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教授之前在節目中說過一句話,和這個觀點很相似:「 有些家長他在該管的時候不管,不該管的時候卻開始管。」
李教授給出的答案值得我們深思:
「犯罪心理問題很多源於人的早期,所以我在犯罪心理研究的過程當中,非常重視研究人早年的一些心理問題,而且,真正要破解人的一些心理問題,你也會發現,它和人的早年的關係密切相關。」
李玫瑾教授的話反映了大部分中國家庭教育孩子的現狀存在一個問題,在發現孩子有一些小錯誤的時候沒有 及時的進行糾正、引導,逐漸導致孩子養成許多壞毛病, 長大後父母后悔莫及,可是已經遲了。
公安大學的李玫瑾教授,由於長期研究餐做心理以及青少年心理,因此總是能夠一針見血地說出孩子問題的真正根源所在。
她曾在一次講座中,特意提到過孩子的餐桌禮儀,並表示:孩子將來有沒有出息,吃頓飯知道,家長別大意
周末去參加一個朋友的婚宴,來的客人很多,開飯的時候,大夥也顧不上認不認識,湊在一塊坐。
席間,有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特別不消停。
飯菜還沒上來的時候,她一會兒纏著媽媽說「餓死我了,怎麼還不上飯」,一會兒拿著筷子敲打桌子上的碗筷。
看到酒店服務員過來上菜,他興奮地大聲嚷嚷:「上菜嘍!上菜嘍!」,引得別人紛紛朝我們這邊側目。
每當飯菜到了桌上,別人都還未動,他快速轉到自己跟前,吃第一筷子。也不顧別人是不是在夾菜,想吃什麼就快速轉動圓盤,還將菜水濺到了別人衣服上。
桌上一個年輕的姑娘實在看不下去,吃了兩口就藉故離開了。
大家雖然反感,但鑑於他還是個孩子,也只好低頭吃飯,默不作聲。
讓人不解的是,對於孩子的不當行為,孩子的媽媽竟然無動於衷。
媽媽不僅不管,還在桌上談笑風生:「孩子就是皮,打小就好動,人家都說好動的孩子聰明。」
她說自家孩子成績很好,正打算給孩子報幾個特長班,讓孩子全面發展。
大家聽了只是笑笑,沒有接話。
散席後,就聽到有人議論:「就這樣還全面發展呢,一點教養沒有!先管教管教吧,不然以後是要吃虧的。」
吃飯不僅僅是吃飯,這背後體現更多的是教養。
人們常說,看人看事要注意細節,看一個人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吃一頓飯。
之前聽好友講過這樣一則故事:
他在北京工作的時候,單位裡有一個重要的崗位招聘新人。
有個應聘的新人,985名校畢業,簡歷上的條件很適合,筆試成績也名列前茅,看起來非常優秀。
單位領導組織新人們參加面試飯局。
飯桌上,其他新人都很謙卑,這個新人卻表現的非常傲慢,他高談闊論,唾沫星子橫飛,視其他人不見。
他成了主角,其他人倒像是來作陪的,這讓單位領導們非常不高興。
飯後,單位告知他:「雖然你有一定的能力,但是沒學會尊重別人,缺乏教養,不能被錄取……」
你吃飯的樣子,就是你真實的樣子。飯桌上不僅會暴露你的教養,還有你的品行、為人、格局。
吃飯的樣子是裝不出來的,是長期習慣養成的結果。
有人說,你吃飯的樣子就是你的名片,往往不經意間就能決定你的成敗。
蘇霍姆林斯基說:「父親和母親,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自己!」
餐桌上的禮儀,與一個人自小所受的家庭教育密切相關。餐桌禮儀不雅的人,首先反映的不是他的惡習,而是他父母的教育,他所在家庭的整體素養。
平日,一些家長最關心的是如何給孩子飯碗中添加營養,卻對孩子飯桌上的教養少有注重。
大家見慣了孩子吃相上的不雅:
有趴在桌上把盤裡的食物翻江倒海,有看到喜歡的菜只顧著往自己碗裡夾的,在喝湯時旁若無人,吧唧著嘴呼呼作響……
對此,有些家長卻習以為常,視若不見。
知名作家林清玄在《從食物看人的性格》一文中提到:
「人總是選擇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人的性格和本質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飲食就可以看出他的人格。」
餐桌上,孩子的言行展現著你是誰、你有什麼心態,你尊重他人或者目無他人,你是對生活充滿自信的成功者還是消極對待人生的失敗者。
