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演唱《我愛你中國》,瞿琮側耳傾聽,眼含笑意。楊冰傑攝
溫州網訊 「我愛你中國!我愛你春天蓬勃的秧苗,我愛你秋日金黃的碩果,我愛你青鬆氣質,我愛你紅梅品格……」12月12日下午,抒情的旋律環繞在溫州醫科大學旭光廳,大學生藝術團的三名女生站在臺前,深情歌唱。主席臺上一位長者側耳傾聽,眼含笑意。一曲終了,他為女生們的演唱熱烈鼓掌。
這位長者正是《我愛你中國》——這首大家耳熟能詳的歌曲的詞作者瞿琮。
年逾七旬的瞿琮是一位軍職作家,詩人,國家一級編劇。曾任廣州軍區政治部戰士文工團團長、總政歌舞團團長、解放軍交響樂團團長、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等職。
此次,瞿琮應邀來到溫州醫科大學開講「甌越大講堂」第八十講《我愛你中國——歌詞漫談》,和90後的大學生們談談藝術,聊聊人生。
「這是我見過最美的女性塑像」
瞿琮這次來溫州的直接原因是為了白雪。這位當年他親自招到總政歌舞團的溫籍青年歌唱家在家鄉舉辦個人演唱會,作為老團長,他欣然前來助陣。
每次說起溫州籍的歌舞演員,瞿琮都自豪地宣稱:邢時苗、黃豆豆、白雪,那都是我招的兵啊!他讚嘆溫州的神奇,「在歌舞領域培養了那麼多尖子人才,而且一下子就登頂。像黃豆豆、山翀,都是最好的演員之一。」
臺下的大學生,瞿琮稱他們是「孩子們」,而提及年過半百的邢時苗,瞿琮依然稱他為「這孩子」:這孩子很有性格,他從戰士文工團團長的位置上請辭,他就是想做專業,很努力,排演了《粉墨春秋》這樣出彩的作品。
正在熱播的電視連續劇《溫州兩家人》,瞿琮也有耳聞,他覺得這是宣傳溫州的好辦法,同時他還提議:溫州出了那麼多歌舞人才,何不組織起來打造一個精品劇目,成為溫州又一張閃亮的名片!
雖然有那麼多溫州的友朋,瞿琮這次才算有機會觸摸這座城市的細節。不顧路途勞累,他拖著行李,就直奔溫州博物館而去。在工藝館裡,白象塔出土的眾多精美文物牢牢吸引了他的視線,特別是兩座彩塑菩薩像,那清麗的姿容、從容的神態,甚至一下子觸動了他編排舞劇的靈感。瞿琮驚喜地說:「我走過那麼多博物館,這是我見過的最美的女性塑像。」
瞿琮問年輕的聽眾們:你們去過溫州博物館嗎?
應答者寥寥。瞿琮語重心長地說:要養成去博物館的習慣。生活在一個城市,要尋它的來處,了解它的去處。
在仙巖,歇腳自清亭,重溫朱自清的美文《綠》;在永嘉,遊覽蒼坡村,感悟古村落的文脈氣韻……瞿琮覺得自己和溫州貼近了許多。他一再對溫州的友人說,我以後還會來,我要為溫州寫首歌!
