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膜穿刺術的安全性很高,但也不排除風險。臺灣有位孕婦在做了羊膜穿刺手術之後,受到感染,母子雙亡。
據臺灣媒體5月9日報導,今年3月,臺中一名34歲的女老師,在親友期待下,終於懷了第一胎。懷胎4個多月,到婦產科做羊膜穿刺檢查,回家出現發燒、身體不適,送醫救治後,胎兒已沒了心跳,只好做流產手術,之後孕婦也因為細菌感染,最後因感染引發敗血症,母子雙亡,讓醫師自責不已。
或因羊水滲出感染
陳姓孕婦抽出的羊水,並沒有發現感染跡象,初步排除器械不潔的可能。醫師推估,可能是穿刺傷口羊水滲出感染,子宮、陰道也可能感染。
全家陷入悲痛
母子雙亡的慘劇不但讓全家人都難以接受,陳姓孕婦的母親更哽咽表示,頭一天還好好地說過幾句話,怎麼一天之後就這樣走了,要她這個單親媽媽情何以堪。
羊膜穿刺感染機率低於3% 醫師自責不已
據悉,負責羊膜穿刺的醫師李建忠,是臺中的不孕症權威。行醫近30年,卻遇上了這樣的狀況。因為羊膜穿刺的感染機率僅0.1%到0.3%,為了了解胎兒是否正常,一般孕婦都會做羊膜穿刺。
如今發生憾事,醫師發出聲明稿表示,自己在情理上很自責、痛心,但是在醫療倫理上,對得起自己。「要是當初沒幫她做(羊膜穿刺)就好了。」他還自責地表示,「因為我也有自己的兒女,所以我知道這種的難過。
孕婦丈夫反安慰醫師 要他振作
痛失愛妻和孩子的丈夫,不但沒有苛責李建忠,甚至還要他振作起來、克服心理障礙,繼續服務病患。對一切選擇原諒、放下,就是希望醫生還是繼續行醫,去幫助其它需要幫助的人。
【科普「小喇叭」】
產前羊膜穿刺 分析胎兒染色體是否異常
羊膜腔穿刺術是最常用的侵襲性產前診斷技術。醫生可以通過抽取羊水得到胎兒的皮膚、腸胃道、泌尿道等的游離細胞,利用這些游離細胞進一步分析胎兒的染色體是否異常。
羊膜穿刺 一般在16~20周進行
一般在胎兒的胎體、四肢等都已發育完成的16~20周時進行,因為此時羊水中活細胞比例比較高。
但這也帶來了另外一個重要的缺點:這種羊膜穿刺術要等胎兒發育到16周至20之間才能實施,就算是發現胎兒有遺傳性疾病,但很難決墜胎。
操作過程簡單 孕婦無需住院
醫生在超聲波探頭的引導下,用一根細長的穿刺針穿過腹壁、子宮肌層及羊膜進入羊膜腔,抽取20~30ml羊水,以檢查其中胎兒細胞的染色體、DNA、生化成分等。操作過程簡單、穿刺前不需麻醉、不需住院。
羊膜穿刺風險小 但不排除風險
羊膜腔穿刺術用於產前診斷至今已有30年的歷史,能查出二百多種遺傳性疾病,無論診斷的準確性及安全性都得到了醫學界的公認,但不排除風險。
約有2~3%的孕媽咪在穿刺後會出現輕微的子宮收縮及陰道流血,通常在休息或安胎治療後得到緩解。有不到0.5%的孕媽咪會出現羊膜炎、胎膜破裂及流產。
風險還來自於羊水的針沒有消毒乾淨,造成孕婦感染,以及抽完羊水後發生膜腔塌陷,會影響到胎兒的肢體發育。
難易程度因人而異 並非所有孕婦都需要做羊膜穿刺
羊膜腔穿刺的難度因人而異,主要與胎盤的位置、胎兒體位、穿刺部位的羊水量、胎兒活動等有關。而且也不是每個孕婦都需要羊膜穿刺術,它通常應用於下列婦女:
在35歲以後分娩的高齡產婦;
曾經有過先天缺陷的嬰兒,比如說唐氏症候群;
有患先天疾患的家庭史;
自己本身患有先天缺陷;
自己的丈夫有先天缺陷。
特別提醒:在做羊膜穿刺之前3到7天,若有感冒、發熱、皮膚感染等異常,或是有過敏史、特殊病史,都需要告訴醫生,評估是否適合做該檢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