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人發明「滑蓋」小屋?54㎡面積五天建成,可住下一家五口

2020-12-14 騰訊網

你理想中的家是什麼樣子?都說天下之大,無奇不有,這不,最近有位荷蘭設計師,就重新定義了「家」的概念,跟手機一樣可以「滑蓋」的屋子,聽說過沒?

上圖你看到的這間小屋,由荷蘭設計師「Caspar Schols」創作而出起名為安娜(ANNA),總共面積差不多有54㎡,最有趣的,就是其頂端的滑蓋式設計了~

小屋採用了雙滑軌的設計,外部的滑軌是房頂+木質屋身,而內部則是一扇大大的玻璃觀景窗,平日裡可以將房子像上圖一樣抽拉開,甚至可以當作露天觀景臺使用~

而夜間睡眠需要隱私的時候,可以將房子的所有部件推合在一起,組成一間小小的房子~

這麼靈活的使用方式,我還是第一次在房子上見到!表示想來一套!

設計師設計這套房子的初衷,其實就是為了逃離城市生活,由於在日復一日的枯燥生活讓她逐漸迷失了自我,所以她迫切需要一個可以說建就建、說拆就拆的度假小屋……

聽起來挺浪漫,但對咱們這種工薪族來說,顯得有點兒不切實際……

但這並不妨礙她追求自己的夢想,說做就做,她最先想到的,就是一棟可以根據窗外天氣、居家場合、自身情緒而進行「改變」的小屋,幫她來擺脫那種死板的生活狀態。

在嘗試了多種方案後,小屋—安娜應運而生。

房屋內部的主體結構,均採用了模塊化設計理念,總共約有26片較大的組裝模塊,其中包括了4個長度為1.5米的螺旋鋼柱材質的地基。

簡單來說,只要你組裝好這26個模塊,房子就蓋好了~根據測驗,小屋的組裝一般需要3名工人花費5天時間即可完成,而後可通過卡車進行運輸,真正意義上的說走就走!

▲拆卸時也很方便,大約需要3天就能完成整棟房子的拆卸

在房間的小細節上,設計師也做了充分的考量,比如「客廳」(不知道中間這部分算不算嚴格意義上的客廳),地板上開了一條條的排水槽,這是為了讓小木屋快速排水,避免水泡而設計的。

當然,如果你想來點兒浪漫的,雨天打開上面這扇玻璃「大天窗」,也是沒問題的~前提是別放家具。

哦對了對了,險些忘了說,木屋的建造材料,大部分都採用了落葉松,只有室內的地板是樺木材質,既能保證堅顧耐用,同時這種原木色還能讓這個小家顯得格外溫馨。

木屋內的取暖一開始本來打算用柴爐,但想想實在不夠安全,就改成了電子加熱爐,燒個水、做個飯,冬季取暖問題,便都迎刃而解了~很巧妙的設計。

▲滑蓋木屋俯瞰圖

你可千萬別以為,這間小木屋只是中看不中用的玩具,實際上它能滿足你對家的所有需求,即便是住下五個人,也完全沒問題!

除了臥室區域原本的大床以外,我們可以看到,樓梯能通向廚房頂端的夾層處,在這裡也有一張大床,睡下兩個成年人不是問題~

再不濟,當你把小木屋左右兩側外棚分隔到兩側後,掛上一張帘子就是兩個房間了~父母睡一邊,一對夫婦帶著孩子睡另一邊,也是可以的,當然,這是比較極端的情況了~

廚房的位置,有簡易的水槽、櫥櫃,另一邊放了張餐桌,滿足基礎烹飪的要求完全沒問題~

浴室則在門外的位置,與主室隔開,雖然空間不大,但隱私性和防水性做的都不錯,總之,有總比沒有強~

椅子也可以隨意擺在屋裡的任何位置,這就看你的「滑蓋」需要移動到哪個位置了~有了這些功能,這間小屋便成為了一個功能完備的小家啦!

如果你擔心玻璃會在夏天聚集熱量,也大可不必!玻璃的材質選用的是水平玻璃,而且經過了特殊的保溫處理,即便是在炎熱的夏日,也不會讓屋內變成烤爐。

當然,要是放到我國南方或者非洲大草原暴曬一天的話,那還是當我沒說吧……

最後,當夜幕降臨時,小屋內緩緩亮起了溫馨的燈光,看著上圖這種場景,我感覺好像進入了童話裡的風景中。

▲夜幕下的小屋安娜

總的來說,這間滑蓋式的小屋還是給了我不少驚喜的,不僅造型優雅、住法靈活有趣,同時也能帶給人無限遐想,給看不到邊的都市生活,增添了幾分希望與色彩~

如果有機會,真想去住住看呢~你覺得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立即刪除)

