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東部時間周五早上八點三十分,美國勞工統計局發布了最新的七月就業報告。報告中主要提及了美國就業市場的以下幾點變化:
非農就業人數七月新增176萬,比預期值高出30萬
七月失業率由11.1%降至10.2%
平均時薪同比增長4.8%,好過預期值4.2%
根據此份報告,自春季疫情重擊美國就業以來,這是連續第三個月就業情況有所改善。不過即使七月新增的176萬就業比經濟學家預測的148萬高出近30萬,相比起六月的480萬個新增崗位,增長步調明顯有所放緩。從失業率來看,疫情以來的最低值10.2%也依然高於2009年金融危機時創下的最高紀錄10%。
同時,美國每周失業登記人數也降至新低,上周共有118萬失業人口。但該數字仍然高於疫情前的最高紀錄,即1982年的69.5萬人。
勞工統計局的報告還披露了更多關於美國就業市場的信息。比如,176萬新增崗位中大多數為兼職崗位(按美國統計方法,周均工作時間低於35小時的均為兼職工作),這意味著即使很多人重回就業市場,但他們的工作待遇也並不理想。
各行業間的恢復程度也差別很大。根據報告中的信息來看,此前受疫情影響最大的服務業,包括休閒、接待和零售行業,是七月新增就業中的主力軍。在隔離措施放寬後這些行業明顯回暖。而採礦、職業和建築業等以提供貨物為主的產業則幾乎沒有增長,甚至有所下跌。
七月就業報告發布的同時,美國兩黨也正在為下一輪財政刺激方案吵得不可開交。此前每周發放額外600美金的失業救濟金已於7月31日失效,而國會到現在為止還尚未決定之後的政策如何執行。民主黨希望至少在年底前都維持每周額外600美元的失業救濟金,而共和黨則主張將其削減至每周400美金。
對於成千上萬的普通美國民眾來說,政府的福利發放是他們疫情期間開支的主要來源。因此一些經濟學家指出削減福利很有可能會阻礙經濟的進一步復甦。而另一些人則認為,減少失業救濟可以鼓勵更多人重返就業市場。然而,在疫苗尚未面世,一切尚無定論的情況下,強迫大家回到工作崗位上是否安全仍然值得商榷。
(看看新聞Knews記者:任美星 實習編輯:呂資文 張荃 美國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