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夢想24小時拼命工作真的有意義嗎?

2020-12-12 騰訊網

最近被室友安利了一部新劇《親愛的,熱愛的》,我倆磕糖磕到停不下來,也很欣賞主角們追逐夢想的熱血和激情。

但是,在最新的幾集中,男主說,為了能夠帶領團隊站上世界舞臺,自己生活裡已經沒有度假、沒有休息,只有他的團隊和隊員,我們卻產生了一絲疑惑。「雖然夢想這種東西聽上去很美好,但是為之不眠不休有意義嗎?」室友抱著靠枕,發出了關於「意義」的「質問」。

到底是當下的快樂有意義,還是為了夢想的不懈奮鬥更有意義呢?

生活的意義感對當代人來說重要嗎?當代人的意義來源於哪裡呢?

前段時間,我們就這個問題在KY粉絲中進行了一次調查,共收到40,004份有效反饋。其中:

-女性81.65%,男性17.21%。

-18-25歲的受訪佔50.48%,26-30歲佔29.60%,31-45歲佔16.59%。

-大學本科和碩士及以上學歷佔大多數,分別佔58.46%和27.84%。

-受訪中的57.62%是單身,25.50%處在戀愛關係中,已婚14.57%。

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是怎麼看待「生活的意義」的——

我們發現,有80.17%受訪認為生活的意義重要,41.45%表示沒有意義的人生不值得過,但認為自己生活「很有意義」的人只有9.49%、認為「有意義」的有39.06%,也就是說,另外一半的人都是覺得自己的生活缺乏意義感的。

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對當代人來說,生活的意義感(meaning of life)是什麼?

有研究者認為,人們如果發現自己通過某些途徑得到了回報,這種回報可能是物質的、認知上的、情感中的,就可能會覺得生活是有意義的,哪怕他們說不清楚這些到底意味著什麼(Baumeister et al., 2013)。

這個定義可能有點抽象,我們和身邊的小夥伴聊了聊,大家覺得,當人們感受到生活的意義時,人們通常——

有比較明確的生活目標,並且大部分日常行為、活動與目標是基本一致的

覺得自己的生活有價值,對他人有所貢獻,是被他人需要和認同的

*為什麼人需要意義感?

存在主義心理學家Viktor Frankl(1963)認為,人類天生具備一種尋找生命意義的內在動力。當我們相信生活有意義,而且相信自己可以找到意義的時候,就能夠體驗到一種對生活的掌控感。

意義感也直接影響著人們的主體幸福感。我們的調查結果也顯示,那些覺得自己的生活有意義的人更少抑鬱,對自己的生活更滿意,也擁有更高的幸福感(P

而缺乏意義感的生活則可能會使人們感覺到茫然,做任何事情都缺乏動力和激情(Reker et al., 1987)。那些幾乎不追求人生意義的人,即便他們並未患病,身體也會先調動自己處於一種「炎性反應狀態」,而這會導致ta們處於更高的罹患心臟病和癌症的風險之中(Fredrickson et al.,2013)。

*影響人們意義感的因素有哪些?

1.錢。調查發現,當人們的年收入在10萬以下時,收入越多,越會覺得生活有意義(P

2.愉快的事件和體驗。我們詢問了大家「最近半年是否經歷了很多令人愉快的事情」,其中,非常同意「最近半年內經歷了很多令人愉快事情」的受訪中,有73.59%覺得生活「非常有意義」或「有意義」;而在沒有經歷那麼多愉快事件的人群中,對應覺得生活有意義的比例僅為13.38%。

也就是說,經歷更多愉快事情,真的能幫助人們獲得更多意義感(相關係數0.424,P

這也得到了研究的證實:積極的情緒可以提升人們對生活意義感的敏感程度,更容易體會到意義感(King et al, 2006)。也就是說,不是生活改變了,只是更能夠體會到生活中的意義感了。

3.人格因素。責任感和開放性更高的人,會覺得生活更有意義(P神經質程度更高的人,意義感更低(P

4.健康因素。越健康的人,越容易感受到生活的意義(P

我們請大家選出了Ta們認為最有意義的三件事,其中,選擇「有愛的人、被人愛和在乎」的人最多,佔79.21%。也就是說,大部分人都認為,「愛」是人生意義感最重要的來源。41.61%的人選擇了「獲得新的知識、信息和技能」、37.69%的人選擇「享受生活」,分列第二、三項。

