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詞精妙,把人物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10月29日下午兩點,第七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終評會在浙江大學海寧國際校區舉行。一件件充滿詩意的作品,一字一句精準的點評,勾勒出本屆大賽豐收的喜人場景。
3個月收到1.5萬首原創詩歌
參賽作者數量創下歷史新高
本屆大賽於今年4月23日啟動,由中國詩歌學會、省作家協會、市人民政府主辦,市委宣傳部、市文聯承辦,以「我和我的祖國」為主題。經過3個月的徵稿,大賽組委會共收到稿件15663首,其中大學生投稿4154首。
「相比往年,今年的微詩歌大賽又有不少新的改變和亮點。」在終評會上,中國(海寧)·徐志摩詩歌節組委會在進行活動總結時如是說。
創作緊扣主題,作品立意鮮明,是今年的亮點之一。微詩歌大賽自創辦以來,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題。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在「我和我的祖國」主題下,投稿作品比往年更加主題鮮明,立意深刻。
在「我和我的祖國」的主題下,今年,不少參賽作者將個人、家庭、祖國三者之間的情愫相互交融,遞進升華,大家不吝對祖國的讚美,以詠物抒情、對比反證等手法,歌頌大好河山,展現中國新貌。
創新賽事規則,培養大眾審美。與往年不同,今年的微詩歌大賽增加了「參賽作品須是未在國內外公開出版物及報刊上發表過的原創作品」的規定,並對個人投稿數量做出限定,每人最多投稿5首,大大提高了投稿作品質量。
擴大影響能力,帶動微詩發展。今年鼓勵參賽的舉措再次升級。在大學生方面,本屆微詩歌大賽打破宣傳平臺、形式的限制,相繼在首都師範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和浙江大學4所高校設立組稿區,進一步整合高校資源;在群眾方面,微詩歌大賽定向扶持本土詩群,並開展寫詩培訓等活動,教授普通百姓創作詩歌,提高大眾審美和詩歌鑑賞能力。
擴大影響力,帶動微詩發展,是今年大賽的另一大亮點。據統計,今年,共有4737名參賽作者向大賽投稿,數量創歷史新高,其中海外投稿涉及英國、德國、加拿大等6個國家,分別來自倫敦大學亞非學院、拜羅伊特大學、西班牙海梅一世大學等7所海外大學。
9位評委現場火熱開評
30件優秀作品最後勝出
「我推薦31號,這首詩寫法很巧妙,立意很高」「我選77號,他描寫的場景讓我很有感觸,緊扣主題,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結合」……在終評中,9位評委對96件入圍作品進行了精闢點評和熱烈討論。
7月23日,為期3個月的第七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徵稿階段落下帷幕。記者獲悉,在收到所有稿件後,大賽組委會按照相關要求,對照字數、內容、體裁等要求,對所有來稿進行篩選。之後,歷經初評、複評、意識形態審核等嚴格的評審程序後,共計96首(其中大學生作品14首)進入終評。
評委、省作協副主席榮榮說,非常感謝主辦方對舉辦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的堅持,把主題性詩歌大賽辦成了一項全民運動,內心十分震撼,「今年大賽主題非常明確,在這一主題下,我們看到了很多很有分量的作品,建議以後可以嘗試更多的主題。這是一個很好的大賽,希望堅持下去,越辦越好。」
「微詩歌大賽影響深遠,工作做得好,影響力越來越廣,參與的人越來越多,作品質量越來越高。希望大賽結束後,繼續宣傳,加大詩歌文化推介。」評委、詩人胡堅認為,微詩歌大賽是搭建文化自信的一個好平臺,可以讓更多的人熱愛詩歌,熱愛民族文化。
最終,在激烈競爭中,30件作品從96件入圍作品中脫穎而出,成為本屆大賽擬獲獎作品。其中,《我就是長城的一塊磚》和《陣地》兩首微詩歌在眾多稿件中脫穎而出,擬獲今年微詩歌大賽一等獎。
「一個農民工兄弟/枕著磚塊小睡/夢中,他被當成一塊磚/砌進了長城的城牆裡」「升旗儀式結束了/人群漸漸散開/一位抗戰老兵,仍站在原地久久不願離去/仿佛一走開,陣地就會失守」……最後,終評會還對擬獲獎作品進行了朗誦。
第七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
擬獲獎名單(點擊查看大圖)
2019年第七屆中國(海寧)·徐志摩微詩歌大賽終評工作目前已完成,現對擬獲獎30件作品予以公示,公示期為10月30日-11月5日,共7天時間。期間對公示作品如有異議,請向大賽組委會反映。
組委會電話:0573-87235133 0573-87288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