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體曝出美國愛荷華大學近百名中國學生涉嫌找人代課、代考等學術欺詐行為,或將面臨遣返。5月底,美國教育諮詢公司厚仁教育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指出,去年在約8000名被開除的留美中國學生中,有近23%是由於學術不端。
海外學子學術誠信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海外的形象?他們該如何避免受到學術不端的指控?
1 學術誠信不端有多嚴重
針對厚仁教育發布的白皮書,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校長兼教務發布公開信稱,該校2014-2015年度開除的中國留學生數不到40人,與白皮書估算的1000人相差甚遠。而被開除的原因屬於學生隱私,不經學生同意,其父母都無法知道,教育機構更不可能知道。言下之意,該白皮書關於學術不端,被開除的數據根本不可信。
不可否認的是,媒體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留學生給公眾留下「愛抄襲」的印象。那麼,對留學生學術誠信問題,留學生群體自己如何看待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研究生雷希穎認為,留學生出現學術欺詐行為不具有普遍性,留學生群體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的,隨著近些年中國留學生人數的爆增,出現表現不好或者舞弊的學生的可能性也必然會增大,這是難以避免的。但總的來說,作弊的終究只是少數人。他以所在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例說,雖然偶爾聽到有中國留學生作弊,但對比總人數,只是極端的個案,並沒有媒體報導的那麼誇張。「總而言之,中國留學生舞弊的情況是存在的,這與其他國家留學生舞弊以及國內的學生舞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他指出了另外一點,在國外目前形成了一條由華人操縱的「舞弊鏈條」。海外有一部分華人,不顧道德底線,建立起了一條灰色利益鏈,並且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張貼廣告,這種現象在有些時候也會誤導一些搖擺中的學生走向迷途。這種情況短期內很難解決,它從客觀上給中國留學生舞弊起到了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作用。
筆者採訪了多個留學生,他們都認為留學生學術誠信問題不像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據他們觀察,身邊大部分朋友在學習中都是踏實認真的,並且他們相信「90後」是素質較高的一代人。
帶著全額獎學金在荷蘭特溫特大學讀博士的曹叔琴告訴筆者,她作為一個在國內完成碩士學位的留學生,感覺國內的學生迫於畢業壓力、競爭壓力更容易出現學術不端的行為,而她身邊的中國留學生在科研上都極力求真。在荷蘭這種大環境下,大家對實驗數據結果分析的態度更加嚴謹。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相比,中國留學生的表現更刻苦、更踏實。她說,我們必須意識到,由於個別留學生的不良表現被媒體放大等因素,中國留學生在學術誠信甚至做人誠信方面,給西方教育界留下了偏負面的印象。「舉個簡單例子,如果實驗室儀器壞了,相關人員可能首先懷疑或者質問團隊裡的中國人。這種不公正對待,讓我們也覺得壓力很大」。 曹叔琴說。
2 請別給我們整體貼標籤
留學生學術誠信的缺失確實是一個應該引起高度關注的問題。對那些已經出現學術不端的留學生,雷希穎的理解是,他們是因為突然遠離了父母,沒了約束,在國外的「燈紅酒綠」或者「自由散漫」中迷失了。平時不努力,沒關注學業,在期末或者作業截止日期臨近時,面對巨大壓力,即便明白學術規範,仍不得已去選擇舞弊。這和各國平時不努力,考試動歪腦筋的學生沒什麼區別。至於為什麼中國留學生會給外界留下學術不誠信的印象,他認為,這與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分不開。隨著中國的高速崛起,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中國留學生數量也較多,因此比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更受關注。而留學生在國內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舉一動都受到廣泛的關注,負面消息則往往傳播得更廣。
曹叔琴認為,已經出現學術造假的學生,一方面可能是對學術規範了解不夠深刻,另一方面也存在個體的特殊性,和個人的成長環境、教育環境有關。有些學生急功近利,希望走捷徑,這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留學生則持有更加尖銳的觀點:「這些人(學術造假的留學生)是知錯犯錯。他們也知道國外在這方面很嚴厲,但還是繼續犯錯。不用為這些人找藉口,他們不付出就想得到學位,不需要同情。」但她認為,不該給部分學生作弊貼上「中國」的標籤,「哪國人都有作弊的,人性一樣。把作弊加上『中國』,是帶有偏見的觀點」。
3 如何避免出學術誠信問題
用一位留學生的話來說,學術造假不對,這是一個基本常識。那麼我們是否有方法避免陷入學術造假之中?曹叔琴從她自身的經驗出發給大家提出了建議:鑑於有些學生是因為不了解學術規範而犯錯,因此要多參加有關學術誠信規範的講座,加深對學術規範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日常學習中要做到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我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材料,那我得出的每個實驗結果都會通過不止一種檢測手段去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可靠性也就更高」。