一些KY粉絲和朋友也與我們分享了Ta們對於「生活意義」的具體看法——

「美」對我是有意義的,比如說看到了精巧的藝術品;或者接觸非常有趣的人和思想,我和這些人事物發生交流、互動的時候,就可以產生所謂的「意義」。

——苟,25歲,商業發展諮詢師

我生活的意義是體驗和成長。本質還是體驗,成長是為了更好的體驗。如果說我最想體驗的,可能是愛情、知識、以及那種對人類苦難不可遏制的憐憫。我也在尋求真愛,尋求本身就是一種體驗和意義。

——T,33歲,數據分析

日常生活中的具體事件和行為,是不是會帶給人們不同的意義感呢?我們請大家對自己做一些事時體會到的意義感進行評分(1-7分,滿分7分),得到了一些有趣的發現:

1.付出(be a giver)比收穫(be a taker)更能夠帶來意義感。

在「傾聽朋友的煩惱」這一項上,參與調查者給出的分數是最高的,平均為5.12分。學者Roy Baumeister認為,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就是要照顧他人、服務他人的,這會使我們獲得社會歸屬感,並感到人生有意義(Baumeister et al., 2013)。

有一位粉絲就分享了這樣一個有代表性的觀點:

我生活裡最有意義的部分,可能是參加公益活動吧。現在正職是在企業上班,也還在用周末的時間做活動志願者,年假有時候也會用來探望外地的小朋友。

我好像沒有特別在意自己從這些事情裡得到了什麼回報,付出的過程已經能讓我體會到很多被需要的滿足。當時間用來逛街、或者朋友們出去玩的時候,也很開心,不過等玩過就過了,但就好像不會感覺到什麼價值。

——Bella,25歲,活動策劃

2.表達自我的休閒活動比純粹娛樂更有意義

與「在家上網」(3.63分)這類純粹自我娛樂性活動相比,「為了興趣閱讀」的平均分更高(6.13分)。一個可能原因是, 「為了興趣閱讀」,能夠讓人們在閱讀中實現自我表達的意願,並提升對真實自我的認識,而這種提升與更高的意義有關(Schlegel et al., 2011)。

我們對生活目標和生活意義感之間的關係進行了分析:70.19%的人有生活目標,在他們中間,有47.83%認為生活有意義;而在沒有生活目標的人中,僅有17.50%這麼認為。正如Emmons(2003)在研究中指出的那樣,當人在追求重要人生目標的時候,生活才會有意義。

我們發現,「精神滿足」(41.87%)、「身體健康」(36.44%)和「物質生活滿足」(26.25%)是人們最想要追求、實現的前三大生活目標。值得注意的是,這裡可能存在樣本偏差,因為KY粉絲可能本就是一群相比普通人群,更加在乎精神世界的人。

* 8成人認為,愛是意義感最重要的來源,可真的把追求真愛作為生活目標的人卻並沒有那麼多。

令我們有些驚訝的是,在前面的回答中,高達8成的人認為生活意義的最重要的來源是「愛」,而如同上表中顯示的,把「追求真愛」作為生活目標的排序並不高,排在精神滿足、身體健康、物質生活滿足、事業成功、家庭和睦之後。這可能是因為大家認為「追求真愛」不是一個可以通過努力就實現的目標。

或許,很多人覺得生活喪失了意義,正是因為Ta用來當作生活目標的東西,並非是能帶給ta意義感的東西。

我能夠感知到,愛和被愛帶給我的強烈的存在感和意義,但至少眼下,我沒辦法把愛作為最重要的目標。可能大部分人都做不到吧?

既然現在沒有辦法得到愛情,我就只能先追求事業、金錢給我的安全感了。很世俗,但比較實際。現在我天天996,忙著的時候不覺得什麼,只是一旦閒下來,心裡還是會空得發慌。

——Estar,25歲,課程顧問

能夠作為生活目標的,得是一些人為可控的事情。真愛主要靠命,靠追求是追求不來的。所以人只能退而求其次,追求工作賺錢這一類實際的事情。

——匿名

高達一半的人,不相信自己能夠實現一種有意義感的人生。在調查中,約49%的人表示對實現嚮往的、有意義的生活沒有信心

幸好,還有50.99%的人認為自己能夠實現有意義的生活。我們發現,男性、更年長的人、已婚的人、教育水平更高的人、更健康的人在這個問題上更有信心。

也就是說,掌握更多資源,在社會結構中佔據更主流地位的人,認為自己更有可能實現人生意義。好消息是,越老可能會越少感到人生空虛。

一個非常感人的數據結果是:儘管意義感似乎逐漸與當代社會脫節,但仍有44.99%的人表示想要「付出所有努力、不惜一切代價追求意義,並且願意承擔即便付出一切也實現不了的後果」。

