蟲的困境:「阿童木之父」竟然成了小眾

2020-12-22 騰訊網

「大眾」與「小眾」的困境

人們通常以為「80後」是最早受日本動畫片以及「動漫」影響的一代,但其實上世紀80年代初《鐵臂阿童木》就已經在上海電視臺播出了。最早的一批日產黑白電視機前,主要的觀眾都是「70後」。

筆者當年看的第一部日本動畫片是《森林大帝》,「鐵臂阿童木之父」手塚治虫的另一部早期代表作。回想起來那並不僅僅是兒童向的動物故事而已,裡面蘊藏著一整套容易被少年兒童接受的人生觀、世界觀的教育,今天看來更覺難得。這個故事是很多「70後」的第一部「巨著」(有配套的小人書),後來看過迪士尼的動畫片《獅子王》後覺得不過爾爾,大概就有《森林大帝》最初影響的緣故。

《森林大帝》劇照

手塚治虫的確是一個如雷貫耳的名字。「日本動漫之父」、「動畫之神」、「最能代表日本的漫畫家」,這些頭銜可都是具有「唯我獨尊」性質的,哪一個都輪不到別人,但是與此相應的是,如今真正看過手塚治虫原作的觀眾寥寥。是因為「大神」走得太早?抑或他的作品太老套,已經「過時」?為紀念手塚治虫逝世30周年,2019年在北京展出的手塚治虫手稿展已經有一種「考古」的意味了,裡面大部分的原畫手稿,年輕一代日漫愛好者可能都會覺得有點陌生。

手塚治虫

剛剛跨年火熱舉辦的「日本動畫大師電影回顧展」恰好也說明了這一點。這個回顧展正是為了紀念手塚治虫逝世30周年,但12部參展影片中他的電影卻是票房末尾——今敏和大友克洋的電影都是瞬間售罄「手慢無」,而直到一周後,手塚治虫的影片還有餘票。這其實某種程度上說明了另一個問題,即手塚治虫在今天的文化語境中已經不再那麼「大眾」,他的故事已經成了「小眾」。「大眾」與「小眾」的問題一直是手塚治虫的困境,他畢生都在這個困境裡進進出出,常有突破,但更多的時間被困於此地。

鐵扇公主與阿童木的握手

以這三部上映的電影為例,只有《手塚治虫動畫電影短片集》才算得上手塚治虫動畫電影的本尊,它所達到的藝術高度讓我們有幸看到了「動畫之神」該有的真正水準,或許這部影片也是此次影展最值得看的一部,它所呈現的先鋒意識——無論從畫風還是從思想來看,在今天也會直接滅掉絕大多數的動漫,特別是其中那部根據俄羅斯作曲家穆索爾斯基名曲《畫展》創作的同名作更是驚人,穆索爾斯基音樂的每一幅畫面都被詮釋為對應了一個現代性社會的症候,並且是無縫對接的;這個作品用一種幽默、戲謔、怪誕的諷刺,讓今天的我們依然會啞然失笑,並領略到「笑」這個面具背後的殘酷。

《展覽會上的畫》

《大都會》是大友克洋和林太郎對手塚治虫早期漫畫「科幻三部曲」(1949)的改編。這個改編其實算是「變臉」式的,故事架構、情節都變成了大友克洋的風格,只有畫風稍許維持了原貌。這個故事的改編版類似於《我的機器人女友》、《機械姬》和《北京摺疊》的一種結合,是大眾比較容易解讀的「機器人是否應該有情感」與烏託邦批判結合的路子。但其實這並非手塚治虫本來的思路,他自己來改編的話一定會更有趣。

誠然,「科幻三部曲」是受到了早期的德國表現主義電影大師弗裡茨·朗的傑作《大都會》的影響,其中有階級、極權等議題,但是年輕的手塚治虫在這部作品裡顯示出他的獨創性,令人腦洞大開。故事已經遠離了弗裡茨·朗的航道。他的主人公是一個「跨性別者」,很有可能這個靈感來自於古希臘神話,但這個非常「酷兒」的故事線在連載式的敘述中顯得有點混亂,畢竟當時他只有20歲,如果是他自己來製作,完全會是另外一個樣子,且會令我們驚喜。

