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海外學子學術誠信瑕不掩瑜—新聞—科學網

2020-12-27 科學網

近日,有媒體曝出美國愛荷華大學近百名中國學生涉嫌找人代課、代考等學術欺詐行為,或將面臨遣返。5月底,美國教育諮詢公司厚仁教育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指出,去年在約8000名被開除的留美中國學生中,有近23%是由於學術不端。

海外學子學術誠信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海外的形象?他們該如何避免受到學術不端的指控?

1 學術誠信不端有多嚴重

針對厚仁教育發布的白皮書,俄亥俄州立大學副校長兼教務發布公開信稱,該校2014-2015年度開除的中國留學生數不到40人,與白皮書估算的1000人相差甚遠。而被開除的原因屬於學生隱私,不經學生同意,其父母都無法知道,教育機構更不可能知道。言下之意,該白皮書關於學術不端,被開除的數據根本不可信。

不可否認的是,媒體的報導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國留學生給公眾留下「愛抄襲」的印象。那麼,對留學生學術誠信問題,留學生群體自己如何看待呢?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博士研究生雷希穎認為,留學生出現學術欺詐行為不具有普遍性,留學生群體的素質也是良莠不齊的,隨著近些年中國留學生人數的爆增,出現表現不好或者舞弊的學生的可能性也必然會增大,這是難以避免的。但總的來說,作弊的終究只是少數人。他以所在的澳大利亞國立大學舉例說,雖然偶爾聽到有中國留學生作弊,但對比總人數,只是極端的個案,並沒有媒體報導的那麼誇張。「總而言之,中國留學生舞弊的情況是存在的,這與其他國家留學生舞弊以及國內的學生舞弊並沒有本質的區別。」但他指出了另外一點,在國外目前形成了一條由華人操縱的「舞弊鏈條」。海外有一部分華人,不顧道德底線,建立起了一條灰色利益鏈,並且在網際網路上大肆張貼廣告,這種現象在有些時候也會誤導一些搖擺中的學生走向迷途。這種情況短期內很難解決,它從客觀上給中國留學生舞弊起到了推波助瀾、火上澆油的作用。

筆者採訪了多個留學生,他們都認為留學生學術誠信問題不像媒體報導的那麼嚴重。據他們觀察,身邊大部分朋友在學習中都是踏實認真的,並且他們相信「90後」是素質較高的一代人。

帶著全額獎學金在荷蘭特溫特大學讀博士的曹叔琴告訴筆者,她作為一個在國內完成碩士學位的留學生,感覺國內的學生迫於畢業壓力、競爭壓力更容易出現學術不端的行為,而她身邊的中國留學生在科研上都極力求真。在荷蘭這種大環境下,大家對實驗數據結果分析的態度更加嚴謹。和其他國家的留學生相比,中國留學生的表現更刻苦、更踏實。她說,我們必須意識到,由於個別留學生的不良表現被媒體放大等因素,中國留學生在學術誠信甚至做人誠信方面,給西方教育界留下了偏負面的印象。「舉個簡單例子,如果實驗室儀器壞了,相關人員可能首先懷疑或者質問團隊裡的中國人。這種不公正對待,讓我們也覺得壓力很大」。 曹叔琴說。

2 請別給我們整體貼標籤

留學生學術誠信的缺失確實是一個應該引起高度關注的問題。對那些已經出現學術不端的留學生,雷希穎的理解是,他們是因為突然遠離了父母,沒了約束,在國外的「燈紅酒綠」或者「自由散漫」中迷失了。平時不努力,沒關注學業,在期末或者作業截止日期臨近時,面對巨大壓力,即便明白學術規範,仍不得已去選擇舞弊。這和各國平時不努力,考試動歪腦筋的學生沒什麼區別。至於為什麼中國留學生會給外界留下學術不誠信的印象,他認為,這與世界對中國的關注分不開。隨著中國的高速崛起,世界對中國的關注與日俱增,中國留學生數量也較多,因此比其他國家的留學生更受關注。而留學生在國內也一直被認為是一個特殊的群體,一舉一動都受到廣泛的關注,負面消息則往往傳播得更廣。

曹叔琴認為,已經出現學術造假的學生,一方面可能是對學術規範了解不夠深刻,另一方面也存在個體的特殊性,和個人的成長環境、教育環境有關。有些學生急功近利,希望走捷徑,這是個人品質的問題。一位不願意透露姓名的留學生則持有更加尖銳的觀點:「這些人(學術造假的留學生)是知錯犯錯。他們也知道國外在這方面很嚴厲,但還是繼續犯錯。不用為這些人找藉口,他們不付出就想得到學位,不需要同情。」但她認為,不該給部分學生作弊貼上「中國」的標籤,「哪國人都有作弊的,人性一樣。把作弊加上『中國』,是帶有偏見的觀點」。