我一直在尋找自己的意義感,從「我是誰」到「我要過什麼樣的人生」。我自己從農村出來,在上海學習工作了差不多10年,已經完全從原來的社會中脫離出來,但也還沒有形成完整的、新的生活邏輯。我覺得只有找到自己認同的答案,才能消弭單獨一個人在面對龐大的社會時候那種浮萍感。

——huahua,24歲,市場研究員

我追求意義感,那會增加生命的厚度和豐富性。沒有意義的話,我會不知道每天該怎麼度過,會感到空虛和迷茫。做一些我認為沒有意義的事,是浪費生命。

——Eve,27歲,新媒體編輯

面對想要實現的生活,另外55.01%的人只想「順其自然」或「盡力而為」,對他們來說,最大障礙在哪裡呢?

結果顯示,有60.32%的人認為最大的限制在於「所能獲得資源有限」,47.97%的人選擇了「需要為別的事情付出時間精力」,比如,需要照顧年邁家人、先積累財富為之後的生活打好基礎等。

也有1/3左右的人將之歸為個人因素(動力不足和能力不夠),認為「社會沒有提供足夠機會」的人是最少的,僅佔12.73%。不得不說,大家對於社會的信心比我預想的要高。

在問卷的結尾,我們提出了一個開放題:如果未來能擁有額外的十年時間,且身體健康、沒什麼負擔或限制,你會選擇做什麼?

結果顯示,大家則更願意「充分享受人生」(78.06%)「追求個人成長」(70.03%)和「陪伴家人」(63.15%)

KY相信,這正是最能夠帶給人們意義感的事情——因為當你有了更多的生命,你只想把它用在最為重要的事情上。

我們有理由相信,當代半數人面對的「感受不到人生意義」的空虛感,正是因為我們過多地,把時間用在了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影響意義感的事情上:比如工作和賺錢。而沒有時間、精力和足夠健康的身心去做那些真正重要的事情:

去尋找愛,投入愛與被愛;去找到自己的興趣和熱情所在,真正提升自己而不只是職場技能;去更多地體驗人生、更多享受生活,去和家人在一起;規律作息,努力保持更健康的狀態;

當我們把更多注意力放在這些真正重要的事情上的時候,我們的空虛就會被真實的連結感(與自身的、與他人的、與當下的)填滿。

人生不過匆匆百年,我們都值得用一種更能帶來充沛存在感的方式投入其中。

正文部分到此結束。

本次研究由KnowYourself攜手健康壽命倡導者大都會人壽360Health共同發起,360Health共馭健康壽命。

References:

Baumeister, R. F., Vohs, K. D., Aaker, J. L., & Garbinsky, E. N.(2013). Some key differences between a happy life and a meaningful lif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8(6), 505-516.

Emmons, R. A. (2003). Personal goals, life meaning, and virtue: Wellsprings of a positive life. Flourishing: Positive psychology and the life well-lived, 105-128.

Fredrickson, B. L., Grewen, K. M., Coffey, K. A., Algoe, S. B., Firestine, A.M., Arevalo, J. M., ... & Cole, S. W. (2013). A functional genomic perspective on human well-being.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110(33), 13684-13689.

King, L. A., Hicks, J. A., Krull, J. L., & Del Gaiso, A. K. (2006). Positive affect and the experience of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0(1), 179.

Martela, F., & Steger, M. F. (2016). The three meanings of meaning in life: Distinguishing coherence, purpose, and significance.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11(5), 531-545.

O'Connor, K., & Chamberlain, K. (1996). Dimensions of life meaning: A qualitative investigation at mid‐lif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87(3), 461-477.

Reker, G. T., Peacock, E. J., & Wong, P. T. (1987). Meaning and purpose in life and well-being: A life-spa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42(1), 44-49.

Steger, M. F., Frazier, P., Oishi, S., & Kaler, M. (2006). The meaning in life questionnaire: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and search for meaning in life. Journal of counselling psychology, 53(1), 80.

Steger, M. F., Oishi, S., & Kashdan, T. B. (2009). Meaning in life across the life span: Levels and correlates of meaning in life from emerging adulthood to older adulthood. The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4(1), 43-52.

Schlegel, R.J., Hicks, J.A., King, L.A., & Arndt, J. (2011). Feeling like you know who you are: Perceived true self-knowledge and meaning in life.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 745-756.

Yalom, I. D. (1980). Existential psychotherapy (Vol. 1). New York: Basic Books.