《大都會》

展映的另一部《手塚治虫物語:我的孫悟空》同樣也是出自林太郎之手。因為這個故事與中國的深厚關係,所以值得關注一下。同樣的問題是,雖然原畫出自手塚治虫,但這跟完成電影創作不是一回事。手塚治虫沒來得及將其電影化就去世了。如果他自己來當導演,相信影片會呈現出更為驚人的風貌。

這個故事算得上手塚治虫的半自傳,但也容易令中國觀眾有某種誤讀。那就是手塚治虫對萬氏兄弟作品《鐵扇公主》(1941)的高度評價。可以說,是這部動畫片啟發並激勵了少年手塚治虫,這部影片以及孫悟空形象對他的職業道路無疑有著重要意義,他更是將這個啟發記了一生,並將萬籟鳴先生視作對他影響最大的大師,後來他還專門來中國拜訪了萬籟鳴,他手繪的阿童木與孫悟空握手的圖畫,還刊登在《大眾電影》雜誌上。在《我的孫悟空》中,萬籟鳴先生被描繪成一個非常威嚴、穿著中山裝的、不苟言笑的高大老人,他和戴著標誌性貝雷帽的手塚治虫在長城上漫步——這很像文藝青年拜謁自己的偶像。

《手塚治虫物語:我的孫悟空》

為什麼《鐵扇公主》會對他產生如此之大的影響呢?看過這部影片的觀眾首先一定會產生新奇感:哇,那個年代竟然有這種操作!好顛覆!但這只是因為我們關於動畫片的見地已經被固化的緣故。《鐵扇公主》雖然有抗戰宣傳片的目的,但是它所呈現出來的那種活潑、不受拘束的生命狀態,不正是動畫電影本應該具有的「原生質」(愛森斯坦對早期迪士尼的評價)嗎?所有的角色都活靈活現,變來變去,仿佛獲得了真實的生命一般;它的某些內容今天看來是大膽的,甚至是「成人向」的,但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能生動反映出豬八戒那種「人間煙火」的味道呢?當然還有一點,那就是早期迪士尼畫風竟然在萬氏兄弟筆下如此地「接地氣」,毫無違和感。這兩個特質明顯地體現在手塚治虫的創作,尤其是那些一流的創作中。

藝術與市場的角力

手塚治虫非常有「天才」的面相——阿童木就是他本人形象的投射,阿童木腦後的那個「角」正是因為他本人有「自來卷」,頭髮總是不服帖的緣故——這不僅表現在動畫領域。他似乎輕易地就獲得了醫學博士的學位,他在昆蟲學方面也頗有天賦(這一點很像納博科夫),他還是一個商業奇才。正是他帶領日本漫畫走向「動漫」,在美國動畫片一統天下、資金匱乏的情況下,他在保證畫面流暢的前提下,採取減少每秒的畫幀數、一幅原畫多次使用等方法降低了日本動畫的生產成本,逐漸佔領了市場。

當然,這樣做會降低品質,也同時造成了對畫師的剝削,使他們淪為廉價勞動力,但他當時顯然認為讓日本漫畫家失去市場才更糟糕。電影這種極度依賴資金的藝術形式本身,對於藝術家來說就是一個巨大的困境:是迎合市場無止境的消費欲望,還是堅持對藝術理想的追求。當然手塚治虫也不例外。值得一提的是,當年日本的電影界總有資本去不計成本地支持藝術家,例如小林正樹的傑作《怪談》最後讓投資商破產。手塚治虫似乎努力維持著某種平衡。但他總是不由自主地被資本的力量所牽引。例如正是他開創了日本動漫市場化的細分,比如少男向、少女向、成人向等等。