3 如何避免出學術誠信問題

用一位留學生的話來說,學術造假不對,這是一個基本常識。那麼我們是否有方法避免陷入學術造假之中?曹叔琴從她自身的經驗出發給大家提出了建議:鑑於有些學生是因為不了解學術規範而犯錯,因此要多參加有關學術誠信規範的講座,加深對學術規範的認識;另一方面,在日常學習中要做到腳踏實地、實事求是。「我的研究方向是生物材料,那我得出的每個實驗結果都會通過不止一種檢測手段去分析,這樣得出的結論可靠性也就更高」。

作為全國青聯委員的雷希穎也提醒中國留學生,要看到作弊問題的嚴重性,學術誠信問題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外,都越來越受到重視,作弊一旦被發現,會對作弊者造成終身性的影響。此外,目前海外很多教師都對中國學生格外「關注」,作弊行為被發現的概率大大增加。「請相信智慧,只要努力學習,那麼,不作弊也能順利地完成學業」。

正在美國聖託馬斯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Lynn和雷希穎持相似的觀點,認為留學生在作弊前要衡量得失,一旦被發現就要承擔嚴重的後果。雖然學習很累,但只要平時做好自己該做的,就不難通過考核。學生平時的表現教授也都看在眼裡,作弊實屬不智。

在海外學子不斷被媒體曝出學術誠信問題時,我們要清楚地認識到,這只是在個別留學生中出現的現象,絕不應以偏概全,而應該看到,廣大海外學子勤奮刻苦地在學術領域默默耕耘。

更多閱讀

 

學習壓力大不應成抄襲藉口

 

作者:留德學子 王依睿 (右)近影

一直以來,有不少新聞曝出中國留學生在學術誠信上的問題,導致中國留學生給外界留下了一個不太好的印象。但作為一名留學生,我想說一些自己的感悟和看法。

從我所留學的德國來說,學術抄襲問題在留學生當中較為少見。以申請研究生學校為例,首先,申請德國留學的門檻較高,不但申請時間長,而且必須通過APS考試。APS考試一定程度上檢查了學生在本科的學習情況,也同時過濾掉一些留學動機不足、在國內成績不突出、學習態度不端正的學生。另外,德國高校的教授和導師責任心強,時常和學生約定輔導論文;而且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導師很注重原創觀點和邏輯性,如果無法回答導師的質疑,論文很可能通不過。所以在教師的督促和學業的壓力下,德國的留學生往往會自己認真完成學習任務。

除了主觀因素外,還有客觀條件的制約。德國會有相關的措施來防止學生抄襲或者作弊。誠信在德國高校及社會中至關重要。在德國乘坐公共運輸,買不買票都靠乘客自覺,但時不時地也有檢票員查票,若是被查到逃票,將面臨高額罰款。同樣,德國的留學生對學術抄襲行為十分警醒,撰寫論文時非常注重引用來源的說明,因為德國高校有防抄襲系統,若某個句子超過一定數量的單詞和他人的文章一致,便判為「抄襲」,若整篇文章「抄襲」的句子超過一定比例,整篇論文便被認定為抄襲論文,不可能拿到學位。因此德國學生非常小心,在做引用的時候,必須說明這個觀點或者語句的出處,極力避免被判抄襲的可能。

當然,事情沒有絕對,不能保證完全沒有學生在學術誠信上出現問題。對於一些確實有抄襲造假行為的留學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學習態度不端或個人尚未能夠完全熟悉和匹配學習環境,造成了少數留學生在最終的學習成果呈現上出現了誠信問題。

德國的學術要求高,講究原創,教授和導師要求嚴格,會造成部分學生壓力大。英語、德語語言能力跟不上思維能力,無法自行撰寫論文,都會導致少數留學生採取造假的手段。相對於國內較機械、死板的考試,德國的學習比較開放,很多考試問題需要學生在平時過程中積累,並形成自己的觀點,臨時抱佛腳行不通。如果平時不注重閱讀和反思,撰寫學期論文和畢業論文時難度較大。還有一些留學生希望在短時間內拿到學位;也有一些留學生一心撲在代購上,從而在學習上力不從心,鋌而走險。