作為全國青聯委員的雷希穎也提醒中國留學生,要看到作弊問題的嚴重性,學術誠信問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越來越受到重視,作弊一旦被發現,會對作弊者造成終身性的影響。此外,目前海外很多教師都對中國學生格外「關注」,作弊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大大增加。「請相信智慧,只要努力學習,那麼,不作弊也能順利地完成學業」。
正在美國聖託馬斯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Lynn和雷希穎持相似的觀點,認為留學生在作弊前要衡量得失,一旦被發現就要承擔嚴重的後果。雖然學習很累,但只要平時做好自己該做的,就不難通過考核。學生平時的表現教授也都看在眼裡,作弊實屬不智。
在海外學子不斷被媒體曝出學術誠信問題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只是在個別留學生中出現的現象,絕不應以偏概全,而應該看到,廣大海外學子勤奮刻苦地在學術領域默默耕耘。
更多閱讀
學習壓力大不應成抄襲藉口
作者:留德學子 王依睿 (右)近影
一直以來,有不少新聞曝出中國留學生在學術誠信上的問題,導致中國留學生給外界留下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但作為一名留學生,我想說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從我所留學的德國來說,學術抄襲問題在留學生當中較為少見。以申請研究生學校為例,首先,申請德國留學的門檻較高,不但申請時間長,而且必須通過APS考試。APS考試一定程度上檢查了學生在本科的學習情況,也同時過濾掉一些留學動機不足、在國內成績不突出、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另外,德國高校的教授和導師責任心強,時常和學生約定輔導論文;而且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導師很注重原創觀點和邏輯性,如果無法回答導師的質疑,論文很可能通不過。所以在教師的督促和學業的壓力下,德國的留學生往往會自己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除了主觀因素外,還有客觀條件的制約。德國會有相關的措施來防止學生抄襲或者作弊。誠信在德國高校及社會中至關重要。在德國乘坐公共運輸,買不買票都靠乘客自覺,但時不時地也有檢票員查票,若是被查到逃票,將面臨高額罰款。同樣,德國的留學生對學術抄襲行為十分警醒,撰寫論文時非常注重引用來源的說明,因為德國高校有防抄襲系統,若某個句子超過一定數量的單詞和他人的文章一致,便判為「抄襲」,若整篇文章「抄襲」的句子超過一定比例,整篇論文便被認定為抄襲論文,不可能拿到學位。因此德國學生非常小心,在做引用的時候,必須說明這個觀點或者語句的出處,極力避免被判抄襲的可能。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不能保證完全沒有學生在學術誠信上出現問題。對於一些確實有抄襲造假行為的留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態度不端或個人尚未能夠完全熟悉和匹配學習環境,造成了少數留學生在最終的學習成果呈現上出現了誠信問題。
德國的學術要求高,講究原創,教授和導師要求嚴格,會造成部分學生壓力大。英語、德語語言能力跟不上思維能力,無法自行撰寫論文,都會導致少數留學生採取造假的手段。相對於國內較機械、死板的考試,德國的學習比較開放,很多考試問題需要學生在平時過程中積累,並形成自己的觀點,臨時抱佛腳行不通。如果平時不注重閱讀和反思,撰寫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時難度較大。還有一些留學生希望在短時間內拿到學位;也有一些留學生一心撲在代購上,從而在學習上力不從心,鋌而走險。
學術規範是學生必修課,但很多學生沒有規範意識,在寫論文的時候天馬行空,不注意規避有可能涉及抄襲的行為,這可能跟在國內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關。
雖然我認為學術誠信並不是留學生群體的一個典型問題,但作為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端正學術態度,尊重學術文化。每個留學生都要明白,留學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一紙文憑,更在於學術上的歷練和觀點的碰撞。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避免出現學術誠信問題。
首先,開始留學生涯之前,仔細閱讀每個高校給學生發放的學術規範手冊,明白哪些行為是舞弊行為,避免無意識的誠信問題出現,並多和導師交流。出國初期,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大多數留學生最容易遇到的困難,只有快速度過這一段時期,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參與到學習之中,避免因壓力大或能力不夠造成的學術瑕疵。
其次,要注重優化學習方式。國外採用了更加有參與性的教育制度,中國留學生需要更主動地參與到其中。拋棄之前的機械學習方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德國高校注重的特質。將考試和論文當作自己想法的表達和平時知識積累的展現,那麼看似困難的學術道路就沒有那麼艱難,而是充滿冒險並有趣的旅程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