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42年4月18日,杜立特率領16架B—25「米歇爾」轟炸機突襲東京,只造成了東京地區小規模的傷亡和破壞。
在執行任務的16架轟炸機中,只有2架勉強飛到預定地點,13架迷了路,在中國江蘇、浙江、安徽等地迫降或墜毀,都沒有降落在中國成都;80名美國飛行員,被日軍俘虜了8名,5名陣亡(包括被日軍殺害),62名被中國抗日軍民救助,輾轉經中國重慶、桂林等地送回美國本土;其中一架由於偏離航線嚴重、再加上損耗劇烈的B—25竟然迫降在了海參崴,怕引起國際糾紛,5名飛行員被蘇聯扣押,直到1943年才從伊朗回到美國。
當時杜立特的「東京突襲」是絕密特種作戰,任務前的準備和任務中的過程都非常倉促,沒有計劃周詳,導致轟炸機編隊在東京上空胡亂轟炸,卻成為日本空軍史上的經典轟炸案例;由於美軍轟炸機編隊的交叉穿梭轟炸,讓日軍找不到有跡可循的空中打擊目標,對杜立特的轟炸編隊無可奈何。
杜立特的奇襲,從軍事行動的角度來說是失敗的,但其實際中的戰略震懾意義大於軍事行動的效果;杜立特空襲中,滿載炸彈的轟炸機只有短短幾十米的起飛距離,而且那時候也沒有航母的艦載彈射裝置,在飛機引擎的功率還沒有達到最大化時,將飛機飛離航母甲板,若不是個瘋子誰會去嘗試?
杜立特出發前,飛行編隊將B—25上面所有的機槍、機炮、彈藥、滅火器都拆了下來,甚至掃把、水桶抹布都丟出機外,就幾名飛行員帶著航空炸彈上了飛機,他們都是作為敢死隊去執行這個危險性極大的任務,第一次轟炸日本本土,不是正規的軍事行動,只能作為一種奇襲,一項突然的特別行動,為了扭轉美國國內對戰爭的認識,提高民眾的士氣,鼓舞人民的精神,樹立全民的信心,讓他們明白日本並不是不可戰勝的!
1945年3月9日深夜,處於燈火管制下的日本東京地區一片漆黑,由334架B—29「重型空中堡壘」轟炸機組成的飛行編隊,攜帶2000噸燃燒彈,從馬裡亞納群島起飛,向東京上空飛去。
凌晨00:08分,東京灣上空轟炸機群巨大的的引擎轟鳴聲,驚醒了熟睡中的日本民眾,前兩架美軍B—29轟炸機俯衝而下,打開了彈倉,傾瀉而下的燃燒彈在下方燒出了一個巨大的十字形座標,像盞信號燈將東京地區照得一片光明。
隨後,數百架低空飛行的B—29轟炸機齊齊打開彈倉,2000多噸燃燒彈如大雨般傾盆而下,密集的火光和爆炸聲,將東京隅田川河的兩畔照得如同白晝。東京地區此起彼伏,連接地密密麻麻的木質民居建築,在風助火勢下讓美軍燃燒彈的威力成倍增加。
躲閃不及和還在建築物內的日本東京居民,在燃燒彈的火焰席捲下,轉眼間就變成了一個個火人,一幢幢建築物在獵獵作響的熊熊大火中,接二連三的倒塌,化為灰燼。
倖存的民眾被熾熱的火焰包圍,皮膚、雙眼都被炙烤得刺痛無比,頭髮都被燒著了,跌跌撞撞地奔逃在街道上,到處都是大火。
大部分平民在火焰的威脅下,迫不得已向隅田川河畔跑去,此時隅田川河兩岸的居民都以為他們的對岸會更安全一些,瘋狂地向各自的對岸跑去。
然而他們不知道的是,美軍採取的轟炸戰略是,先用燃燒彈做成一個包圍圈,中間集中轟炸。以隅田川河為中心,在居民區外炸出兩道火牆困住人群,人群無法突破火牆封鎖,只能向河中間聚攏,美軍則對中央區域展開地毯式轟炸。
於是,隅田川河兩畔的臺東區(舊日本淺草區)和墨田區(舊日本所區.向島區)奪命奔逃的兩岸居民,在隅田川河的言問橋上相遇了。不久,烈火向橋上的民眾襲來,他們的衣服著火了,被逃命民眾擠得水洩不通的言問橋變成了「奈何橋」,靠近橋邊的人也嚴重燒傷,在上千度高溫的炙烤下,不顧一切逃入河流中,但場面太過混亂。
兩個多小時的轟炸,大火向東京地區蔓延,城市中的木質建築物已經全部焚毀,僅餘的一些混凝土建築物也不再是安全的庇護所,被大火所籠罩。城區原來的街道變成廢墟,瀰漫著哀嚎、呻吟、哭喊聲,連城區的池塘、水渠裡的水都被大火蒸乾了。
「東京大轟炸」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大災難之一,美軍龐大的轟炸機編隊共摧毀了16平方公裡面積,25%的建築物被焚毀,其中18%是工業區,63%是商業區,其餘是住宅區,83793人死亡,近10萬人燒成重傷,100萬人無家可歸,死亡人數甚至超過了原子彈爆發死亡的人數,日本政府花了25天時間才將東京地區的全部清除乾淨。
另外日本有90多個城市受到同樣規模的攻擊,一共造成50多萬人死亡,大多都是無辜平民,800萬人流離失所,244萬幢建築物被毀,死於後續疾病的人數更是無法統計。
