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幾日,鄭州市民孫先生的水錶顯示其3個月水費5萬多元的事一直受到《河南商報》和讀者的關注。
水錶的事還沒有告一段落,昨日,市民袁先生反映,自己家電錶2個月「暴走」1.8萬多度。
袁先生說,雖然用電量異常,但質監部門出具的校表報告稱電錶合格,他很納悶兒。
反映
旅館淡季用電量「突增」
袁先生在南陽路315號院開了一家旅館,旅館共有12臺空調、6個熱水器和1臺電腦。
袁先生出具的用電記錄顯示:2014年2至3月2813度、4至5月1876度、最高的為6至7月4059度,2014年全年用電量約1.9萬度。
但今年2至3月,電錶上的讀數突然增加了1.8萬多度。
「抄表員來給我說的時候,我嚇了一大跳。」袁先生說,「春節放假時入住率底,為什麼用電量突然變化這麼大呢?」
袁先生稱,他從去年7月起,在自家用電入口安了另一塊電錶,截至昨日,這塊電錶讀數顯示為22742度。也就是說,除去其他幾個月,2至3月用電2000多度。
4月14日,供電部門的工作人員和他一起將電錶送到了鄭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校檢。
昨日,河南商報記者在優勝路供電所二樓看到了校表報告,報告顯示,袁先生的電錶參數都合格。
「質監部門說我的電錶合格,我也沒有什麼辦法,但我還是想不通。」袁先生說,他看到過相關信息,說外地校檢合格的電錶後來被論證有問題。
疑問
會不會有沒檢測到的故障?
記者查詢發現,袁先生說的案例,是2008年12月發生在浙江台州的一件事。
當地質量技術監督檢測研究所檢測電錶是合格的,後經浙江省裡的專家重新檢測發現:雷擊造成電錶表計CPU工作異常,造成1.8萬多度電的計量,當月的實際用電量只有20度。
電錶是否存在一些未能檢測到的故障?
昨日,鄭州供電部門一供電所負責人稱,電錶的讀數出現問題是有可能的,「電錶內的電流線圈出現問題,從而影響表計讀數。」
鄭州供電部門一工作人員說,目前鄭州市民大多使用的電錶為智能電錶,相比老式電錶更敏感,讀數更精確。
「像表計讀數出現大幅的變化,可能是因時間長了電錶出現機械故障。」她還提到,表計讀數的大幅變化也可能跟用戶的用電量及偷電漏電有一定關係,「每年的7、8月份及冬季都可能大幅用電。」
儘管校檢結果為合格,但袁先生對此仍有疑問,此事如何發展,尚待雙方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