相關焦點

  • 36㎡住下三代五口人,一房改兩房,上海代表性小戶型大改造
    一套36㎡的小家該如何住下三代五口人?是怎樣的裝修方案,讓女兒擁有自己的天地,賈先生得以回家居住,父母偶爾來幫忙也有落腳之處了呢? 案例信息 坐標:黃浦區茂名南路 戶型:一室戶 使用面積:36㎡ 居住人數:
  • 106㎡簡而不凡北歐風,一家五口住,將幸福進行到底!
    本期案例來自於一個五口之家,男主人王先生是本地企業的白領,平時愛好健身、登山和攝影;女主人有自己的小事業,愛好瑜伽和美食;父母都是退休幹部,愛好閱讀、廣場舞和下象棋,女兒是名學生,喜歡繪畫和旅遊。一家五口非常喜歡北歐風,追求簡約、自然舒適的家居生活。
  • 臺媒:印度大象夜闖山村 踩死睡夢中一家五口人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印度發生大象踩死5人事件。(臺灣東森新聞雲)參考消息網4月8日報導 印度阿薩姆邦的偏遠村莊5日發生一起大象踩死人的事件,一家五口包括父母、2個兒子與剛出生9天的女嬰罹難。事件中僅3歲的女孩倖存,目前正在醫院治療。
  • 2.7米層高38㎡戶型,一家五口都有獨立空間,功能強
    2.7米層高38㎡戶型,一家五口都有獨立空間,功能真強!小編以往解說過不少小面積改造案例,大多數層高都有優勢,因此有不少的網頁私信我,希望能夠分析一些2.7米層高的小戶型改造案例。因此小編今天就跟大家帶來了這樣一套方案,38平的面積,2.7米的層高,需要應付5口之家的基本生活。下面我們一起來見證下設計師是如何巧妙改造的呢?
  • 18天寶寶先天淚道阻塞,一家五口千裡求醫
    出生僅18天的大連男嬰真真患先天性淚道阻塞。 由於年齡太小,手術難度較大、風險較高,在當地輾轉多家醫院,均表示無法為真真實施手術,這可急壞了一家人。
  • 51㎡小戶型,巧用「雙面櫃」隔斷,住下一家四口
    現在的家長越來越重視孩子們的教育問題,甚至有人不惜千萬買下學區房。今天我們要看的案例的屋主就是這樣,屋主在兩年前花了千萬元買下了這套只有51.2㎡的「豪宅」。雖然這樣的房子不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能買的,但是他家的裝修還是值得我們借鑑的。
  • 越來越多人開始「去客廳化」,學她家這麼設計,85㎡住5口人超舒適
    在我眼中,一家人能和和睦睦生活在一起,房子夠住,工資夠花,能經營好自己的家庭,就算在努力奮鬥,就算一種成功。正如這對在揚州努力打拼生活的5口之家,即便是為了孩子讀書從大房子裡搬進90年代的小面積老破學區房當中,一家人也絲毫沒有心理落差,照樣能和睦舒心的生活,擁抱滿滿的幸福。
  • 她家僅有40㎡,住一家三口照樣不擁擠,比我家60㎡房子還實用!
    來自重慶,屋主她家只有40㎡的面積,卻能保證入住一家三口不擁擠,半平米不敢浪費,照樣打造出精緻溫馨的家,三口人的日子過得簡單又幸福!就功能來說,比我家60㎡的房子還要實用,一起瞧瞧去~房屋基本情況這是一套40㎡的「老破小」住宅,90後的女兒和父母在這套房子裡已經生活了很多年。
  • 天津一家五口的135㎡,用空間摺疊法+隱形收納櫃,讓家舒適感倍增!
    今天要介紹來自天津的五口之家,這個家擁有兩種居住狀態,平時只有一對夫妻和一個孩子住;寒暑假,常住人口變成了五個人。所以既要保留容納五個人的居住功能,也要擁有寬闊充足的公共活動空間來滿足日常生活。所以設計師嘗試找到一個符合他們生活需求的設計,並賦予這個家倍感舒適的儀式感。
  • ANNA的「滑蓋」移動城堡
    結果,在荷蘭,真的有設計師實現了這個夢想,建造了一個「滑蓋」移動城堡~ANNA住宅項目有兩個滑動塊,使得空間更長,可以根據使用者的需求變換不同的形態。這樣一來,ANNA住宅就可以滿足一家四口的居住需求,甚至四個成年人都可以共同生活居住於此。ANNA住宅的另一個核心理念則是要扮演一個多功能平臺的角色,來滿足包括寫作、會面、睡覺、淋浴、就餐、觀鳥、觀星、瑜伽、觀賞日出日落等各類需求。ANNA項目的建造材料主要為可持續種植生產且未經處理的落葉松。
  • 一家五口人蝸居在45㎡極簡小居中,把小家住大,也是一種本事
