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從事登山活動,必須要具備一、體力;二、裝備;三、知識。記住這三大要素後,你再去任何山區活動,都將會是安全、快樂與健康的。
體力:
日本有位登山家曾經說過,在登山運動中,有正確的登山技能(技術與知識)及光明磊落的胸襟,以及充沛的體力,比什麼都重要。另一位日本登山家曾說,在登山運動中,最重要的是先要有體力,然後,需要的仍然是體力,最後需要準備的還是體力。由此你當可知體力在登山活動中,是何其的重要了。那體力要如何訓練呢?首先,你需要去準備一雙慢跑鞋,就是專門為慢跑而設計的一種運動鞋,其特性為質輕,柔軟性奇佳,
而且鞋底也都以海棉材料製成,因此彈性很好,甚至現在還有鞋跟內加入氣墊的設計,如此可吸收一些衝動力,使用時反作用力減小,讓慢跑者不易造成運動傷害。
有了一雙好的慢跑鞋後,你最好能去運動場,然後以最舒適的速度,並儘量跨大步伐,從1000米開始跑,最好每天都去跑,慢慢的每天加一些距離,如今天1000米,一星期後2000米,直到3000米或5000米即可。當距離已達3000米或5000米時,才將速度慢慢加快,同樣的要以舒適為佳,不可超越個人的體能狀況。倘若你每天都去慢跑,不但你身體會更健康,而且慢跑後再去上班,你會覺得精神特別好,因為慢跑也是一種有氧運動。如考驗者體力不佳,倘若沒有事前的體能訓練,就突然要他上山,一天又得運動個五六個小時至十餘小時,如此下來,他如何能負荷呢?這樣的人,當他通過斷崖時,因體力不佳,判斷力自然也差,那不幸言中的墜崖事件可能就在此時發生了;最近有很多墜崖的山難事件,很多人都以為是意外或不小心,卻很少人去了解真正的原因,可能是體力不佳。當然,除了慢跑之外,你若再加入一些重量訓練、柔軟訓練,那就更佳了;假如,你真的很忙,沒有時間每天去做一下基礎的體力訓練——慢跑,那至少你也該在要準備去登山前的半個月,去做個短程的體力訓練,這15天的短程訓練,仍是以慢跑為主,況且你有了如此的準備,也是對「山神」的一種尊重啊!另外,在臺灣的登山運動者中,許多人或多或少都有些運動傷害,這些運動傷害有許多因素與體力、重量訓練的不足息息相關。
登山裝備:
早期的山民,可能只需要一把番刀、一張弓箭、一張獸皮、一包火柴、一包鹽等裝備,就能赤足行走山野,也不會有事,但你能嗎?畢竟一位自然人與社會人是不同的,況且你已經喪失太多的自然生活能力了。如此的你,就必須依賴文明的裝備來保護自己。因此美國的野外活動者,視個人的10項必備裝備如聖經中的十戒一般的重視:這10項裝備是哪些呢?
衣物:包括保暖的衣服褲子、睡袋、雨衣、帽子、鞋子、襪子、綁腿、手套、背包。
食物:需以營養比例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的正確比1:1、1:4.8為攜帶標準,另附食具一份。
眼鏡:太陽眼鏡、雪鏡、風鏡等,可依地域來選擇。
刀:柴刀或瑞士刀,缺少了刀,就剩手了。
火種:在野餐生火用。
火柴:沒有它,你將花費更多時間去鑽木取火,而將火柴防水處理也是很重要的。
急救箱:包括了內服與外傷用藥,尤其是個人用藥。
手電筒:頭燈也可以。
指北針:需選擇兩度一格的準確度為佳。若沒有它,陰天、雨天你就要失蹤了。
地圖:不論你跟誰去爬山,請向領隊要一份地圖,不然哪天領隊或嚮導要是失蹤了,你就傻了。
一般登山者,我相信能帶齊這10項個人裝備的人,必定是少數;因此只要一出事,就很難有存活的機會,這也就是登山運動的隱憂。而日本優秀的野外活動者,除了上述裝備外,他們還會加帶一項緊急避難帳及一個求生盒,求生盒內附有鐵絲一條、求生紙一張,打火機及火柴一包、個人藥品、蠟燭兩小隻、蜂蜜一小罐,及求生卡一張(內容為個人資料,緊急時的處理程序及求生對策)。請你清點一下自己的裝備再去爬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