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醫學屬於醫學(門類代碼10)下屬的一級學科,學科代碼1002,以下又分為18個二級學科,分別是:內科學(100201)、兒科學(100202)、老年醫學(100203)、神經病學(100204)、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100205)、皮膚病與性病學(100206)、影像醫學與核醫學(100207)、臨床檢驗診斷學(100208)、護理學(100209)、外科學(100210)、婦產科學(100211)、眼科學(100212)、耳鼻咽喉科學(100213)、腫瘤學(100214)、康復醫學與理療學(100215)、運動醫學(100216)、麻醉學(100217)、急診醫學(100218)。以下是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的相關介紹。
一.學科背景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專業分為放射學(包括X線、CT、磁共振和介入放射學)、超聲醫學及核醫學三部分。
本學科研究內容包括:
1.器官的正常影像學表現及其解剖基礎;
2.各個系統疾病的影像表現、影像表現的病理基礎、疾病的影像學診斷和鑑別診斷;
3.正常和病理組織的功能成影和分子影像學;
4.介入放射學在疾病診斷和治療的應用;
5.醫學影像的圖像處理;
6.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新技術的開發和應用。
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研究方向
01雙源CT在心血管病的應用研究
02腦腫瘤影像與病理對照研究
03胃腸疾病的影像學研究
04分子與功能影像學研究
05胰、腎疾患的影像學研究
06婦科疾患的影像學研究
07腫瘤與血管性病變介入治療的臨床實驗研究
08血管病和介入超聲研究
09醫學圖像處理技術
二.就業分析
1、時代發展的需要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飛速發展,近年來,醫學影像儀器的性能有很大改進。目前醫學影像技術成像清晰,解析度高,不僅能顯示正常與異常結構的輪廓和形態,而且可以觀察器官的血液、代謝及其機能,己經廣泛用於多個系統和部位各種疾患的檢查和診斷,使診斷水平有很大提高,在臨床上發揮重要作用。在介入診斷和治療方面也有長足的進步,使許多疾病能得到微創治療,特別是對某些腫瘤的治療效果可與內科治療或外科治療相媲美,已成臨床首選治療方法之一。
核醫學是涉及多個學科對疾病進行診斷和治療的一門新興科學。它以診斷部分為整體,包括人體各個系統疾病的診治。近代電子計算機技術、核電子學、核藥學、細胞雜交瘤技術、分子生物學和加速器微型化等現代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滲透,不斷推動著核醫學的發展,如分子生化的PET顯像技術出現,第一次實現了人類活體內分子水平的研究。
2、與先進國家相比有待發展
經過影像醫學和核醫學工作者多年努力,我國影像醫學技術在臨床應用領域內許多方面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有些研究項目已步入世界先進行列。但在基礎理論研究、醫學生物工程技術包括計算機和儀器設備的研製以及新的影像技術開發等方面,與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一定差距。影像醫學與核醫學在一些實力較強的地區和醫院發展很快,是臨床醫生診斷的主要依據和手段,有些疾病的治療也需要核醫學醫生的參與才能更好的完成。
總體而言,影像醫學與核醫學目前就業形式好於臨床,可是這個專業對於醫院來說要的人非常少,很容易飽和。幾年後就業將會是個問題!學檢驗,法醫,麻醉就以後的形式來說將好於影象!
三、就業方向
主要到醫療衛生單位從事醫學影像診斷、介入放射學、和醫學成像技術等方面的工作,也可以到大型的醫療設備公司工作。
(實習編輯:劉佰萬)
版權及免責聲明
① 凡本網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所有文字、圖片和音視頻稿件,版權均屬新東方教育科技集團(含本網和新東方網) 所有,任何媒體、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議授權不得轉載、連結、轉貼或以其他任何方式複製、發表。已經本網協議授權的媒體、網站,在下載使用時必須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② 本網未註明"稿件來源:新東方"的文/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本網轉載僅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轉載稿的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必須保留本網註明的"稿件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如擅自篡改為"稿件來源:新東方",本網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
③ 如本網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作者見稿後在兩周內速來電與新東方網聯繫,電話:010-60908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