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五穀財經
日前,蒙牛總裁盧敏放對《五穀財經》等國內主流媒體表示,2020年1月底出現的新冠疫情對全國的企業以及全球的影響都是非常大的,蒙牛也不能獨善其身,最嚴重的時候,蒙牛大概都沒有出貨,出貨率很低。但在乳業產業鏈中,上遊奶牛一天不出奶是不可能的,一天大概有1.6萬噸牛奶進來,那時候能生產的量也很少,而下遊銷售也不開,那個時候蒙牛基本兩個星期是爆倉的。而即使面對如此困境,蒙牛也堅持「不倒一滴奶,不拒收一滴奶」,這也是讓蒙牛非常自豪的一件事!
同時,為了保護產業鏈,蒙牛向合作牧場發放30億元免息資金貸款,為中小企業提供充足的現金流來應對疫情帶來的衝擊。
而正是由於這份擔當,蒙牛取得了很好的商業結果和品牌結果,在同行業裡恢復得最快,現在鮮奶同期增長100%以上,常溫奶同期增長20%-30%。
據悉,蒙牛3月業務已經基本恢復,且4月業務恢復得非常好,銷售較去年同期已有雙位數的增長,5月有更好的勢頭。
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
盧敏放表示,此次疫情帶來了兩個重要影響,一是疫情過後,民眾對營養的認知大幅度提升,喝奶習慣也增加了,這會促進中國乳製品未來的發展,從某種程度上講,會加速中國奶業黃金十年的實現,未來5到10年,中國奶業會有很好的發展。
二是加快企業數位化轉型,疫情期間,蒙牛的社群營銷銷售額從0提升到佔集團總銷售的10%,這個數據讓人不容小覷。
而數位化轉型的最終目標是為了提升供應鏈效率,去更好地服務消費者。數位化技術會應用到全產業鏈中的各個環節中,從牧場開始,奶牛產多少奶,什麼時候產,最近的牧場在哪,脂肪和蛋白含量各是多少,適合生產什麼產品是最好的,這些都可以通過數位化技術得到有效解決。
生產環節中,去年年底蒙牛完成了4家數位化智能工廠的改造,確保每一包產品都有質量保證,做到一物一碼。利用數位化技術可以準確預測設備的清洗、維修時間等,而不必像以前依靠經驗和時間。
而在下遊中,應用數位化技術的環節會更多,如蒙牛的商品倉配體系,可以有效提升服務半徑和速度。
這些都是在基建建設中非常重要的,一定要把數位化網絡建設起來,把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打通。
據悉,同日,蒙牛集團唐山工廠三期項目在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開工奠基,該項目總投資10億元,佔地260畝,項目計劃新上高端奶製品生產線12~15條,主要生產高端乳製品及其他高附加值常溫液態奶,項目採用瑞典利樂公司TB—22等高端生產線,自動化、智能化在全球達到領先水平,這也正符合「新基建」時代發展的潮流。
要有質量的發展
2019年9月,蒙牛以70億元收購澳大利亞有機品牌貝拉米之後,便引發了資本市場的高度關注。在此次會議上,盧敏放表示目前貝拉米的業績非常穩定,高於預期,貝拉米配方註冊基本按照時間表推進,預計下半年會有好的消息,屆時大家可以去超市購買,並表示蒙牛的奶粉業務三年內一定要進前三。
對於澳洲第二大乳品公司Lion Dairy & Drinks(LDD)的收購也是按照時間表推進的,有望在2020年完成交割。海外收購蒙牛有一個原則,就是要有質量的發展。要成為一個世界領軍企業,一定要做好品牌,一定要做好自己在每一個品類裡面自己的地位,這也是為什麼蒙牛收購的企業都是品牌企業,沒有收購資源型企業,因為消費品企業要在全世界做得好,一定要靠品牌,靠創新、靠產品研發的能力。而近日蒙牛聯手美國飲料巨頭可口可樂要在內地生產及銷售低溫奶製品更表現蒙牛對國際品牌的重視。盧敏放表示疫情加速全球化的進程,並不是逆全球化,國內外企業應該合作共贏,共享信息、共建品牌。
蒙牛除了積極在海外布局外,在國內也是「動作頻頻」,2017年起增持中國規模最大的奶牛養殖企業現代牧業;2020年初,蒙牛拿下聖牧高科100%股權。除了在上遊發力,蒙牛還向乳品深加工產業布局,2020年1月6日,蒙牛擬以約2.8億元對價獲得「奶酪第一股」妙可藍多股份5%股份。
謀定而後動,厚積而薄發。對於蒙牛一系列的併購策略,盧敏放表示蒙牛的併購是戰略性驅動,緣於對未來中國乳業發展的判斷,具有戰略前瞻性,如果今天再去做這樣的動作至少要花一倍以上的代價,收購是為了公司3~5年以後的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