀眾強烈反響的紀錄片,一氣將6集全部播出,最終,難以置信的航拍場面、美輪美奐的中國大地,令所有觀眾折服,並給出口碑一致的高評價。
  • 圖遊新疆 最美的九個瞬間(全文)
    我們試圖用9張圖片、兩張遙感地圖、一篇文章,來勾勒新疆的模樣在新疆時,我被攝影師李翔的照片所吸引:他拍的全是新疆,而且都是從空中航拍的。照片太多——單是反轉片就有20多萬張,數碼片更多,在他的辦公室看不過來,乾脆把他的電腦搬到我們住處,以便有更多時間來挑選。
  • 新疆憑啥讓這些「網絡達人」著了魔?
    11月23日至12月2日,來自全國各地的10名中央新聞媒體記者和25名旅遊達人,匯聚新疆,開啟了第8季「達人西遊」之旅,同步啟動的還有「我為新疆代言」大型網絡公益行動。十天時間裡,達人們前往阿勒泰、塔城、烏魯木齊、喀什、克州等地,深度體驗新疆之大、風景之美、人文之薈萃、歷史之悠久。白雪覆蓋下的喀納斯湖。
  • 名不虛傳:第12期航拍班學員盛讚鹽城航拍培訓團隊
    5月22日,新華網江蘇ASFC第十二期航班培訓班的20多名學員,經過15天緊張的學習訓練,通過了中航協ASFC理論和六級實操考試、新華網航班理論和實景考試,順利完成了培訓任務,為連日來辛勤汗水和緊張勞累劃上一個圓滿的句號
  • 讀李翔的「漬色」山水法
    李翔 傣寨春早 紙本設色 50×50釐米 2014李翔的山水畫來自長期的水墨人物畫的研究,因為他還對「自然」精神充滿迷戀,這種「自然生發」的力量又使得他近年來更多地關注了山水畫的發展問題。李翔在自己的一幅畫上題寫了他對這一問題的思考:「色墨本自然,蒼茫之意乃積色墨所得。」
  •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航拍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巨幅3D稻田畫...
    【新時代·幸福美麗新邊疆】航拍新疆伊犁察布查爾縣巨幅/12) "← →"翻頁 8月,距離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錫伯自治縣縣城
  • 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李翔:洗硯池邊走來的畫壇大家
    作品曾在第八屆、第九屆、第十屆全國美展中獲獎。曾獲全國第二屆速寫大賽一等獎,作品選入全國中國畫百年大展和首屆、第二屆、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代表作品有《紅色樂章》《畫兵》《父老鄉親》《原鄉》《扎西平措上尉和阿爸阿媽》《南沙天浴》《母親·母親》《南海·南海》等。許多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國家博物館等海內外收藏機構收藏,出版作品集多部。
  • 李翔: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是一門藝術
    」大學教師大多需要科研與教學同時進行,李翔認為,科研和教學是一種相輔相成的關係。「換句話說,你要把你研究出的最新成果,有效地轉換到教學課堂之中,這就是所謂的科研反哺教學,教學相長。」除了自己的課題,與學生交流過程中產生的「小火花」也會成為李翔的「新增」課題。
  • 西安攝影師航拍中國 每一張都美到窒息
    白雪皚皚的新疆帕米爾高原、寧靜優雅的陝北水上丹霞、海島的清晨...西安本土攝影師趙熠,網名「小虎牙」,用一年時間,獨自一人,跑遍全國數十個省市,用航拍裝備記錄下了美景。
  • 第306醫院李翔獲「中國糖尿病綜合管理項目」優秀學員稱號
    近日,解放軍第306醫院內分泌科主治醫師李翔博士榮獲「中國糖尿病綜合管理項目
  • 李翔:20餘年櫛風沐雨,不遺餘力當好患者健康的「守門人」
