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烈士墓的照片 92歲母親圓29年掃墓夢

2020-12-18 東南網廈門頻道

一張烈士墓的照片 92歲母親圓29年掃墓夢

xm.fjsen.com 2013-07-16 09:31   來源:廈門網    

我來說兩句

●駐廈部隊幫助烈士家屬千裡祭奠

●一張烈士墓的照片,撫慰了92歲老人的思子之情

祭掃烈士墓時,烈士王悅發的親屬拍照留念。

廈門日報訊(文/圖 記者 郭睿 盧漳華 通訊員 陳紹剛)捧著兒子墓地的照片,92歲的母親顫抖著,用布滿老繭的手不斷撫摩著,說不出話來。許久,她的哭聲嚎啕而出:「兒啊,29年了,媽想你啊!29年了,媽終於又見到你了……」

老人的兒子名叫王悅發,曾是駐同安某部戰士,1984年9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犧牲,長眠於雲南麻慄坡烈士陵園。在他的山東老家,母親趙貫英一直想去給兒子掃墓,卻苦於家中貧困,多年未能成行。日前,烈士所在部隊聽說這一情況後,自發捐款,籌集30000元送到烈士的家人手中。幾天前,烈士的弟弟和妹妹在駐同安某部退役老兵韓維民的陪同下,帶著老母親29年的心願,帶著駐同安某部官兵的祝福,跨越4000多公裡,從山東老家到雲南,為逝去多年的烈士上了一炷香。

陪同烈士家人掃墓的韓維民曾是部隊的宣傳幹事,此前在雲南麻慄坡烈士陵園祭拜時,聽說了王悅發烈士的情況,就給部隊現任政委林暉打了電話。接到電話後,林暉立刻組織官兵募捐。

在部隊的支持下,烈士遺屬終於有機會來到烈士墓前。他們踩著墓碑前溼漉漉的青苔,看著墓碑上早已模糊了的英雄事跡,淚如雨下。一旁的老戰友也泣不成聲:「老戰友,我們來看你了!」

