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群居還是獨居,都是適應環境的方式,沒有優劣之分。
介紹獅子時,我常說:獅子是性二型最顯著和唯一大規模群居的貓科動物。為什麼要加一個「大規模」呢?因為除了獅子之外,也觀察到獵豹、老虎、美洲獅、猞猁有群居的現象,但群居規模比不上獅子。
非洲草原上的三種大型貓科動物就分別選擇了三條演化方向。
獵豹選擇了速度,以便追捕速度極快的獵物,代價就是失去了體重,格鬥能力很弱,食物會被搶,但也只有10-14%的食物會被搶奪。
花豹選擇了半樹棲,平時待在樹上睡大覺,餓了就下樹捕獵,然後將獵物叼上樹保存起來,防止其他食肉動物搶奪。代價就是體型不能太大,不然敏捷性不夠,無法在樹上快速移動。
獅子選擇了群居地棲,它們利用群體合作來制服體型較大的獵物,或者利用群體協作來圍捕那些奔跑速度很快的獵物。獅子需要在平地上與其他食肉動物直接競爭,所以體型很大。雄獅的鬃毛也是為了群居而衍生出來的。
這樣一來,這三種大型貓科動物在微生境上就錯開了,而且它們各自喜歡的獵物也有所不同,以此來減少競爭,所以這三種大型貓科動物能夠在一起共存數百萬年,儘管相互之間都會發生衝突,但跟數百萬年的歲月比起來只能算是小打小鬧。而且,目前食肉動物之間競爭日漸激烈也和人類有關,人類壓縮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並使它們的獵物減少,促使它們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
前面說了,動物的生活習性是對環境的適應,因此在外部環境越來越不利時,動物就會改變生活習性,比如雄性獵豹組成聯盟,老虎以家庭為單位群居,美洲獅和猞猁兩兩結伴,以此來提高生存能力。
獵豹聯盟的魅力絲毫不屬於雄獅聯盟,有名的獵豹聯盟有指環王、火槍手、極速5等。獵豹聯盟會合作捕獵,共同防禦,內鬥時也更有優勢。但獵豹聯盟的實力很迷,有時5隻獵豹敵不過一隻斑鬣狗,看來格鬥能力仍是硬傷。
老虎長期以來被認為是典型的獨居動物,但老虎總能給人類帶來驚喜。老虎以夫妻或者家庭為單位群居的現象發現過數次。
早在上個世紀吉姆·科比特就報導過一起夫妻孟虎殺死長牙公象的事件。2014年卡茲蘭加國家公園有頭28歲的生病大象疑似被四隻老虎殺死。杜德瓦保護區一隻雄虎帶著老婆和兩個後代合力殺死了一頭20歲的雄性印度犀。
2015年錫霍特-阿林保護區拍攝到一對東北虎夫婦帶著三隻後代在雪地裡列隊前行,場面十分壯觀。
更令人吃驚的是,還觀察到雄虎獨自照顧後代的行為,比如倫滕博爾的「超級奶爸」T-25(美元男),它在雌虎死亡之後承擔起撫養後代的責任,甚至為了保護女兒趕走母虎。
甚至有動物學家認為,美洲獅就是群居動物,因為經常觀察到野生美洲獅扎堆結群的現象。比如曾觀察到兩隻雌性美洲獅結伴生存,這兩隻美洲獅一隻9歲,一隻6歲,沒有親緣關係,它們卻在一起相處了很久,甚至選擇了同一隻雄性美洲獅。
在非繁殖季節也曾觀察到雄猞猁和雌猞猁在一起,共同捕獵,分享食物,等到雌猞猁產仔之後,雄猞猁甚至還會留下來幫忙照顧。
只能說,人類對於貓科動物的研究還不夠深入,對於貓科動物的行為了解還不夠透徹。
總之,幾乎所有的貓科動物都有群居的基礎,當外部環境不利時,它們或許會選擇群居來提高生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