學術規範是學生必修課,但很多學生沒有規範意識,在寫論文的時候天馬行空,不注意規避有可能涉及抄襲的行為,這可能跟在國內沒有養成好的學習習慣有關。

雖然我認為學術誠信並不是留學生群體的一個典型問題,但作為學生,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端正學術態度,尊重學術文化。每個留學生都要明白,留學的意義並不僅僅是一紙文憑,更在於學術上的歷練和觀點的碰撞。從我的個人經驗來說,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避免出現學術誠信問題。

首先,開始留學生涯之前,仔細閱讀每個高校給學生發放的學術規範手冊,明白哪些行為是舞弊行為,避免無意識的誠信問題出現,並多和導師交流。出國初期,學習能力和語言能力是大多數留學生最容易遇到的困難,只有快速度過這一段時期,把時間和精力更多地參與到學習之中,避免因壓力大或能力不夠造成的學術瑕疵。

其次,要注重優化學習方式。國外採用了更加有參與性的教育制度,中國留學生需要更主動地參與到其中。拋棄之前的機械學習方式,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這也是德國高校注重的特質。將考試和論文當作自己想法的表達和平時知識積累的展現,那麼看似困難的學術道路就沒有那麼艱難,而是充滿冒險並有趣的旅程了。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海外學子學術誠信瑕不掩瑜 別給整體貼標籤
    5月底,美國教育諮詢公司厚仁教育發布的《2015版留美中國學生現狀白皮書》指出,去年在約8000名被開除的留美中國學生中,有近23%是由於學術不端。  海外學子學術誠信情況到底是怎樣的?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他們在海外的形象?他們該如何避免受到學術不端的指控?
  • 人民日報談學術誠信:對學術不端決不能包庇縱容
    網絡圖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弘揚學術道德和科研倫理」。科技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是發展形勢所需、大勢所趨。科研誠信則是科技創新的基石,也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實現世界科技強國目標的重要基礎。
  • 美國韋恩州立大學教授因學術不端被撤銷四篇論文—新聞—科學網
    據Retraction Watch網站消息,因發現作者學術不端,《神經學》撤銷了前美國韋恩州立大學Teresita L.Briones教授一篇論文。《神經學》發出通告稱,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調查發現,Teresita L.Briones在論文中偽造數據,隨後《神經學》雜誌主編要求撤銷該稿件。 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調查還發現,Teresita L.Briones「熱衷」於在論文中偽造數據,隨後美國科研誠信辦公室標記出其涉嫌數據造假的五篇論文和三份基金申請。 目前,其中的四篇論文已經被撤稿。
  • 上海交通大學2020年畢業典禮舉行 —新聞—科學網
  • 電子科大研究生開學典禮 6700餘新生集體宣誓學術誠信—新聞—科學網
    電子科大研究生開學典禮 6700餘新生集體宣誓學術誠信
  • 南開大學研究生入學籤學術誠信書
    今晚報近日有關「青少年應蓋好誠信章」的連續報導不僅在中小學引起反響,很多高校也予以「誠信教育」更多重視。  近日,天津市2013級碩士、博士新生陸續報到,多所高校首次增加了科研誠信與學術道德規範相關環節,南開大學還要求研究生新生入學先籤一份學術誠信承諾書。
  • 嚴厲打擊販賣醫學論文 莫讓學術淪為功利之奴—新聞—科學網
    這不僅助長了學術腐敗之風,造成了國家科研經費的浪費和損失,也嚴重影響了我國醫務工作者的公信力,不利於醫學人才培養。 「我國亟需針對醫學論文販賣現象進行嚴厲的打擊,營造正確嚴謹的學術環境和人才評價機制,促進我國醫療事業和醫療人才培養的良性發展,也為優秀的醫學科研工作者正名。」全國政協委員、中科院院士葛均波表示。
  • 中國社會科學網新版上線 搭建學術互動平臺
    、中國學術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最終建成全球最大的網絡學術平臺。  2014年,中國社會科學網將依託中國社會科學院的學術優勢,先建成20個左右一級學科的專業化頻道,成為國內最大、世界一流的哲學社會科學專業平臺網站。
  • 追求高績點(GPA):海外學子新壓力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這是蘭寅雯拍攝的2019年期末期間緊張的學習狀態。在圖書館內,同學們都在忙碌,迎接考試的到來。這是蘭寅雯正在完成的小組作業,這個作業要計入他的GPA。蘭寅雯攝近年來,海外學子越來越重視留學時達標或者獲得較高的「在校期間平均績點」(GPA)。這項指標反映了海外學子的學習水平,也影響著他們能否順利畢業、申請進一步學習和求職等。每年5月,許多國家的學校都進入期末季。如何提高GPA,成為學子特別關注的事情。