日本事後譴責美軍暴行,但負責此次空襲的柯蒂斯.李梅將軍在二戰勝利後說道:殺日本人並沒有使我感覺任何不安,我也不在乎在我們的行動中有多少日本人被殺。李梅將軍的言下之意,就是在美國人的心目和認知中,日本軍國主義對亞洲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和毫無人性的殺戮,對各國無辜平民和抵抗軍隊的無差別屠殺,他們對日本平民也無需仁慈和手下留情
1944年,太平洋戰爭後期,在美國陸軍和海軍陸戰隊的浴血奮戰下,從日軍手中分別奪回了馬裡亞納群島的關島、塞班島和天寧島,並在島上修建了機場和基地。
同年,38歲的美國陸軍航空兵少將,柯蒂斯.李梅被調任至太平洋戰區,成為第20轟炸機聯隊的指揮官,同時李梅也是美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陸軍航空兵將軍。
1945年2月底,美軍佔領了硫磺島,為B—29轟炸機轟炸日本本土提供了更有力的中轉機場,由託馬斯.鮑爾率領的B—29轟炸機編隊,從馬裡亞納群島的塞班島起飛,最終成功對東京發動了大轟炸。
當中還有個小插曲,由於美國當時還沒有設定作為獨立兵種的空軍,只有陸軍航空兵和海軍航空兵,美國的航空兵將領極力要求打造獨立的空軍,以突出轟炸機在整個戰爭中積極的推動作用。
在這裡想必大家有疑問,為什麼日軍對美軍龐大的轟炸機編隊沒有進行反擊?首先,美軍初期對日本本土和軍事目標進行過戰略轟炸,但是成效不大;美軍從亞洲向太平洋方向,由中國成都、印度兩個方面,向日本東京這條線路進行轟炸,對這條線路上日軍的防空能力基本上都了如指掌。
其次,是日軍對美軍進行的戰略轟炸,防禦性和準備工作都非常不足,日軍的注意力都被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跨島作戰吸引了過去,反而對美軍轟炸機大量在塞班島的轉移和集結,沒有予以高度的重視。
日軍更在意的是,美軍航母集群和陸軍航空兵對衝繩島的打擊,因此,日軍在衝繩島布下重兵防禦,反而沒有在本土東京布置防禦力量,造成了東京上空形同虛設,還有薄弱得幾乎可以不計的防禦力量。
在「東京大轟炸」之前的1945年2月19日,美軍第21轟炸機聯隊就出動了172架B—29轟炸機,為試驗新型燃燒彈,幾天後對東京地區進行試驗性空襲,在透過東京上空濃密厚重的雲層,美軍投下了重達450噸的燃燒彈,在1平方公裡的範圍內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同時美國第21轟炸機司令部也損失了6架轟炸機。
第二天,裕仁天皇就召見了日本前首相東條英機,詢問他對美軍空襲的看法。但東條英機認為美軍不可能再增加轟炸機的數量,東京地區受到的損壞和攻擊率微不足道,若是連這點損失都不能忍受,失去必勝信心,如何實現「大東亞聖戰」?東條英機無論如何也想不到,正是由於他的自大和狂妄,東京即將迎來它的滅頂之災。
從此以後,日本本土幾乎每周都要迎來自2000多公裡外,100多架B—29轟炸機的攻擊。美軍B—29的密集轟炸騷擾,使日軍的飛機機體和發動機等生產開始滯後,日本的航空工業由此受到影響,當時還在研製開發的「櫻花」戰鬥機計劃也被迫延遲,而「櫻花」戰鬥機,開發的主要目的,也是針對美軍的B—29轟炸機和航母艦隊集群。若日本方面對美軍之前的空襲採取重視的態度,那麼就不會有3月9日那麼巨大的損失了,小日本明顯沒有把中國人的「防範於未然」學到家。
那肯定有人會問,為什麼日軍沒有派出戰鬥機升空攔截?自日本海軍大將山本五十六,被美軍狙殺於布幹維爾島後,日本太平洋聯合艦隊的實力一落千丈,被美軍吊打。
而且日軍當時的戰時內閣,都是以陸軍作為主導;戰爭狂人、一級戰犯東條英機就是陸軍出身,這個日本軍國主義的瘋子主導軍事的發展和戰爭的進程。
日本走投無路下,只能求助蘇聯,提出通過蘇聯向美英和談的請求。而蘇聯剛剛消滅了日本關東軍,壓下了日本的請求,同時蘇聯政府也決定對日本開戰。
最後,美國的兩顆原子彈,成為促進日本無條件投降的原因,也成為壓死日本這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美國對戰爭還是很捨得花錢的,日本這個和美國對著幹的國家,差點被滅族了,最後成為美國的附庸,成為美國在亞洲的小弟。
對於我們中國人來說,國家富強才是真的強,有國家作為我們的後盾,中國人才真正挺直了腰杆!
(以上文字,如果喜歡,請點個關注!以上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必刪!)
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剛子侃歷史」吧!每一期將帶給您不同的視覺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