將烈士墓前的雜草清除乾淨,王悅發的弟弟、妹妹拍下墓地的照片,帶給在老家盼著的母親,隨照片一併帶回來的,還有部隊全體官兵對這位英雄母親的敬意。

相關新聞

相關焦點

  • 女子先天性無子宮 移植51歲母親子宮圓了當媽夢
    「感恩媽媽,感恩醫生,是大家的共同努力,圓我當媽媽的夢……」29歲的女兒激動地說。  繼2015年成功實施全國首例人子宮移植術後,空軍軍醫大學西京醫院近日又順利完成全國第二例人子宮移植,成功將廣東一位母親的子宮移入其女兒體內。  今年29歲的梁娟(化名)先天性無子宮。
  • 宋丹丹曬為母親掃墓照片,網友:這種場合適合拍照嗎?
    宋丹丹曬為母親掃墓照片,網友:這種場合適合拍照嗎?文丨悠悠閒雲對於宋丹丹來說,包括在「演員的誕生」之前可以說口碑一直還不錯,「演員的誕生」可以說讓宋丹丹透支了太多的口碑。正月十五之前對中國人來說還是在過年,中國人對過年一直很重視,除了家人團聚,也會想到離開塵世的親人們,於是春節期間為去世的親人上墳掃墓也成了春節的一種習俗。只不過個親人上墳掃墓總覺得是件很嚴肅又很肅穆的一件事,而宋丹丹卻在網上曬了張為母親掃墓的照片。並且配文:「想起母親曾經對我說過:『丹丹,有些事情,如果說出真相會傷害別人,不說出來會委屈自己,你要選擇後者。』
  • 趙佔英烈士母親趙鬥蘭去世,掃墓照片曾感動無數網友
    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記者從雲南省老兵聯誼會及趙鬥蘭女士親友處獲悉,趙佔英烈士的母親趙鬥蘭女士於2018年3月2日凌晨2點在雲南省嵩明縣家中病逝,享年90歲。2004年,在嵩明縣民政局的資助下,趙鬥蘭第一次赴麻慄坡烈士陵園掃墓。 中國軍網 圖據中國軍網2017年2月1日報導,趙鬥蘭女士有6個子女,趙佔英是老四。1984年,趙佔英在邊境作戰中光榮犧牲。
  • 成都廣福橋附近一烈士墓被火鍋店娛樂會所「包圍」
    烈士陵園本該是莊重肅穆的,但在李家鈺烈士墓的周圍,卻建有啤酒廣場、火鍋店、娛樂會所等,附近的市民認為,如此喧鬧的環境是對烈士的不尊重。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這座沒有專人看守的烈士墓周邊頗為熱鬧,李家鈺烈士的半身雕塑背後還被人用字塗抹。
  • 村民守護抗日烈士墓74年 當地立碑紀念傳承愛國精神
    6月29日上午,彭仕復的孫女彭薇佳站在爺爺的墳墓前,激動地說出了這一連串感謝的話語。彭薇佳是彭仕復兒子彭傑洲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哥哥在國外工作,此次未能前來。原本這次揭碑,89歲的彭傑洲也要來的,遺憾的是老人因臨行前身體不適,耽誤了出行。本次與彭薇佳同行的人,有彭薇佳的堂姐、表妹,還有川軍後人、抗戰史研究者鄧魯。
  • 90後小夥3年行走山區免費拍攝全家福 圓村民「照片夢」
    央廣網保山12月31日消息 據中國之聲《新聞晚高峰》報導,從2015年開始,每年春節,雲南保山施甸縣的90後小夥楊董清都會在山區裡免費為村民拍攝全家福,他還會細心地將衝洗好的照片裝框送給他們。他也因此發現,在山區,很多人一輩子都沒有拍過一張照片。於是3年來,小夥子四處奔走,想為村民們圓一個「照片夢」。截至今天,他已經為四個鄉鎮裡的上千位老人免費拍攝了照片。每一次拍攝,老鄉們都會穿上新衣服,和過年一樣高興。楊董清說:「我想把這件事一直堅持下去,現在我多拍一張照片,可能他們就會少一個遺願。」
  • 信陽老人義務守護烈士墓70年求助,豫川兩地媒體聯動,幫忙尋找烈士...
    11月1日,大河報第AⅠ05版以《義務守護烈士墓70多年的信陽老人向各方求助,希望實現兩個願望:給烈士立碑為烈士尋親》為題,報導了信陽市商城縣老人餘信炎70多年來義務為劉鄧大軍烈士守墓,並不斷尋找烈士親屬的故事。
  • 6歲小昕怡想要張笑臉照 社區居民圓了她的夢
        6月1日,本報A8版刊登了《不滿6歲的她 ,連怎麼笑都忘了》的報導。還差3個月才滿6歲的紀昕怡,沒照過相,沒過過兒童節,只因家境困難。這位懂事的小姑娘牽動著很多社區居民的心,6月3日上午,記者與昕怡的母親還有三位社區居民一起,帶她到離家不遠的北嶺山公園,照了相、畫了畫。
  • 我們欠黃家駒一張演唱會的門票,網友:重組beyond圓歌迷兒時的夢
    十二歲時,他還對提問的人滿不在乎地說他並不喜歡音樂然而改變這一切的是大衛鮑伊的一首歌,《1984》,歌中不羈的搖滾精神深深震撼了少年黃家駒。他拎起鄰居棄置的一把吉他,從此走上了音樂的不歸路。黃家駒中學畢業後,做過助理、布景員、推銷員等,17歲時在鄰居搬家的時候撿來了一把木吉他,20世紀80年代初期,黃家駒認識了葉世榮,於是黃家駒、葉世榮聯同兩位朋友鄧煒謙及李榮潮一起組成樂隊作音樂交流,(原諒小編只能找到這張舊照片)這支樂隊也是Beyond的雛型,
  • 兒子犧牲20年後,母親才靠資助「走」到陵園,為兒掃墓了卻心願
