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科技大咖演講、逛科普主題大展、看博士做實驗、上趣味課堂、參觀科普館……
今(19)日是全國科普日,「決勝全面小康·踐行科技為民——武侯科普為民·打造科普之翼」為主題的科普日活動,今日上午在成都天府芙蓉園正式拉開序幕。為期兩天的互動體驗式科普活動,為市民們奉上一場生動有趣的知識盛宴。
今天同時啟動的還有2020年全國科普日川渝雲聯動主題活動。在此後一周時間內(9月19日至25日),活動將在線上、線下雙線並行,海量精彩活動,無窮科學知識,為川渝兩地市民朋友們送上科普盛宴。
列印出的人工耳朵、肺、心臟你見過嗎?
當3D列印技術遇上醫療…
3D列印技術如何應用到醫療領域?
今日的主題演講上,來自四川大學華西醫院的骨科醫師盧敏勳用深入淺出的故事,給在場市民講解了什麼是3D列印及其發展歷史和前景。從醫療用品、器官和組織製造到骨骼植入,講述3D列印如何逐步改變了我們的醫療方式。
據盧敏勳介紹,通過不斷研究,3D列印在醫學領域深入拓展,比較成熟的技術是列印金屬或其他生物材料來治療病人。同時,生物3D列印領域也得到較好的發展。目前,國外研究團隊嘗試採用細胞組織3D列印技術,成功列印出人工耳朵、肺、以及心臟等多種器官,讓兒童先天性疾病的治療者看到了希望。
奇妙實驗室裡看「火山噴發」「磁懸浮列車」「空中的蜘蛛」
神奇的分子料理享受美食創意
在「奇妙實驗室」環節,在劍橋聖約翰學院中國文化研討協會主席蔣煜東的操作下,逼真的「火山噴發」上演,蔣煜東解釋道,這是利用液氮倒入熱水,瞬間蒸發猶如火山爆發。
蔣煜東還帶領大家一起做了磁懸浮實驗,用紙做的列車模擬真實列車,用超導原理讓模型懸空前進。緊接著,變魔術一般,他展示了一隻「空中的蜘蛛」,並告訴大家,這是用塑膠袋做的蜘蛛,在靜電的作用下才漂浮在空中。
有趣的實驗後,「分子料理創意廚房」展區,西式烹飪國家級高級考評員張振宇帶來藏在美食中的創意。
當一個個鮮嫩可口的荷包蛋擺在面前,一口咬下去,竟然是橙汁的果香。張振宇介紹,所謂的分子料理,就是把化學(或物理)理論運用於煮食之上,把食物的微觀結構重組。食物的微觀結構變化了,其外形、性狀、質地、口感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給人意想不到的感覺。
六大展區逛不停
還有《神秘博士》主題展
逛展是此行必不可少的活動之一。記者注意到,現場共設立了六個展區,分別是高分子材料3D列印實驗室、八光分文化展示、分子料理創意廚房、科普DIY空間、武侯區社區太空科普館、VR技術展。
備受關注的展區當屬成都科幻迷都非常熟悉的八光分文化展示區。成立於2016年的八光分文化坐落於武侯區西部智谷工業園區,由科幻界資深優秀編輯和年輕科幻迷組成核心團隊,業務涵蓋圖書出版、影視改編、版權運營、活動策劃等,目前已成為中國領先科幻品牌、創新科幻文學出版基地,運營項目包括中國科幻口述史、《三體》漫畫等。
據了解,為期兩天的科普系列活動不光有科普知識小課堂,還有好玩的親子互動。9月20日,小朋友們還將參觀武侯區西部智谷成都小步創想科技有限公司、機投橋街道潮音社區的太空科普體驗館。
原標題:奇妙實驗室、《神秘博士》……全國科普日來了,成都邀你赴一場科技盛宴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