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的箱子裡都是毛絨玩具
畢業包裹輕了 青春記憶重了
6月下旬開始,隨著畢業季的到來,郵政和各大快遞公司陸續走進高校現場收寄包裹,大學生包裹郵寄已經進入高峰,每天僅北京郵政部門在高校收寄的包裹數量就達到5000多件,預計整個暑期通過郵政部門寄出的大學生包裹數量不會少於45000件。
琳琅滿目的書、鏽跡斑斑的腳踏車、書桌上亮著的小檯燈、床上呼呼的小風扇……大學畢業了,這些印著「青春」痕跡的東西該怎麼處理?記者跟隨郵局工作人員體驗大學生包裹收寄發現,雖然每年大學生包裹郵寄總量沒多大變化,但就單個學生來說郵寄的物品種類在逐漸減少。書仍然是包裹的主要內容,但數量也比前些年減少了不少。
雙榆樹郵局的高海英師傅從上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每年都會和同事來到中國人民大學的學生宿舍樓下開設包裹收寄點,幫助即將奔向全國各地的畢業生打包行囊、稱重包裹,然後再把這些裝載了學生們多年夢想的包裹按照上面的地址寄到全國各地。雖然像人民大學這樣的高校畢業生大都能留在大城市裡工作,但是據郵局工作人員介紹,收包裹的地址大都是學生在鄉鎮的老家,偶爾會有大城市的。
日前,高海英又和30多名同事來到人大籃球場西側,支起遮陽棚,開始了一年一度的包裹收寄工作。
在人大的收寄點,有近三十名郵政工作人員,他們是海澱郵局從各個部門包括雙榆樹支局抽調的。每年的畢業季,派往人大的工作人員數量都差不多,但設備不斷更新,打包的效率也在不斷提高。據高海英介紹,從去年開始郵政現場收寄採用了新的系統,用統一的包裝,流程化的操作,收寄工作方便了許多。原來在現場收寄包裹後,回到局裡還需要把數據重新錄入系統,現在在現場可以一氣呵成完成所有工作,包裹上車後可以直接發往郵件基地,包裹在一周左右也可以抵達目的地了。效率雖然提高了,但現場收寄的包裹數量卻有所減少。高海英說,前幾年也是這麼多人手,在現場根本忙不過來,吃個飯都得倒班,現在就顯得輕鬆很多,偶爾能和學生說說話。
學生包裹裡不變的是書
「還用拆開檢查嗎?我都自己封好了,全是書。」在人大籃球場西側的郵政包裹收寄點,大四女生小黃向工作人員諮詢。「拆,得看看裡邊有沒有不能寄的東西。」小黃介紹說,箱子裡是她大學四年買的工具書,每本書買的時候都得幾十元上百元。「賣廢紙實在太可惜了,幾毛錢一公斤,一本書只能賣幾分錢,還不如留著寄回家,以後沒準兒還能用得上。」
一上午的時間,有大概一百多個學生來郵寄物品,寄的東西主要就是書。據當天郵政的主要負責人高海英介紹,人大校園內部現場郵寄只開展兩天,其餘時間人大的學生都是到學校東門附近的雙榆樹郵局郵寄,最近一個多月以來,每天都有一百六七十袋的包裹,大學生包裹裡一般為書、衣服、行李和少數日用品,但其中絕大部分都是書。「學生嘛,與書的感情肯定是最深的。」
現在書越來越少了
高海英回憶說,畢業季到人大做現場包裹收寄她已經做了十幾年了,經歷了十幾屆的畢業生,包裹裡不變的東西肯定是書,但變的是書的數量越來越少。
「十多年前那會兒,大學還沒有擴招,學生不像現在這麼多,但是包裹可比現在多。每個外地學生都寄包裹,其中最多的一定是書,寄得少的也得有七八箱書。」高海英師傅介紹,「我記得當時有一個博士生,從本科到博士都在人大,苦讀了多年的書攢了二十幾箱,連書帶行李就是三十多箱,每一箱25公斤,總共寄了好幾百公斤,他說畢業了很留戀,捨不得把書扔掉。」
高海英覺得以前的學生似乎對書的觀念更重,有一種更深的情懷,但現在的學生可能對書的感情沒那麼深了。「現在每個學生差不多隻寄一個箱子,雖然裡面一定有書,但數量比以前少太多了。去年只有一個學生寄了七箱書,這算最多的了,但七箱在以前都不算平均數,寄得少的也得有七八箱。」
