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政治學院始終以培養政界與財界要人為己任,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成立以來,奧朗德及其6位前任中的密特朗、席哈克和薩科齊以及13位總理出自該校。
國家主席習近平3月27日出席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並著重指出:「中國共產黨老一代領導人中很多是在法國負笈求學的,周恩來、鄧小平、蔡和森、陳毅、聶榮臻等人就是他們中的佼佼者。」為此,他專程造訪裡昂中法大學舊址,並為該校歷史博物館揭幕。如果說,該校是新中國締造者的海外孵化園,那麼,法國領袖的搖籃便是巴黎政治學院。
穿過花園:法蘭西式精英孵化
巴黎政治學院於普法戰爭失利翌年即1872年創辦。該校始終以培養政界與財界要人為己任,自法蘭西第五共和國1958年成立以來,奧朗德及其6位前任中的密特朗、席哈克和薩科齊以及13位總理(法蘭西第五共和國至今總共19位總理)出自該校,以及12位外國國家元首與政府首腦、一位聯合國秘書長即布特羅斯·加利。
二戰後至上世紀90年代初,該校充當國家行政學院的預科。因兩校僅一園之隔,從巴黎政治學院畢業考入國家行政學院被喚作「穿過花園」。至今,由巴黎政治學院到國家行政學院,這仍為法國政治精英的經典成長路徑。奧朗德與其前任席哈克堪作最佳案例。雖然薩科齊因英語欠佳而未能順利畢業,就此無法列隊進入國家行政學院,卻也能在巴黎政治學院廣結人緣,攢足人脈資本。奧朗德本人恰恰深得社會黨前輩同志、巴黎政治學院與國家行政學院雙重校友密特朗的精心栽培。甚至可以斷言,以奧朗德為首的國家行政學院伏爾泰屆對當下法國政治版圖的壟斷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密特朗1981年入主愛麗舍宮。大選時,奧朗德的舉手投足與密特朗如出一轍:左手握拳貼胸,右手高揚揮舞,軀體微微前傾緊靠講臺。權力的自我複製竟然如此入木三分。
龍門難越:法蘭西式人才培養
法國高等教育體系等級森嚴,頂端為大學校,向各級各類政府機構輸送效忠國家的管理精英,專業設置各有側重,學制通常為3年。
大學校可大致分為3類。首先是行政類大學校,以巴黎政治學院和國家行政學院為代表。其次是理工類大學校,例如1991年組建的巴黎科學與技術學院,簡稱巴黎高科。理工類大學校授予工學學位,相當於工學碩士。再其次是高等師範大學校,共有3所,最具影響力者便是巴黎高師。完成高等師範學院學業者被稱為師範畢業生,擁有公務員身份。此外,大學校還細分為商業類學院、藝術類學院、軍事類學院等。大學校的辦學性質國立與私立皆有,其中不乏以社團形式註冊。
大學校之大是指機構性質,即高等教育與科學研究領域中重大的公共機構。法國《教育法》第七章「關於高等教育機構」對此予以規制。大學校其實以小而精著稱,通過嚴厲的入學篩選機制,每年的招生名額平均為400左右。成為一名大學校的學子以及校友的路徑或是通過精英學府入學考試或是高中會考狀元或是職場累計的專業素養。一旦跳躍龍門,便可飛黃騰達,而備考期即預科可長達兩年,只有那些全國會考中的佼佼者方可進入預科。
走向全球:法蘭西式教育革新
誠然,大學校也有美中不足,它們通常沒有博士學位授予權。巴黎政治學院2004年與2009年才分別增設碩士學位點與博士點。為保證學而優則仕,師出政門便為該校教學本色。該校師資由1400餘位專家組成,但絕大多數為外聘人士,不是政界翹楚便是商界巨擘或是政府智囊,譬如,法國經濟部前任部長卡恩在出任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之前便為該校本科生講授經濟學概論。該校師生幾乎覆蓋作為法國最高端精英團體的「世紀俱樂部」。來訪的外國領導人最常發表演說的學府便是該校。
兩年前猝死的戴國安1996年出任巴黎政治學院院長。他甫一上任便大刀闊斧革新培養政治精英的辦學宗旨,調整課程結構,把學科重點從政治學擴展至法學、經濟學、財政學、管理學、新聞學以及市場營銷、社會交往、城市規劃等,並向弱勢群體與非法語國家開放生源,擴大獎學金覆蓋面,被薩科齊譽為「歷史轉折點」。該校由沾滿官僚的戾氣轉向充盈精英的浩氣。目前,該校八成以上畢業生投身私營經濟領域,引領各行風騷。
辦學國際化是戴國安饋贈該校的另一份遺產。五年學制包括一年的海外留學經歷(第三學年)以及一學期的實習(在第四與第五學年),海外學年通常在全球300餘所姊妹學校中展開。其設在巴黎之外的國際校園可授予學士學位,比如設在勒阿弗爾的國際校園以亞洲為重點。針對國際學生,該校專門設置以創始人命名的「埃彌爾·布特密獎學金」,獲得者中,中國學生穩居前列。這位土生土長的院長為自己取名漢韻濃鬱的戴國安,足見其中國情結。
(■俞可 作者單位:上海師範大學教育部國際教育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