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落實《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魯政發〔2020〕3號)「每個設區的市至少建設一個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要求,在前期充分調研、廣泛徵求意見的基礎上,山東省教育廳組織起草了《關於建設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的指導意見》(徵求意見稿),現面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公眾可以通過發送信函或電子郵件的方式提出反饋意見。
郵寄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文化西路29號職業教育處;
郵政編碼:250011;
電子郵箱:zjc@shandong.cn。
關於建設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的指導意見
按照《教育部 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整省推進提質培優建設職業教育創新發展高地的意見》(魯政發〔2020〕3號)「每個設區的市至少建設一個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要求,結合我省實際,現就各設區的市建設共享性大型智能(仿真)實習實訓基地(以下簡稱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新發展理念,以服務新舊動能轉換為宗旨,以產教融合為主線,統籌利用政府、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等各方資源,在各設區的市建設集實踐教學、社會培訓、創新創業、技術研發服務和企業真實生產於一體的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開展後備勞動力和現實勞動力培養培訓,促進職業院校學生和社會人員就業創業,為區域和行業產業發展提供技術技能支撐。
(二)總體目標。面向「十強」產業及區域重點產業,同步規劃、適度超前,對接高端產業和產業高端,用1年左右時間,原則上每個設區的市至少建成一個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與市域內其他各級各類實習實訓基地,共同形成布局合理、技術領先、管理規範、適應需求的職業教育實習實訓基地體系,打造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技術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業的技術服務中心、培訓培養緊缺技能人才的實踐中心,為全省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匯聚發展新動能提供有力支撐。
(三)基本原則
1.需求導向、錯位建設。綜合考慮市域內產業集中度和職教資源聚集度,結合院校、企業和機構的現有培訓力量,合理確定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內容和功能定位,避免重複建設,實現各類實習實訓資源優勢互補、有機銜接,促進職業院校集群與產業集群聯動發展。
2.多元主體、共建共享。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建立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資機制,引導社會力量多種形式參與,政校行企多元投入、共建共享,權責明晰、互利共贏。
3.公益為主、市場運營。以提供公共性、公益性服務為基本職責,遵循市場規律,無償服務與有償服務相結合,形成充滿活力、高效有序的發展機制。
4.國際先進、技術領先。對標產業發展前沿,充分體現新技術、新模式、新業態,與新一代信息通信、人工智慧、大數據和虛擬實境技術深度融合,儀器設備和技術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培訓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技術技能人才。
二、功能與布局
(一)科學確定定位。對接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根據實際需求,科學確定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方向和服務面向,以服務區域為主,輻射全省同類領域。與市域內其他各級各類實習實訓基地各有側重、相互補充,可面向一個或多個專業大類的通用性、交叉性、複合性需求,也可聚焦特定專業領域,有效解決傳統實習實訓的場地不足、技術滯後、成本過高、共享性差等問題。
(二)合理確定布局。各市要把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設與產業集聚發展、園區建設等同謀劃、同推進、同落實。鼓勵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多種形式建設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
可將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在學校。依託專業師資、設施設備和場地條件較好的高水平職業院校,按照共享性的性質特點和功能要求,充分利用好校內實訓基地資源,新建、重建或改擴建,提升水平、擴展功能、拓展服務。
可將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在企業。依託技術水平高、校企合作基礎好、熱心社會公益的規模以上企業、產教融合型企業,整合提升已有生產與培訓資源,達到提供公共服務的條件和能力。