    見到李翔時,本來已經到了他下班的時候,可他們科室依然燈火通明,所有醫生正齊刷刷地坐在電腦前,手指靈活地在鍵盤上敲打著……李翔是涪陵區人民醫院副院長兼疼痛與康復醫學科主任,主任中醫師。
  • 《航拍中國》:俯瞰與我們朝夕相處的大地
    「我的朋友們終於相信新疆不全是草原、氈房、庫爾班大叔和小毛驢了。」    「謝謝節目組,讓大家看到了陝西並不只是黃土高坡。」    看完B站的彈幕反饋,《航拍中國》第一季總導演餘樂有些意外。這位從業13年的80後導演沒想到,年輕觀眾對片中細節竟有感同身受的體驗,並自我延伸出那麼多話題。
  • 新銳地帶總經理李翔出席2012CGBC桌遊論壇
    作為中國遊戲產業頂級商務盛會,第十屆中國遊戲商務大會(簡稱:CGBC)將於2012年7月25日至29日在中國上海拉開帷幕。屆時,將有來自全球百餘家遊戲及相關產業企業的近千名精英匯聚一堂,參加包括高峰論壇在內的包含各專業領域的11個主題論壇。近日,CGBC更是獲得來自北京新銳地帶玩具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其總經理李翔先生已確認出席今年新增設的桌面遊戲論壇。
  • 新疆軍區總醫院野戰醫療隊:在生命禁區守護生命
    新華社烏魯木齊12月26日電題:新疆軍區總醫院野戰醫療隊:在生命禁區守護生命田定宇、劉程、縱恆凌晨1點,氣溫已降至零下30多攝氏度,正在海拔5000餘米的高原執行任務的新疆軍區總醫院野戰醫療隊醫生韓小博,坐在窗前眉頭緊鎖。
  • 航拍中國,來新疆伊犁看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八卦城
    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伊犁哈薩克自治州下轄的特克斯縣是一座非常神奇的城市,這個位於中國邊疆的城市,居然是被上海吉尼斯總部授予「現今世界最大規模的八卦城」的城市。用無人機航拍去看,整個街道布局如神奇迷宮般,路路相通、街街相連,四通八達的感覺令人十分驚訝。傳說在南宋時期,當時身為道教全真七子之一的『長春真人』丘處機,受到了成吉思汗的邀請,去西域傳授長生不老之道。在遊歷西域天山時,途徑特克斯河谷,被這裡的山川地貌所動,便在這裡以八卦之形築城,這就是八卦城最早也是最原始的雛形。
  • 南京理工大學博士李翔:單階段目標檢測器的高效表示學習 | 公開課...
    在NeurIPs 2020中,來自南京理工大學的李翔博士,針對現有representation中出現的兩個問題:1)classification score和center-ness score在訓練和推斷時不一致;2)bbox regression採用的representation不夠靈活(單一狄拉克分布),無法建模複雜場景,提出了一種新的respresentations-GFL(Generalized
  • 經濟觀察報李翔:柳傳志的本意與苦心
    李翔:《經濟觀察報》記者三個月之前,我在美國對聯想控股的柳傳志先生做了一個訪問。但是,一些媒體在轉載這篇文章時,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將柳傳志先生談話中的一段話概括為兩個短句,即「一人一票 萬劫不復」。僅看這兩句話的意思,當然是柳傳志先生反對在中國推行無論何種形式的民主,甚至反對在中國進行進一步的改革與改良。作為這篇訪問的作者,我得說,這和柳傳志先生的本意是極為不同的。
  • 攜程李翔:深度學習在酒店圖像智能化上的一系列應用
    攜程酒店研發部圖像技術負責人李翔對雷鋒網 AI 研習社表示,目前攜程大部分的酒店圖像處理工作都是計算機在做,需要人工完成的圖像處理任務主要集中在部分用戶上傳圖像的內容審核環節,因為用戶上傳的圖像內容很不可控,同時又非常多元化。(攜程憑藉此次專訪,在雷鋒網學術頻道 AI 科技評論旗下資料庫項目「AI 影響因子」中增加 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