《鐵臂阿童木》

這種糾結也體現在他面對社會問題時的態度。比如《鐵臂阿童木》的某一集:怪博士綁架了房地產開發商的孩子,因為開發商將造成大自然生態的毀壞。阿童木的任務就是要去解救這些孩子——這種矛盾放到今天的大銀幕上也是很難解決的。在「動漫」的範疇內,手塚治虫通常是具有某種妥協性的,而他真正的藝術追求通常在漫畫中表現得更多,例如他的最高成就《佛陀》和《火鳥》。但這兩部傑作也逃不過被後人改編成動漫的命運,但由於創作者的理解能力和藝術素養要遠遠遜色於手塚治虫,銀幕化以後其實大打折扣,但這兩部漫畫的經典性則毋庸置疑。尤其是《佛陀》,直到今天也是大神級的存在,例如在韓國演員劉亞仁的書單上,它是漫畫類第二名。

但是藝術家的本能最終還是佔了上風。手塚治虫最後那部《悲傷的貝拉多娜》也直接導致了他的公司破產,這部作品和之前的《天方夜譚》和《埃及豔后》一起,被稱作他的「成人三部曲」。但是這種說法意味著觀眾視角的狹隘,因為那些「成人」的畫面恰恰是充滿了藝術家天馬行空的想像力的表達。其實這才是能代表手塚治虫藝術水準的長片,它不再被局限在一個以「可愛」、「聽話」為目標的主流消費市場中。

《悲傷的貝拉多娜》

這幾部作品都是顛覆性的,例如阿拉丁被塑造成一個好色貪婪之徒,埃及豔后的美色來自於整容等等。《悲傷的貝拉多娜》完全是一部藝術片,是1973年柏林電影節的正式參賽作品。這部改編自法國作家米什萊小說的影片以中世紀「燒死女巫」為背景,通過一個美好女性的逐漸被吞噬,將批判的矛頭指向了「烏合之眾」——這個深刻的故事和它慘澹的票房,恰好形成了一個深刻的對比。