「你以為你是誰啊」
瞿琮說自己也未料到,會走上藝術的道路。其父瞿道宗留美歸來,是我國著名的水利專家。家裡兄弟姐妹也都沒有從事藝術工作的,他自嘲「誤入歧途」。
祖籍湖南、生於四川的瞿琮,在廣州開始啟蒙教育。少年時他著迷於探索宇宙的奧秘,一心想成為天文學家。然而天不遂願,1962年在「蔣介石反攻大陸」的政治形勢下,18歲的瞿琮入伍當兵。海島上艱苦的軍事生活之餘,他拿起了筆,開始寫詩歌、寫小說,結果三年之後就被調到廣州軍區,當上了專業作家。
後來他開始寫歌詞,想不到小時候玩樂器的愛好為歌詞創作打下了良好基礎。《頌歌獻給毛主席》《帕米爾我的家鄉多麼美》《我愛你中國》《吐魯番的葡萄熟了》《月亮走我也走》等等,一首首膾炙人口的歌詞從他筆下汩汩流出。
瞿琮和大家分享寫歌詞的經驗:用口語來寫歌,少用慎用形容詞;要押韻,不然難以流傳;要有格式,最好不超過兩段,每段最好不超過八句,每句最好不超過十二字。當然,還要融入發自內心深處的情感。
瞿琮現場朗誦了自己寫的一首反映河南人民抗戰的歌《大河之南》:祖先的人脈綿延了八萬裡,故鄉的眷戀肥沃了五千年。花開在中原,麥熟在中原,我的娘我的家在大河之南……坦蕩蕩的胸懷無際了莽原,鐵錚錚的脊骨挺拔了高山。淚流在中原,血灑在中原,我的情我的愛在大河之南……
抑揚頓挫的朗誦讓一名河南籍的女生忍不住當場流下了眼淚。講座結束後,她把一張紙條塞到瞿琮手裡,感謝他為自己的家鄉寫了這首情深義重的歌。
瞿琮認為,藝術家要有同情心、幽默感、想像力,才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他常常受邀去做講座。有一次,他準備講的題目是《藝術與人生》。兒子聽聞,調侃地說:你以為你是誰啊?這話讓瞿琮立馬將題目改成了《你以為你是誰啊》,他說,每個人都要經常問問自己:你以為你是誰啊?
「我幸虧還寫過《藍精靈》」
講座開始前,主持人介紹瞿琮的身份時,90後的大學生對那些長長的頭銜沒什麼反應,只是當說到他還是《藍精靈》的詞作者時,大家「轟」地笑起來,一陣歡呼。
瞿琮風趣地說,「幸虧我寫過《藍精靈》,不然大家都不知道我。我出了四十多本書,寫過兩千多首歌,唯有這首和兒童有關。這首歌給我帶來很多收入哦,我還因為這首歌打過出版權官司,參加過全世界藍精靈研討會。」
「在那山的那邊海的那邊,有一群藍精靈,他們活潑又聰明,他們調皮又靈敏,他們自由自在生活在那綠色的大森林……」歡快的旋律迴響在幾代人心中,架起了彼此溝通的橋梁。一位年輕的老師也忍不住站起來提問:我們80後是聽著《藍精靈》長大的,這首歌給我們帶來了很多美好的回憶。您知不知道《藍精靈》裡有多少個藍精靈?
又是一陣笑聲。瞿琮坦白:真是很慚愧啊,我寫《藍精靈》時沒看過電視劇,當時都不知道是哪個國家的動畫片。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廣東電視臺引進很多國外動畫片,打算仿效港臺流行做法,配上本土的主題歌,請我來寫歌詞。我只知道講的是一群藍色精靈和一個壞人做鬥爭的故事,那壞人叫格格巫。我寫歌詞,老搭檔鄭秋楓配曲。第一稿交上去,沒通過。人家說你們怎麼寫的像是日本歌?難道不是日本動畫片嗎?一問才知道原來是美國動畫片。我們花了半天時間改寫,鄭秋楓先在琴房裡譜寫了一支歡快的曲子,我也很快填上了歌詞。我為什麼一開頭就寫山的那邊海的那邊呢?因為我小時候特別愛看童話,童話不是經常這樣開頭嘛——在山的那邊,在海的那邊,有一個古老的傳說……
兩個小時的講座,瞿琮的幽默和激情徵服了大學生們。本來只能容納四五百人的禮堂硬是擠進了七八百人,講臺兩旁都圍坐著聽眾。講座後學生們紛紛擁著他合影留念,和「孩子們」在一起的瞿琮也顯得格外年輕。
本文轉自:溫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