相關焦點

  • 每天休閒時間不足3小時,年輕人拼命上班,最終為了啥?
    很多時候,我們都被工作給壓彎了腰,甚至可以說我們有時候加班加點就為了那點工資而已,著實有些心酸。近日,某報告指出,2020年我國人均休閒時間每天不足3小時,說白了都是在拼命上班和加班,這著實讓人有些感覺不太合理。那麼,每天休閒時間不足3小時,是否稀奇呢?
  • 拼命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實習生》會告訴你答案
    拼命工作的意義是什麼?工作的最主要原因,都是為了獲得金錢,以此換取優質的生活品質,除了金錢外,在職場不同階段的人,也有著不同的心理訴求,剛剛進入職場的新人,渴望獲得認可,職場的老員工,渴望職位升遷,功成名就的老闆努力工作,更多的是為了夢想,《實習生》中70歲的維特克,他的人生已經功成名就,退休的他選擇繼續工作,則是為了證明自己依然還有價值。
  • 千裡之行始於足下,永遠不要小看一個肯為了夢想而拼命的人
    夢想有短期和長期之分,如果夢想僅僅是有生之年擁有一幢自己的漂亮房子,那仍舊是短期的,如果夢想是成為一名出色的專業人才,在學業、事業上有所成就,這就可以視為長期的。無論長期還是短期,都要對執行過程有相應的規劃。
  • 劉雨昕:曾連續工作24小時
    提到THE9,不少THE9的粉絲都會吐槽公司不作為,不會運營THE9,把THE9的成員全都放到家裡不安排工作閒到摳腳,但是仔細看THE9出道後的行程,其實你會發現THE9真的挺忙的。這些因為是集體行動,其實耗費的時間也挺多的,商務資源不斷,他們還有舞臺表演的活動,在出道之後,已經先後有好幾個晚會邀請她們去表演了,而且大家還不要忘了,THE9的團綜也一直處於錄製階段。
  • 每天直播一小時啦啦隊訓練有意義嗎?有.
    3月10日特步中國大學生足球啦啦隊選拔賽網絡海選正式上線以來,27個參賽隊伍卯足了勁,為爭奪大區賽的名額拼命積累直播人氣——鵝蛋。
  • 為了夢想和前程,那些拼命考上研究生的同學,後來都怎麼樣了?
    作為在讀大學生的你們,身邊總會有各種聲音告訴你要考研、要考研,這個聲音有可能來自親朋好友,也有可能來自新聞資訊。周圍圍繞著「必須考研」的聲音,但似乎從沒有人告訴同學們,那些拼命考上研究生的人後來都怎麼樣了?考研上岸的那些人有沒有通過讀研改變自己的人生?當初考研時樹立的夢想實現了嗎?心心念念的更光明、更廣闊的前程實現了嗎?
  • 你把一天24小時過成了多少個小時?
    雖然一天24小時,但是吃飯睡覺玩遊戲這主旋律頂多也就12小時。雖然這只是疫情特殊時期的一個縮影,但是實際上疫情期間如何對待時間、如何對待生活、如何對待自己也是對待人生的態度。每個人每天都有24小時,除去吃飯睡覺工作16個小時,剩下的差不多8個小時。而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於這第三個八小時是如何過的。
  • 奮鬥丨從煤海轉型到書海,24小時書吧承載著他的夢想
    王宇琦回憶,當時那個超過450人的群裡,有90後在校大學生,也有四五十歲的中年人,有普通職工,也有商界精英。大家對讀書的熱情超出了預期,這讓我們對做書吧這個項目更有信心了。為了解實體書店的運營狀況,王宇琦又帶領書吧策劃團隊先後到北京、上海、蘇州和廈門等經營24小時書吧較好的城市去考察。
  • 夢想之美/夢想的意義
    夢想的意義張允懷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夢想的意義》。小學的老師問我們未來有什麼夢想?但在確立人生理想時,你可曾想過,夢想的真正意義究竟是什麼?有很多人認為建立夢想的意義在於將它變為現實,更有人說無法實現夢想的人生是不成功的。但真的是這樣嗎?我的答案是否定的。
  • 「996」「007」工作制下,拼命工作成為職場人的常態,物質化?不
    舍友跟我說:他們美容店的技師,底薪2500元,提成按服務客戶的1%獎勵,但一天24小時,至少要有12小時是呆在店裡的。他們養生館的營業時間是中午12點半——第二天凌晨2點,在營業時間裡,技師不能離開店裡,即使沒有客戶也不能離開。雖然正常的上班時間是下午16點到晚第2天凌晨2點,中午12點半-下午16點這段時間技師們課可以在樓上的客房休息。