  • 學術壓力大不是作弊的理由,如何保護留學生的學術誠信?
    以美國名校康奈爾大學為例,康奈爾大學要求學生不僅在課程作業中保持學術誠信,同樣在大學整個教育過程中,以及大學資源的使用中都要保持學術誠信。如果違反學術誠信政策將會受到學校的處分,學術不誠信行為包括但不限於:Plagiarism 抄襲:將他人的學術成果作為自己的成果。
  •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上線 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
    中新網12月31日電 中國社會科學網英文頻道今日正式上線。中國社會科學院黨組副書記、常務副院長王偉光表示,中國社會科學網中英文頻道相繼上線,這是中國社會科學院落實十七屆六中全會精神,實施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工程,加快哲學社會科學信息化建設,推動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擴大國際學術話語權的重要舉措。
  • 作弊/造假/越線協助他人/抄襲,留學海外學術誠信雷區勿觸
    大量留學生湧入海外的各個高校,體驗留學賽場上的拼搏。面對英美等國大學的「寬進嚴出」,留學生們通常使盡渾身解數,在完全陌生的環境裡攻讀著全英文課程。每一年的課程難度都在增加,適應得好的留學生被西方教育系統鍛鍊出了流利自信的演講能力,獨立自主的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而對於沒有做好充分留學準備的學生來說,留學可能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得到的好成績可能摻了一些投機取巧。
  • 耶魯大學任命新一任校長—新聞—科學網
    沙洛維於1985年獲得耶魯大學心理學博士學位,此後一直在耶魯大學從事學術及管理工作近三十年。他先後擔任過該校心理系主任、藝術與科學研究生院院長、耶魯學院院長。2008年秋,被任命為教務長。據悉,沙洛維是耶魯歷史上唯一一位有上述四個職位經歷的校長。 該校董事會成員Edward P.
  • 博士生學術熱情與導師投入「正相關」—新聞—科學網
    隨著我國研究生教育規模的擴展,博士教育的多樣性也在增加,很多博士畢業後不一定能進入學術勞動力市場。然而,學術精神的培養依然必須是博士教育的根本,因為無論時代怎麼變化,博士都是和學術密不可分的,而博士生學習階段是培養其學術精神最重要的階段。 因此,儘管很多博士生的入學目標並非是學術導向或者學術興趣,但是博士培養機構依然要高度重視博士生對學術的熱情以及對學術的投入。
  • 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舉辦—新聞—科學網
    優秀青年學者做大會報告 12月17日至20日,第一屆全國作物學科博士後學術論壇在三亞崖州灣舉辦。 在論壇上,山東農業大學教授孔令讓、中國農業大學教授田豐、中科院遺傳與生物發育研究所研究員田誌喜及海南大學教授羅傑受邀為廣大博士後作了精彩的學術專題報告。
  • 美國內務部正式頒布科研誠信政策
    美國內務部正式頒布科研誠信政策
  • 學風建設在路上 |學術誠信月紀實
    學風建設在路上 |學術誠信月紀實 2020-01-08 20:0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用學術誠信涵養科技創新(人民時評)
    中國的科研水平怎麼樣,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我們的科研環境有誠信的土壤來涵養,有求真求實的陽光雨露來澆灌,中國科技界才能肩負起歷史賦予的重任,中國才能成為世界主要科學中心和創新高地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營造良好學術環境
  • 誠信宣傳丨學術誠信
    一、什麼是學術誠信?學術誠信為在學術活動中堅持誠實、公平的基本行為準則。在學術活動中,我們在獲取知識的同時,自由的發展自己的思想,並分享我們的見解和感受。學術誠信主要體現在考試、作業、實驗室或研討會、實踐報告等方面。恰當引用和自由表達都是必不可少的,不論是書面表達還是口頭表達,都要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之上,杜絕剽竊和抄襲等行為。
  • 現代食品工程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新聞—科學網
    現代食品工程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現場  中國科學院院士、華南農業大學教授劉耀光作報告 科記協 供圖 12月5日,由廣東省科協、廣東省科技廳主辦,廣東省食品學會、廣東科技新聞工作者協會承辦的2020年嶺南科學論壇系列活動——現代食品工程與營養健康學術研討會在廣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