一個寄行李到貴州的同學表示,大學期間很少買書,教材直接從二手店裡淘,小說什麼就讀電子版,圖書館也是什麼書都有,所以畢業後手裡就沒什麼書了。「不是我們不愛看書,是我們看書的途徑變多了,這某種程度上應該也算是一種進步吧。」
同樣也是做了十幾年現場收寄的郭師傅回憶說,以前學生們寄的書多,自己沒法搬,同學幫忙也搬不動。郵政一般會開車到宿舍樓下幫忙接一下。「現在宿管管得比較嚴,我們進不去了,學生的書也不多了,也用不著我們去接了。」
學生大多要借筆寫地址
「有筆嗎?我寫一下地址。」這句話在現場郵寄點特別常見,學生拿到筆後在包裹上寫上地址後再還給工作人員,記者手中的筆也被不同的學生多次借走。記者注意到包裹上寫的字雖然隨意,但是普遍工整好看。高海英表示,像人大這種偏文科的學校,學生的字都還寫得比較好。「以前有好多學生寄包裹的時候地址都在寢室寫好了,而且是用毛筆寫的。」郭師傅也回憶起以前的收寄工作:「以前學生還比較愛聊天,談吐相貌都能看出來是搞學問的人。就像身份象徵一樣,不少學生上衣口袋裡都有一支鋼筆。」郭師傅稱,以前收寄點現場都不用準備筆,學生自己都有,而不是到了現場後問工作人員有沒有筆。「現在學生平時都用電腦打字,可能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也就都不愛帶筆了。現在能隨身攜帶的肯定是手機,不論男女老少。」
今年還沒人來寄桌上型電腦
2001年左右,大學生有的宿舍裡有桌上型電腦了,現場收寄點就會有很多學生來問能不能寄桌上型電腦。「2004、2005年的時候,桌上型電腦在大學生中間比較普及,所以到現場來問能不能寄電腦的人很多。」高海英說,去年畢業季,還有三個同學寄了桌上型電腦。「最近這幾年大學生手裡都有筆記本電腦了,畢業之後隨身攜帶很方便,我們也不建議用包裹寄。桌上型電腦就這樣慢慢淡出我們郵寄點了,不僅僅是電腦,以前有寄電子詞典的,現在也很少看見了。」
女孩子寄的東西花樣多
中午12點左右,工作人員剛剛吃完盒飯,一個女孩帶著個紅色的拉杆箱來到郵寄點諮詢。「能直接寄行李箱嗎?」女孩問。工作人員解釋說,行李箱寄不了,到地方行李箱底下的滑輪什麼的肯定壞了。工作人員詢問行李箱裡裝的是什麼東西。女孩打開行李箱,裡邊除了一罐蛋白粉其餘都是毛絨玩具。「這些玩偶陪了我好幾年,捨不得扔,也捨不得賣。」女孩堅持用行李箱寄,表示壞了也無所謂。
「女孩郵寄的東西比男孩花樣多,以前寄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高海英介紹,前些年,大學生什麼東西都寄,很節儉,那時候也不流行跳蚤市場,書更捨不得賣,所以東西要麼寄回家,要麼寄到工作單位,比如臉盆、檯燈、電扇、電飯鍋、保險柜,女孩還有一些零七八碎的小飾品、小玩意。
家在鄉鎮 夢想在城市
除了郵政,校園裡還有很多快遞公司收寄點,一些學生在詢問了郵費後還是選擇了郵政。高海英說,2004、2005年快遞興起之後,有一些學生選擇快遞寄包裹。但由於郵政郵費一直比較便宜,而且能寄到比較偏遠的地方,所以快遞並未對郵政產生多大的威脅。每個人郵寄重量減少,但隨著高校擴招學生數量一直在增長,所以郵寄總量一直比較穩定。據海澱郵局統計的數據,2009年至2012年的大學生包裹數量分別為2.7萬袋、2.8萬袋、3.2萬袋和2.9萬袋。記者在現場也注意到大部分學生的包裹是寄到村鎮的,郭師傅說:「學生們的家大多在鄉鎮,跟社會人相比,學生還是比較節儉的。」(記者 匡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