文 | 黑擇明

相關焦點

  • 手塚治虫:中國人刺激出來的日本漫畫大師,創作至死的阿童木之父
    (萬象歷史特約作者:陶生)手塚治虫:被中國人刺激出來的日本漫畫大師,創作至死的阿童木之父1928年11月3日,手塚治虫出生於日本大阪。因為自幼喜歡收集昆蟲,他在1939年在本名手冢治後面加了個「蟲」字。後來,就一直用手塚治虫作為筆名。
  • 80年代最著名卡通人物鐵臂阿童木今年50歲 (圖)
    阿童木在日本  1989年2月,阿童木之父、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臨終之際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給我鉛筆……」  日本漫畫之父手塚治虫,1928年出生於日本大阪的一個白領家庭。他的父親是個電影迷,這也深深影響了手冢,據說光是《白雪公主》和《小鹿斑比》,手冢就看了一百遍以上。
  • 手塚治虫經典之作「鐵臂阿童木」迎來動畫誕生50周年
    手塚治虫經典之作「鐵臂阿童木」迎來動畫誕生50周年 動漫 網絡 ▪ 2013
  • 他是「鐵壁阿童木之父」,一生創作了450部漫畫,影響了日本一代動漫大師!
    《鐵臂阿童木》1980年在中央電視臺一經播放,就引起了極大轟動。伸出拳頭喊「十萬馬力」、哼唱《阿童木之歌》是當時的孩子們流行的樂趣,也是現在幾代人溫馨的童年記憶。《鐵臂阿童木》讓中國觀眾,第一次感受到了日本動畫片的魅力,也讓大家記住了阿童木的「爸爸」、日本「漫畫之神」手塚治虫。
  • 「漫畫之神」手塚治虫【上】:阿童木之父 開創日本戰後漫畫產業...
    導語  1989年,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因胃癌逝世,終年60歲,今年是他離開我們30周年。製作《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藍寶石王子》等經典動畫劇集,開創了日本漫畫和動畫的產業時代。手塚治虫的人生有太多故事可說,我們從30個關鍵詞來回顧這位漫畫大師的人生。
  • 從《鐵壁阿童木》到《高達》,高達之父一生都存在戰爭之中
    而這個高達,是最初版的高達,出生於1979年4月7日,出自於高達之父,富野由悠季,真實姓名富野喜幸其實,富野由悠季是日本大學藝術學部映畫學科畢業,所有監督動漫也算是對口工作的,但是,一開始,高達之父出品的不是高達,而是另外一個機器人——阿童木。
  • 2019鳳凰網「美麗童行」拍品:《鐵臂阿童木——機器人大進軍》
    名稱: 《鐵臂阿童木——機器人大進軍》作者: 手塚治虫規格: 53X36cm 版畫介紹: (日文原名:鐵腕アトム,英文譯名:Astroboy或Tetsuwan Atom,又被翻譯成《原子小金剛》)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一部科幻漫畫作品,於1952年至1968年於"光文社"的《少年》漫畫雜誌連載。
  • 手塚治虫、吉卜力,竟然還有大力水手展?
    鐵臂阿童木 AI最初の幻想手塚治虫是「日本漫畫之父」,是日本20世紀最傑出的人物之一,在他四十餘年的漫畫生涯中,創造了無數經典的動漫作品,《鐵臂阿童木》就是其中之一。這部作品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無論是致敬大師也好,還是追憶情懷也好,這個展覽都非常值得一看!
  • 香豔日版《一千零一夜》,由出品《鐵臂阿童木》的手塚治虫操刀
    不知道有多少小夥伴看過電視版日本動畫片《鐵臂阿童木》,估計看過的都已經上了年紀,不過當初這部動畫片可是風靡大街小巷。今天偶然翻到一部《鐵臂阿童木》製作團隊:手塚治虫製作的日版動畫《一千零一夜》。世界首富除了錢多,那這種寶貝應有盡有,與國王打成平手。在附加賽中,他的寶馬輸給了國王的飛馬(就是他勇闖天涯的那個)。不過阿拉丁巧言令色,把國王大臣騙上了他的幽靈船,消失得無影無蹤。阿拉丁順利成為國王。
  • 史努比大戰阿童木
    而《花生》的男主角查理·布朗反倒成了配角,殊不知阿波羅10號登月艙被命名為史努比,而指揮艙則叫查理·布朗。此次北京電視臺播出《史努比》,被視為動畫片的補課行為,此套動畫片1965年就在美國開始播出,前後三次獲得過電視界最高獎項艾美獎,可惜由於國家廣電總局的規定境外動畫片最多引進52集,版權引進方廣東百視聯影業不得不忍痛割愛將67集的原著壓縮。