    次臥兒童房,書桌,1.5米大床和儲物大衣櫃,空間使用合理,舒適的中性房間,不管是孩子還是父母,都可以住得很舒適。純白的臥室,簡單幹淨,顏色明亮的黃色椅子讓空間更加活潑跳躍。廚房的面積並不大,但是U型的櫥櫃設計卻讓烹飪更加輕鬆、料理臺面也也更多了。
  • 被社會遺忘的30萬香港人:一家4口住7㎡「老鼠窩」,在馬桶邊吃飯
    被社會遺忘的30萬香港人:一家4口住7㎡「很多香港的房東為了能夠把房子租出去,把房子進行了改造,把原來的臥室分割成6-10㎡還帶獨衛的多套小房,然後把這些房子以3000-5000元每月的租金租給香港的草根居民
  • 56㎡住一家四口,兩房變三房、洄遊動線、大島臺……榨乾每1㎡!
    家的要素, 讓城市裡忙碌的年輕人住得更好。 說在前面 這是一個56㎡的小宅,居住成員為一家四口。因為面積不大,所以每一公分都要斤斤計較,雖然一般人看起來可能覺得這個房間好像很像膠囊旅館,但在這樣坪數限制下,不失也是一種空間解套的方式。
  • 老婆爆改三層40㎡,變5房住下6口人,鄰居直誇太會過日子了!
    每層的實際使用面積不到40㎡。二寶出生後,一家六口住起來越發擁擠,因此李姐打算重裝老房子,在設計師的幫助下重新規劃布局,增加收納空間。基礎信息業主:李姐 常住人:六口人 戶型:三層獨棟五室戶 建築面積:120㎡所在省市:廣東 廣州01戶型圖
  • 市中心57㎡最強違建房:沒屋頂,一家五口每天露營、燒烤、泡溫泉
    比如說最多只能在50%的土地面積上造房子,這樣一來76平米的地,建築面積只剩38平米,一家五口根本沒法住。  ▲高橋畫的設計圖 既要合法又要住得舒適真的很難,我實在想不出好點子,最後抱著半開玩笑的心態畫了一個沒有屋頂的房子。因為沒有屋頂的部分不算在建築面積裡,這樣就能鑽到法律的空子,把家的面積最大化。
  • 一家五口分到3套房,他笑得合不攏嘴!杭州這個位置超好的安置房有了...
    單大伯一家五口人共分到三套房子,一套165平方米,兩套89平方米,今天全家派他當代表,希望能抽中心儀的樓層。對於這些房子,單大伯心裡也早早有了安排,「我們自己住一套,剩下的給女兒女婿和孫女。」早上8點半,開始抽籤。籤到入場、登記、抽取安置房源、抽車位、籤訂確認單、公證……現場人潮湧動,整個過程既緊湊又井然有序。
  • 20㎡森林小屋:原來生活不需要太多東西,就能過得很好
    但是和民宿相比,小編更喜歡國外的一種新型休閒去處,Tinyhouse,這是一種搭建於森林或者湖泊旁的小屋,特點是精緻巧妙可隨處移動。可以自建自住,也可以投資做出租。這種房子一般都只有一個貨櫃大小,面積在15-25㎡之間,挑高5-6米,牆壁內部鋪有隔熱棉,冬暖夏涼,運用太陽能板供電,安裝水源過濾系統,是一個十分環保的自給供應體系。
  • 50㎡住一家三口也能超級有愛,裝出10平超有愛兒童房
    本次給大家推薦的案例的坐標上海,業主陳先生買的房子不大,但最終的裝修效果很棒,尤其是那10㎡的兒童房,50㎡住一家三口也能超級有愛!業主:陳先生 常住人:三口人戶型:兩室戶 建築面積:50㎡這是經典的上海老公房戶型,面積雖小但非常方正,不會像那些「長槍版」的戶型般奇葩。
  • 五年級填寫適當的面積單位(㎡、公頃、k㎡)教學,兩種方法很實用
    五年級填寫適當的面積單位(㎡、公頃、k㎡)五年級第六單元第三節課學習了公頃、平方千米,大的面積單位的換算。由於公頃、平方千米這樣的面積單位較大,所以學生很難建立起直觀認識,在做填寫適當的面積單位這類題時經常犯錯誤。如課本第93頁第三題。
  • 59㎡平五口之家,為女兒打造一間小閣樓,兩居巧變小三室,真香!
    59㎡平五口之家,為女兒打造一間小閣樓,兩居巧變小三室,真香!59㎡的房子作為兩室已經夠迷你的了,但卻為孩子打造出一間小閣樓,還寬敞舒適,設計美輪美奐,這是怎樣規劃布局的呢?下面小編就為大家分享這個小戶型房子裝修的故事,雖然空間不大,但年輕夫妻+父母+女兒一家五口人住還是蠻溫馨舒適的。房子採用美式風格裝修,女兒的小閣樓十分迷人,也是女兒的最愛,超美的裝修設計和軟裝搭配,提升了整體空間的舒適感,很讓人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