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要開學了,可是即將上小學二年級的小斌(化名)卻開始不舒服起來,近一個月來,他咳嗽不止,晚上睡覺時經常呼吸困難甚至短暫窒息睡不著覺,之後更是開始咳血,父母一看情況不對,趕緊帶他到凱裡的大醫院檢查,CT檢查提示氣管異物,醫生不敢貿然取出,於是家長連夜又轉診到了貴陽市兒童醫院,醫生用支氣管鏡檢查發現,氣管內的異物還正在蠕動,疑似一條「活蟲」。
咳嗽不止 原來是螞蟥蝸居在氣管
小斌的媽媽介紹說,他們家住榕江縣,大約半個月前,小斌就一直嚷嚷著說覺得喉嚨很不舒服,還經常咳嗽。家裡人以為是感冒,就給他吃了感冒藥,但一周多時間過去,孩子的病情不但沒見好轉,反而越來越嚴重。「孩子給我說喉嚨疼,而且痛得晚上睡不著覺。起初,家裡人還以為是小孩不想上學故意裝病,結果孩子開始吐血,我們才察覺了問題的嚴重。」
之後,小斌的父母將他帶到了凱裡市的大醫院檢查,醫生說檢查提示氣管內有異物,因為醫院沒有處理這方面問題的經驗,因此建議轉院。小斌的爸爸說,於是他們一家三口又立即連夜趕往了貴陽,在晚上六點時趕到了貴陽市兒童醫院。「醫院立即安排手術,晚上十點左右,醫生說,異物取出來了,是條活螞蟥。」小斌的爸爸說。
支氣管鏡下 20分鐘鉗取出螞蟥
8月27日,記者在貴陽市兒童醫院兒童病房見到了正在休息的小斌一家,小斌媽媽說,孩子現在情況好轉了,覺得無比輕鬆。
貴陽市兒童醫院兒童呼吸科副主任醫師孫永烽,病人是26日晚入院的,在手術時,通過支氣管鏡發現,「異物」正在緩慢移動,因為它的位置又變了,和CT圖像上的位置是不同的。「我們發現它的時候,正好在氣管上端,還在慢慢蠕動,根據經驗判斷,應該是條蟲。」孫醫生說,用鉗子試著觸碰了一下,蟲子身體溼滑,而且附著力很強,於是我們只能靜靜等到它爬出氣管,露出頭部,才能用鉗夾住,將其鉗出。
孫說,當時為了確保萬無一失,只能一次性成功,「要是失敗的話,又不知道會掉到哪裡,一切準備工作又得重新來過。」於是在等到了近20分鐘之後,終於它開始挪動,露出了頭。準備已久的鉗子立即緊緊夾住它的頭部,將它拉出來。
醫生分析,活螞蟥寄居氣管和喝生水有關
剛取出來的時候,整個科室都熱鬧了起來,大家都在驚嘆,「說實話,剛取出來的時候,還是覺得有些頭皮發麻。 」 孫醫生說,經過仔細辨認,黑色蟲應該是水蛭,就是俗稱的螞蟥,因為螞蟥身體柔軟,沒法具體測量,通過目測應該是8-10釐米左右長,和小孩子的小指一樣寬,「這麼大的螞蟥,我也是第一次見。」孫醫生說。
螞蟥在小斌體內多久了,根本無法判斷,相關資料顯示,螞蟥可在人體內生長存活3至6個月,「可能是小孩喝到了生水,將螞蟥幼蟲或蟲卵帶入了體內。」 孫醫生分析,螞蟥也屬於寄生蟲,有可能是經口腔進入食道,因食道缺氧,因為本能求生又由食道爬到了挨得很近的氣管內,然後吸附在氣管壁上,靠著吸血逐漸長大。
螞蟥在氣管裡爬行時,會造成病人不停咳嗽,氣管內分泌物增多,會導致阻塞引起肺炎。當螞蟥縮成一團時,病人會出現呼吸困難甚至窒息。在被螞蟥吸盤吸附的地方,還會造成支氣管黏膜紅腫出血。所以小斌才會喉嚨不舒服,咳嗽。如不及時醫治,有可能會堵塞氣道使人窒息致死。
聽到醫生的解釋,小斌的媽媽恍然大悟,她說,孩子在家從來不喝白開水,經常都是直接喝山上引下來的山泉水,估計就是這些山泉帶上了螞蟥。
據悉,此類案例在城市很罕見,但農村時常有發生。
醫生提醒:外出遊玩時儘量不要直接飲用野外未經處理、過濾的山泉或溪水,以免喝到寄生蟲。露營、野炊時,也要將水煮沸後再喝。如果不慎遇到螞蟥叮咬,不要強行拉扯,否則螞蟥斷裂可能引起發感染。
另外,提醒市民不要隨便飲用生水,取來的泉水、井水,甚至是家中的自來水,都一定要煮沸到100度,才能有效滅菌,安全飲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