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份含「金」量十足的名單。昨天,「2018年度無錫納稅百強企業」新鮮發布,百強稅收總額再次被刷新,479.72億元頂起了全市稅收的近三成江山。
納稅百強,意味著財富,見證了實力,每次發布總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而此次,細觀這份名單,無論是百強門檻的提高,還是稅企規模和結構的變化,都直指經濟發展的格局之變,成為判斷無錫向高質量轉型邁進的風向標。
百強榜首悄然易主 總部經濟強勢發力
「年銷售總額38億美元,上繳利稅近30億元,位居全市第一。」阿斯利康順利登頂,百強榜首悄然易主。
此時的阿斯利康,遠非1993年初入無錫時可比。這20多年間,其在無錫高新區的公司接連擴容:設立中國區銷售總部,陸續建立中國物流中心、中國商業創新中心、小分子創新藥物研發生產基地等機構,2017年又攜手高新區共建創新型生物醫藥研發中心。總部經濟的能量噴薄而出,到目前,阿斯利康無錫基地已累計納稅超150億元。據估算,研發中心兩個在研的一類新藥,銷售潛力將超30億元,無錫基地則一力承擔生產、銷售職能,屆時企業的納稅額還將進一步提高。
在榜單上,和阿利斯康同居前列的,還有博世、SK海力士等,一起組成總部企業「軍團」,成就了2018年的一大亮點。
「讓越來越多的世界知名企業落戶無錫,不僅僅是單一的生產車間,還有銷售、研發甚至是投資」,新吳區招商中心負責人說,外企的功能性總部才是一個企業真正贏利的部分。憑藉高效到位的服務和多年來與跨國企業建立起來的開放合作關係,越來越多的跨國企業在無錫高新區加大戰略布局和總部化發展。
發展總部經濟,正成為產業結構升級和城市功能轉型的一大推手。去年底,省商務廳認定了省第九批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兩家位於無錫。至此我市已有32家省級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功能性機構,通過市級認定的有35家。市商務局相關人士表示,總部企業帶來的連鎖反應涵蓋了產業聚集、就業乘數、資本放大以及稅收貢獻等等,相對應的是城市核心功能的增強和城市能級體量的擴大。
市發改委人士認為,毗鄰上海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無錫對總部的吸引力,但長三角一體化則是無錫可以充分把握的機遇。在上海受土地資源限制、部分企業總部計劃遷出的背景下,我市可以依託現有的發展成熟、資源集中、產業鏈配套完善的優勢產業,差異化地吸引與我市產業匹配度高的大企業總部。
新生力量躋身十強 產業「體型」趨優
沿著年度的縱軸線來看,納稅百強的上榜名單總體而言是存量企業的進進出出、上上下下,但在2018年首次「殺」進前十的遠景能源,讓人見識到新力量的蓬勃之勢。
成立多年,遠景在能源領域動作頻頻:第一家為美國風電場提供能源資產管理服務的中國公司;收購日產汽車旗下動力電池業務AESC,致力於儲能產業數位化升級;發布首款分布式智能風機,搭載著物聯網技術;打通風能、光伏等不同能源之間的數據壁壘,挖掘數據背後的價值,遠景在跨界發展中刷出越來越多的存在感。
同樣成為新興產業發展樣本的還有首次進入百強榜單的先導智能,企業憑藉生產的鋰電池,與松下、特斯拉等知名企業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前不久還打敗日韓競爭對手,拿到歐洲電池龍頭企業的訂單。
新動能的培育在稅收榜單上的顯示度,是無錫產業「體型」變優最有說服力的實證。這幾年,伴隨著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戰略性新興產業日漸活躍在經濟舞臺上,以物聯網為龍頭的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近三年保持著年均15%以上的增速,規上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速較三年前提高了10.1個百分點。市工信局相關人士表示,未來無錫將繼續挖掘產業新動能,為經濟培育更多新的增長點。
與此並進的另一條主線,是傳統製造業的轉型蛻變。
中國工程院院士尤政在評價網絡之於傳統經濟的影響時表示:製造業發展的價值鏈在變化,以前是生產過程掙錢,現在是設計和售後服務最掙錢。的確如此。全市首個營收超千億元的企業集團海瀾正是得益於生產經營模式的不斷創新,成功走出了一條「一產的人、做二產的事、掙三產的錢」的轉型之路,稅收貢獻始終處於全市前列,集團已連續三年納稅總額突破20億元。
銳意求變,越來越多的本土製造業企業正在向產業鏈制高點發起衝擊。擦亮「科技」的底色,小天鵝通過大數據上雲實現了對售出產品的遠程運維,用智能生產線實現了高標準生產。著眼未來,圍繞構建自主可控的現代產業體系,以三個「三年行動計劃」為抓手,一場推動無錫產業邁向中高端的持久戰,如今還在路上。
製造業企業佔2/3產業保持穩健定力
納稅百強企業以2018年企業入庫全口徑稅收收入為統計標準,需要關注的是,去年自上而下都在致力於減輕企業稅負。在此背景下,百強企業的入圍門檻仍然有所抬升,達到了1.55億元;排在前十位的企業,更是齊刷刷地超過了十億元。
「這足以可見無錫產業的定力。」市財政局人士認為,一個年度的百強稅企只是靜態的觀察視角,縱觀這麼多年的百強榜,製造業的主力軍地位始終不變、支撐作用始終強勁如一。2018年榜單裡,製造業達到67家、戶均納稅額超過5億元,高於百強企業納稅均值。
延續多年的產業基因,無疑是產業定力的深厚基土;這三年多來產業強市戰略的堅定實施,工業強則產業強、產業強則經濟強的理念更是深入骨髓。
最近幾年,進入百強的行業表現各有不同,前兩年汽車行業一領風騷,去年則是特鋼行業異軍突起。分析人士指出,完備的產業體系,讓產業得以保持住定力;特別是深耕多年的這些老牌企業,仍然沒有停下佔領行業高端、掌控行業話語權的腳步。中信特鋼去年成為全市第二家營收超千億元的企業,「千億」的背後是企業在國內、國際市場佔有率和影響力持續擴大,高標準軸承鋼、汽車零部件用鋼保持全球產銷量第一。
剛過去的春節,作為全國尿素產業「領頭羊」的靈谷化工忙著加班加點生產。企業在2017年投資30億元建設100萬噸合成氨國家示範項目,擴量提質效果顯著;2018年,稅收增幅便猛增126%,成為全市稅收增量十強之一。
以今天的投入換取明天的後勁,這兩年重大項目建設掀起了熱潮。2018年,全年新籤約投資超10億元重大產業項目49個、總投資超1900億元,其中50億至100億元項目9個、100億至300億元項目4個,成為無錫歷史上引進重大產業項目數量最多、質量最好、規模最大的時期。市財政局人士指出,因為加大投入而增加了固定資產抵扣,有的企業在「百強」榜單上的排位有所下滑,但從長遠來看,卻是在積蓄爆發的新能量。(記者 英潔 雯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