    尋子掃墓,哀悼之餘,母親痛哭之餘,決定找出兒子的屍體,活要見人死要見屍。媽媽起先不知道兒子葬在陵園,經過多方打聽後,想去見兒子,為兒子掃墓。但住在大山裡的母親卻一輩子沒出去過,家境拮据,連車費都掏不出。所以,母親開始省吃儉用,一點一點地存錢,可是家裡本來就不富裕,又有什麼地方可以存錢呢?
  • 緬懷革命先烈,放飛中國夢想 ——記煙臺市中英文學校清明節掃墓活動
    2016年4月2日上午,我校初中部組織60名優秀學生代表滿懷崇敬之情來到海陽市英雄山烈士陵園,舉行了莊重的清明節掃墓活動。2016年4月2日早晨8時,煙臺市中英文學校初中部60名優秀學生代表在老師的帶領下來到海陽市英雄山烈士陵園,同學們排著整齊的隊伍,懷著對烈士們無限崇敬的懷念之情由陵園北門而上來到位於陵園山頂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前。
  • 29年前,因一張照片「走紅」的那個大眼睛女孩,如今生活得怎樣
    曾經有一張名為《我要上學》的照片打動了無數人的心:一個留著短髮的小女孩,伏在課桌上,手中握著一支鉛筆寫著字,抬起頭的她,大大的眼睛裡充滿了對知識的渴望。這張照片刊登在報紙上,並流傳開來。這張照片拍攝於29年前,因一張照片「走紅」的這個大眼睛女孩,如今生活得怎麼樣了呢?
  • 這地方掃墓回來必須隔離14天!
    的病例據河南省衛健委3月29日消息,3月28日河南省新增新冠肺炎本地確診病例1例,患者為漯河市王某某。河南省衛健委病例情況通報而此前,浙江報告一例境外輸入關聯病例也與掃墓相關回鄉掃墓路上與無症狀感染者同機8小時3月27日早間,浙江報告新增的一例「境外輸入關聯本地確診病例」引發關注。
  • 88歲老人義務守護無名烈士墓34年:「只要我活著,就要堅持下去」
    原標題:88歲老人義務守護無名烈士墓34年:「只要我活著,就要堅持下去」  「我又來看你們了。」清明前夕,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北曹莊村88歲的曹穎老人,踩著細碎的步子,早早地來到村北的48烈士墓前祭奠,這次掃墓已是他堅持為烈士掃墓的第34個年頭了。
  • 長眠他鄉72年!江都籍烈士終於找到「家」了
    55歲的張廣世珍藏著一張1950年元月21日由蘇北揚州行政區專員公署頒發的第15號《烈屬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黨組織派人找到張健的母親張朱氏,帶來了蘇北行署頒發的烈屬證,並轉告:「張健已於1948年7月13日犧牲,遺體單獨安葬在山東大韓莊,村莊老者為其捐獻自備棺(壽)材……」幾十年來,張廣世的曾祖母、祖母和父親相繼離世,生前均留遺囑,盼望能找到張健烈士的犧牲地。
  • 一張照片改變命運,他用影像幫貧困母親展笑顏
    19年過去了,於全興仍然記得藏族女孩巴青才仁為感謝他幫自己治病而唱的這首歌,更忘不了孩子緊緊拉著他的手捨不得讓他走的情景。那一年,第一次走進西部的於全興下定決心:盡我的所能,用影像的方式,幫助一些母親脫貧。2001年,於全興在雲南第一次採訪顧彩蓮,這張照片後來引起了全國媒體的關注。
  • 「媽媽專業戶」宋春麗:戲外結婚42年無兒無女,今60歲終圓母親夢
    出道較晚的她為了自己的事業,幾乎是奉獻出了自己的一生,為大家塑造了很多母親角色的她,卻也因此失去了做母親的權力,留下的就只是無助和遺憾。不過幸好在有生之年卻也能如願以償的有自己的兒女,這也可能也是大家最想看到的結果吧。
  • 兒子為國捐軀,母親日思夜盼為他掃墓,用了20年才攢夠下山路費!
    在這個世界上如果說還有一個人掛念著異鄉漂泊的我們,那除了母親以外很難找到第二個,在漫漫的人生路上母親似乎是存在感最弱的一個角色,但確實最心心念念著我們的親人,無論何時何地,無論何種表達方式,都透露出她對我們的愛。十幾年前趙鬥蘭苦攢二十年路費為兒掃墓的故事就曾感動過無數的人。
  • 29歲小夥欠92歲老人錢「說和」後當場還錢
    □本報記者鄒影9月16日,杜爾伯特縣的張大娘,手裡攥著一張欠據,拉著一個小夥子,走進了連環湖法庭調解室,怒氣衝衝地說:「我老頭92歲了,這個小夥子欠我們6000元錢就是不還,還想賴帳。」原來,29歲的李某,一年前向王大爺借了6000元錢,並出具了欠據。王大爺最近因看病急需用錢,便找到李某要求其還款,沒想到李某卻以錢被別人用了為由,推脫責任,拒絕還款。
  • 《魚上山》一張照片的聲音、節奏與時間
    一張照片的聲音、節奏與時間——關於1839攝影獎大獎作品《魚上山》文/陳華一張照片《魚上山》這個作品讓我驚訝的是,她在展覽現場只用了一張照片。一張老照片,小時候的她和父親的合影。唱片在旋轉,投影機打下來的光,反覆地映照在這張照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