當你忽視了孩子的餐桌禮儀,你就關閉了孩子展示自己的一扇門。
培養孩子餐桌上好的肢體語言,還意味著幫他矯正一種散漫的失敗者的壞習慣,養成一種得體、有度的習慣。
養成這種用餐習慣,是保證孩子將來進入社會後事業成功的重要前提。這種教養的養成,是父母留給孩子最有價值的無形資產。
若把每個孩子比喻成一棵樹,這棵樹等來花開、結果的前提必然是有人已早早為它修過枝、澆過水、施過肥、殺過蟲了。
只有一切就緒,我們方能助孩子等來花開、結出碩果。
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讓孩子在餐桌上學好禮儀習慣,只有精進教養和品格,日後方能成才。
那麼,我們一定要行動起來,從細節開始,精心培養好孩子用餐的好習慣。
孩子在餐桌上要養這些好習慣
1. 用餐前(長者先,幼者後),家人各就各位,全家人坐定後,方可動筷。
2. 學習正確端碗、吃飯:幼兒大拇指在碗邊緣、其餘四個指頭放在碗底(龍含珠,左手拿碗的姿勢;鳳點頭,右手拿勺筷吃飯的姿勢),並養成習慣。
3. 用餐過程中,隨時保持桌面的整潔。
4. 用餐時,細嚼慢咽,餐食在口中不說話;吃東西,喝湯不出聲。
5. 不翻撿盤中食物,有些菜食使用公筷;筷子上沾有食物時不夾菜。
6. 不可揮動餐具指人。
7. 三餐定時、定量、不偏食、不暴食,珍惜食物不浪費。
8. 退席時要將殘渣收拾在自己的碗內,坐椅放正,向同桌上告退說:「請慢用,我先走了」。
李玫瑾教授曾在一次講座中,將孩子的人生分為幾大階段,而3-6歲正是孩子性格養成的關鍵期,老話常說:3歲看老,所以說,孩子三歲左右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除了最基本的陪伴之外,更要教育孩子情緒表達、與人溝通的能力。
父母要早早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免得孩子長大之後變得脾氣暴躁,想培養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繪本是必不可缺的,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孩子在小時候對故事以及圖片最為敏感,繪本是最適合的
就像斯坦福教授所說:注重孩子早期教育與陪伴,是父母這一生最划算的投資!
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
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我在小的時候總聽母親給我講故事,這也驅使我養成了良好閱讀習慣。
所以,我準備「沿襲」這個行為!
優秀的孩子必定是見過世面的孩子,他們的背後一定站著一對有眼界有見識的父母。
有見識的父母,不等於有錢的父母。比如,給孩子買一本童書繪本用不了多少錢,但會讓孩子學習到很多知識。3-6歲是孩子的閱讀敏感期,這個時期好好培養,有助於讓孩子形成終生的閱讀習慣!
豆豆小時候就看了不少的繪本,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中英雙語繪本,對於家長啟蒙孩子的英語思維也有很大幫助。
在3歲之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做睡前故事書。在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這套書一共有十個主題,分別從不同的角度講述不同的故事:做最好的自己、誠實守信、不亂發脾氣、自我保護、克服恐懼、團結友愛、知書達禮、分享快樂、我能行、形成好習慣。
10冊不過是69元,還可掃碼暢聽,方便父母在工作了一天後,已經很累了,想給孩子講故事卻心有餘而力不足的問題。
平均下來一本也就是7元不到,不過一頓早餐的錢,卻能夠幫助孩子更好的成長,養成好習慣、好性格,家長不妨一試!
家長點擊以下商卡就可以直接查看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