可在產教園區新建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與青年公寓、眾創空間、創業就業孵化基地和駐地職業院校等統籌建設,實現產教城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形成區域經濟發展新生態和新的增長極。
除上述情況,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還可與已建成的省級、行業部門實訓基地共建共享。
(三)細化功能設計。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應能承擔學生實習實訓、技能競賽、技能培訓鑑定、創業孵化、師資培養培訓,服務師生實踐能力提升;承擔1+X職業技能等級證書考核站點,服務證書培訓與考核;面向勞動者開展職業技能培訓,服務職業技能提升行動計劃;可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空間和平臺,服務小微企業孵化;靈活開展各種應用性技術研發,實施生產性、複雜性、高精尖訓練,服務企業特別是中小微企業的技術研發和產品升級。
三、建設內容
(一)配置一流硬體設施。加強空間規劃,合理確定建設規模,整合建設教學、實訓、生產、研發、管理等功能區,科學配套生活服務、內外交通、生態景觀等設施,並預留發展空間,也可適度配置學生公寓、教師公寓、食堂等生活服務設施。實訓儀器設備既考慮通用性,能開展生產性實訓,能承接企業生產服務和技術研發,技術參數達到生產標準;又具備先進性,部分還應具備精密生產、高端服務功能。鼓勵入駐企業提供實訓設備,爭取設備生產商設立生產和服務體驗展室,折價供給或捐贈設備。
(二)開發高水平教學資源。按照真實環境真學真做掌握真本領的要求,開發設計各類實習實訓項目和教學培訓資源。依託虛擬實境、多媒體、人機互動、資料庫和網絡通信等技術,開發一批先進的智能工廠虛擬仿真實訓系統,提供沉浸式實習實訓。通過半實物仿真、全虛擬仿真的形式,替代在高危或極端的環境、不可及或不可逆以及高成本、高消耗的操作,解決「看不見、進不去、動不了、難再現」的實訓教學難題。鼓勵引進、集成、轉化吸收國內外先進地區和先進企業的優質培訓資源。
(三)建設「雙師型」師資團隊。建設社會化師資庫,建立學校教師和企業能工巧匠多渠道、多形式參與機制,吸納區域內、行業內專業拔尖人才擔任專兼職教師,吸引技能大師、首席技師、產業導師等設立工作室,培育一批優質實訓項目指導教師,聚集大批高端技術技能人才,形成專兼結合的實訓骨幹教師隊伍。
四、建設運行
(一)鼓勵多元化投入建設。在政府統籌下,構建多元投入格局,各地要將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的基本建設、運行和維護納入財政預算,可通過發行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籌資建設。鼓勵支持學校、行業、企業和社會組織多方參與,以土地、資本、人力、技術、管理等各種要素投入,以PPP、股份制、混合所有制等多種方式建設,做到產權清晰、權責明確、共建共享。
(二)實行企業化管理運營。按需配備管理團隊,建立健全投資建設、教學管理、技術服務和運營管理等制度,形成科學規範、高效有序、充滿活力的企業化管理運營機制。建立運營成本分擔機制,對承擔的公益性項目,通過政府購買服務予以補償;對其他項目,按照「誰受益誰承擔」原則,合理收取費用。鼓勵對外開展技術服務、職業培訓、技能鑑定、生產銷售、專利轉讓等,按照市場化原則實行有償服務。可通過公開招標,委託第三方機構,對公共實訓設施、耗材以及項目開發、保障服務等進行專業化管理。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市要高度重視,切實做好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整體布局,明確功能定位、服務面向、管理機制、運行模式,推動承擔各類職業培訓,引導社會力量積極參與。教育、工業和信息化、發展改革、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財政、自然資源、規劃、稅務等有關部門,要明確責任、各司其職、加強協作,切實把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設各項任務和相應措施落到實處。
(二)加強經費保障。各地要結合本地實際,科學規劃,統籌利用各方力量籌集建設資金,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及時投入使用,避免「半拉子工程」。要支持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建立市場化機制,積極面向社會、學校、企業開展有償服務,形成造血功能,實現良性循環。
(三)加強政策支持。對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給予土地、產業、人才引進和相關培訓實訓補貼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入駐的實訓工廠所依託單位,可按規定享受有關稅收政策;山東省企校共建工科專業和企業實訓基地專項資金,重點向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依託單位傾斜。
(四)加強績效評價。各地要不斷提升大型共享實習實訓基地使用效能,建立與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市場變化緊密對接機制,適應需求持續開發新項目,動態調整培訓內容,確保服務覆蓋面和資源利用率;可委託第三方機構開展運行效果評價,定期發布年度報告,接受社會監督。
2020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