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系統地學習文化知識,一般是從上小學開始的;而良好的閱讀習慣和學習習慣的養成,則是在學齡前建立的。所以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起跑線上」的學前教育。
但是學前閱讀不是以認識多少個字,背多少首唐詩,學習多少「硬知識」為標準的。更多的是在孩子的心靈中種下一顆愛閱讀、愛求知的種子。在情感上讓孩子感知愛、理解愛、獲得愛;在能力上讓孩子明辨是非、提高語言能力、培養專注力等。這些才是學前閱讀最重要和最本質的部分。
讓孩子愛上閱讀,因為愛上閱讀的孩子,童年會更快樂。
閱讀讓孩子更早明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
做人先立德,讓孩子從小就有簡單的明辨是非的能力對孩子一生的成長都有幫助。上班忙碌的父母、對孩子的溺愛導致現在的「熊孩子」越來越多。孩子生活在一個被「保護」的殼子裡,一切都被家長寬容,很少去思考一件事情的對錯,很少去顧慮別人的感受。鋼筋水泥的現實生活也阻礙了孩子在這方面的鍛鍊。通過閱讀,孩子能感受到書中豐富多彩的世界,明白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對了會得到誇獎,錯了會得到懲罰。從而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三觀。
推薦經典:《木偶奇遇記》
閱讀讓孩子從書中,感受愛,理解愛,表達愛
學前閱讀以圖文繪本形式為主,裡面都是一些充滿愛的溫暖小故事。中國人在情感表達方面比較含蓄,父母對孩子的愛往往體現在行動上的比較多,訴之於口的相對匱乏。孩子多讀一些充滿愛的小故事,有利於孩子從小就感受愛,理解愛,表達愛。成為一個善良、懂事、充滿愛心的人。
推薦經典:《花婆婆》《大兔子和小兔子》
閱讀改掉孩子的壞脾氣
孩子在表達上不是很完善,而且在形體上跟家長相比處於「劣勢」。所以當孩子為了強烈表達某一件事,或者想引起家長注意的時候,如果家長缺乏及時有效的回應,哭鬧和「發脾氣」是孩子不得已採取的「手段」。這種習慣一旦養成,很難改正。如果陪孩子讀一些相關的書,「凡有所學,皆成性格」,潛移默化下,自然會慢慢改正。
推薦經典:《生氣的亞瑟》
閱讀讓孩子「會說話」
對於開朗外向的孩子而言,善於表達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對於沉靜內斂的孩子,則需要鼓勵和幫助。閱讀可以幫孩子提升自信,從而更願意也更擅長表達。
推薦經典:《菲菲生氣了》
閱讀培養孩子的專注力
專注力是孩子將來學習最重要的基本素質,但是走神,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被其他東西吸引,是孩子的天性。3~6歲是培養孩子專注力的最佳時間,那怎樣才能培養孩子的專注力呢?就是親子閱讀。
每天一段固定的時間(比如睡前半小時),父母和孩子坐在床上,小一點的孩子父母可以把孩子抱在懷裡,一起讀書。父母的陪伴會給孩子安全感,溫馨和限制性的場地讓孩子很難分散注意力,自然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書上。
推薦經典:《沒事,你掉下來我會接住你》
閱讀培養孩子的複述能力
看到一個故事,把這個故事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就是複述。複述能力是一項重要的學習能力。從3歲開始,當孩子讀了一個很美、很溫馨的小故事以後,就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把這個故事講一下了,哪怕只是其中的某個小片段。那麼等孩子6歲以後,當孩子傾聽或閱讀一個故事時,就很容易理解整個故事的梗概和發展脈絡。這是孩子將來閱讀理解和寫作必不可少的能力。
推薦經典:《沒頭腦和不高興》
閱讀給孩子
樹立更多的好榜樣
童書中的每一個主人公,都是一個正能量的載體,他們是孩子性格養成過程中天然的好榜樣。多閱讀一些溫暖、正能量的故事,孩子自然就會以書中角色作為榜樣,從而形成良好的性格。
這也是現在對童書和其他兒童影視作品審核越來越嚴格的原因,因為模仿是孩子的天性,看到了書中的榜樣,孩子自然就會想著去模仿。
推薦經典:《夏洛的網》
兒童文學作家閔小玲在《讓孩子愛上閱讀》中,用自己成功的教育經驗,向我們總結、分享了孩子從出生到成才一路上閱讀帶來的點點滴滴。如果有父母想知道怎樣引導孩子閱讀,怎樣選擇更好的讀物,以及不同時期孩子閱讀的重點和原則,不妨翻翻這本書,你都會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