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8日,2017年度國家科技獎勵大會在北京舉行。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研究所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國家技術發明獎共七項,分別涉及六個研究機構,五個為牽頭完成項目,兩個為合作完成項目。其中,中科院上海分院斬獲國家自然科學獎四項,佔上海市所獲國家自然科學獎項總量的三分之二。
牽頭完成並榮獲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遊書力研究員領銜的「芳香化合物立體及對映選擇性直接轉化新策略」項目、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黃富強研究員領銜的「面向太陽能利用的高性能光電材料和器件的結構設計與性能調控」項目。
牽頭完成並榮獲2017年度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的是: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楊玉社研究員領銜完成的「國家1.1類新藥鹽酸安妥沙星」項目、中國科學院上海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胡麗麗研究員領銜的「大尺寸高性能磷酸鹽雷射釹玻璃批量製造關鍵技術及應用」項目、中國科學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董紹明研究員領銜的「大型高穩定輕量化CSiC整體結構成套製備技術及空間遙感應用」項目。
此外,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參與完成的「水稻高產優質性狀形成的分子機理及品種設計」項目和中國科學院上海生命科學研究院神經科學研究所參與完成的「膠質細胞-神經元功能耦合與缺血腦保護」項目,分別獲得2017年度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和二等獎。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化,中科院上海分院系統研究院所科技創新成就令人矚目。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介紹,過去一年,中科院上海分院持續提升創新能力,重大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墨子號」在軌運行一年,重要載荷性能優良,保障了「墨子號」量子衛星提前並圓滿實現全部三大既定科學目標;超強超短雷射實驗裝置實現10拍瓦雷射放大輸出,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天馬望遠鏡通過總體驗收;腫瘤免疫治療重大成果實現總金額4.57億美元獨家許可轉移。五項成果入選2016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四項成果入選2016年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一項成果入選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新增中國科學院院士五人、中國工程院院士一人,傑青十人。
上海分院院長王建宇表示,作為國家重要戰略力量,中科院上海分院將不忘科技報國、科技為民的初心,持續支撐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以張江實驗室為基礎推動張江國家實驗室建設;進一步強化支撐和服務區域經濟社會創新發展,在建設創新型國家和世界科技強國進程中,展現新氣象新作為。
復旦大學兩教授分獲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
此外,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特聘教授、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哈佛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施揚榮獲國家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十餘年來,施揚以其頂尖的科研能力和作為相關領域學術領袖的國際影響力,在表觀遺傳學領域建設、科研合作及人才培養等多個方面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陪伴並見證了這一學科方向在我國「生根發芽」,而後「抽枝展葉」。
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副院長、神經外科教授毛穎領銜的項目「外科術式改變腦血流的基礎與臨床創新」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這一項目圍繞難治性動脈瘤和煙霧病展開。腦血管病素有發病率高、致殘率高、死亡率高的特性,是危害國民身體健康的一大病症。其中,難治性動脈瘤和煙霧病更是令人頭疼的頑疾,在很長時間內缺乏令人滿意的治療手段。通過創新外科術式改道腦血流,及圍繞這一成果的多年改進、完善與推廣,毛穎所在項目組的成果大大改觀了我國腦血管病的診療面貌,切實造福了眾多病患。
(中國日報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