  • 中國青年報整版關注:工作是為了快樂還是意義
    快樂和意義可以把工作分為四類:快樂且有意義的事情;快樂但沒有意義的事情;不快樂但是有意義的事情;不快樂且沒有意義的事情。我們會發現,魚和熊掌難以兼得,所謂「錢多活少離家近」的工作幾乎沒有。就算有,長期這樣下去,成長(意義)方面也可能受到很大影響。因此,大部分工作,實際上是在後三種情況間做出選擇。
  • 24小時便利店有前景嗎?
    隨著科技生活快速發展,24小時便利店出現的越來越多。大多數超市都是早上7點到晚上22點這個時間段營業,也有個人開的小超市是到凌晨的。那麼,下半夜也在開門營業的24小時便利店到底有沒有生意?它到底是虧是賺?而且眾所周知,24小時便利店的東西是比其他超市賣的貴的,那還有人去買嗎?
  • 結婚到底有什麼意義,你們說是為了傳宗接代嗎?
    現代年輕人結婚後,可以不要孩子,為了自己自由快樂,雙雙選擇不生,不養,不去為下一代拼命努力地操勞,而是自我享受沒有孩子生活的安逸,享受大自然的風光,享受男女二人世界的歡樂。這種不要孩子的活法,讓老一輩人一直無法理解和接受。
  • 重複性工作真的有意義嗎?
    其實很多職場人會發現這樣一個問題,自己所進行的工作大多數是重複性工作。尤其拿會計實務工作來講,每天就是需要重複性記帳、入帳和制表。剛開始大家可能充滿興趣與激情,可是久而久之難免產生厭煩的心理,並隨之產生思考:這樣下去還有意義嗎?其實類似財務一類的崗位,每天的重複工作量佔據了全部工作的八成。
  • 廣州推出商場「24小時不打烊」,真的有人會通宵逛街嗎?
    最近,廣州部分實體商業載體開始主要動反擊,延長對外營業時間,甚至推出「24小時不打烊」的策略,以此吸引消費者購物消費。據媒體報導,此策略目前是屬於短期試水,施行時間暫定在12月25日起至2021年農曆新年期間。據商家反饋,延長營業時間後,銷售額有所提升。此政策引起了網友的關注。不過,網友提出了疑問,凌晨一兩點真的會有人逛商場嗎?
  • 妻子為了「年終獎」拼命工作,男人一個舉動,就毀了兩人的婚姻
    但不是所有的人都懂得包容的意義,有一些男人在生活中,即想讓妻子出去掙錢,又希望妻子能顧家,可是,如果把這樣的條件,強加到他一個人身上的時候,他也做不到。可男人就是不理解,硬要要求妻子做到工作和家庭兩面兼顧,而他自己只需要做好工作就行了。
  • 工作24小時,休息48小時,這份好的工作卻不是自己想要的怎麼辦?
    朋友小凱告訴我他們的工作模式:工作24小時,休息48小時,但是這份很好的工作卻不是自己想要,對未來感到迷茫。工作24小時,休息48小時,也就意味著每天工作8小時,連續工作3天休息2天,一個月工作18天,休息12天。這種工作多少人羨慕不來,小凱卻不想幹。那麼,因為什麼原因造成小凱想放棄這麼一份穩定且舒適的工作呢?
  • 有人說,工作不能光靠拼命,你同意嗎?
    很多企業家都是拼命三郎,比如任正非、雷軍,任正非曾經在華為初創期都是在公司打地鋪,工作困了就睡公司,醒了繼續工作,給自己留了一身的病:高血壓、糖尿病,甚至因為癌症動了兩次手術;雷軍自曝基本每天吃午飯只有三分鐘時間,每天工作16個小時。
  • 京東超過24小時沒發貨怎麼辦賠償嗎 申請退款有賠償金嗎
    京東超過24小時申請退款有賠償金是對虛假髮貨商家的一種約束行為!不過這條規定也給好多想要賺旁門左道錢的所謂職業買家創作了機會!如果發貨這個人鐵定找事,也就是所謂的職業打假者,如果不發,就會受到這個規定的約束!
  • 那些為了高考「拼命」的考生,成績公布前都在做什麼?看完淚目!
    那麼,在高考結束之後,高考成績公布之前的這段時間,這些為了高考拼命努力的考生們都在做些什麼呢?網友看完忍不住再次流淚,紛紛感嘆:所有為了高考拼命的學生們都是好樣的!首先,瘋狂的查詢各大院校和專業!今年參加高考的考生們絕大多數都已成年,他們知道自己要什麼,為了自己的夢想,他們會努力用自己的現實去撐住它!所以,高考結束後的他們並沒有向大多數人想像的那樣,去放縱、去旅遊、去打遊戲,那他們在幹什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