  • 《阿童木》的茶水博士走了 東京大學教授渥美和彥去世
    《阿童木》的茶水博士走了 東京大學教授渥美和彥去世 摘要:據日本《朝日新聞》6日報導,2019年12月31日
  • 世界首部AI創作漫畫正式發表:StyleGAN神還原《鐵臂阿童木》畫風
    最近,便有團隊利用英偉達的StyleGAN,為已經逝世的傳奇漫畫家——手塚治虫的作品「續命」。提到手塚治虫,你可能會覺得陌生,但提到《鐵臂阿童木》,「大齡」小夥伴們就再熟悉不過了吧?為了利於生成漫畫角色,團隊分析了手冢先生數百部漫畫作品,包括《鐵臂阿童木》、《森林大帝》、《怪醫黑傑克》等等。《PHAEDO》已經在日本《晨間》周刊上發表。這部新漫畫,可以說是很好的傳承了手冢先生的衣缽。
  • 被親爹獻祭48個器官給魔神的他,改造後的命運比阿童木悽慘
    哈嘍寶們,我被一個身體缺少48個器官的「木頭帥哥」,感動的要哭暈過去了作為一個成年以後淚點變高的姑娘,看過上百部番劇,截至目前就為《星辰變》哭成了狗,現在一想到秦羽抱著連爺爺冰冷的身體無助的往家走的畫面,依舊淚奔(第二季請你麻溜的快點)所以本以為這是第一次也是近期最後一次為劇情哭的我
  • 日本漫畫的今天,手塚治虫的功勞有多大?-虎嗅網
    1980年版《鐵臂阿童木》海報文字一出,不假思索,阿童木那深入人心的形象立刻浮現在腦海中。這部劃時代動畫的背後人物,便是被稱之為日本漫畫之父的手塚治虫。一直有一種觀點認為,因為日本有手塚治虫,才有日本漫畫的今天。這句話並不誇張:日本首部TV動畫《鐵臂阿童木》,世界第一部少女漫畫《緞帶騎士》,發明「動態漫畫」、用漫畫重構名著,將「間離效果」應用於漫畫......
  • 東莞寶藏樂隊:阿童木,不在光陰裡睡去
    1 寶藏樂隊「小時候很喜歡看鐵臂阿童木,希望自己也能像阿童木一樣迸發出無限的力量。」——楊品春楊品春由楊品春擔任主唱的阿童木樂隊2010年在東莞南城成立,至今已有11載。許多聽過阿童木唱歌的朋友對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評價:寶藏樂隊。寶藏樂隊即是說樂隊雖小眾,但發現他們就宛如發現寶藏一樣令人眼前一亮。
  • 人氣網文作家「流浪的蛤蟆」對談手冢工作室,暢談手塚治虫作品理念
    作為二次元文化愛好者,或許你沒有看過,但你絕對不可能沒有聽過「手塚治虫」這個名字。而在手塚治虫先生的諸多作品裡,《鐵臂阿童木》作為最早引進中國內地的日本動畫片之一,對中國的動漫愛好者更是有著特殊的意義。
  • 海綿寶寶之父去世,你知道這些經典卡通形象之父是誰
    2015年,派拉蒙又拍成了動畫+真人的大電影。」 聰明的一休一休形象的創作者,是一位名叫今田智憲的導演,曾經拍攝過《太空突擊隊》等。鐵臂阿童木阿童木是日本漫畫家手塚治虫創作的科幻漫畫作品《鐵臂阿童木》中的主角,1952年至1968年在日本漫畫雜誌連載,該作品講述了未來21世紀的少年機器人阿童木的故事。
  • 手塚治虫給有志成為漫畫家的人的基本忠告
    【編者按】日本漫畫大師手塚治虫,一生留下了《火鳥》、《森林大帝》、《鐵臂阿童木》等名作。《誰都可以畫漫畫!手塚治虫大師班》是傾注他一生創作心得的一本書,融入了他的幽默自述和漫畫技巧幹貨。該書中文版近日出版,澎湃新聞經授權摘錄其中第一章的部分段落,是手塚治虫給那些立志要成為漫畫家的人的一些基本忠告。
  • 解鎖小眾紫藤打卡點!由「嘉定紫藤園之父」親手嫁接哦~
    解鎖小眾紫藤打卡點!由「嘉定紫藤園之父」親手嫁接哦~ 2020-05-04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7年暴漲8倍的並聯市場,阿童木機器人是如何做到國產佔比第一的?
    如何在競爭中保持並聯機器人老牌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成了新時代下的發展難題。阿童木機器人選擇的是堅持技術和市場雙軌並行,這為阿童木機器人成為國內並聯機器人的領軍企業保駕護航。同時,通過堅持對新技術的自主研發,阿童木機器人在並聯機器人這個領域也保持了技術上的國際領先。值得注意的是,在2018年,阿童木機器人被授權CE認證,這也意味著阿童木機器人真正在國內國際市場上得到了質量的認可,在阿童木機器人的國際化道路上又前進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