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非法捕撈五條瀕危滅絕物種水生動物——達氏鱘。近日,龍馬潭區檢察院對3名犯罪嫌疑人提起公訴。庭審中,法院依法採納檢察機關提出的起訴意見、量刑建議和司法鑑定中心的物證鑑定意見書。最終判定3人的行為已構成非法獵捕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罪,並分別判處鄧某有期徒刑1年,緩刑2年,並處罰金6000元;徐某有期徒刑10月,緩刑1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4000元;秦某有期徒刑6個月,緩刑1年,並處罰金2000元。
案情回放:
2019年10月27日,被告人鄧某與徐某、秦某相互邀約至江陽區華陽街道水中壩長江水域捕魚。期間,鄧某與秦某捕獲2條達氏鱘、鄧某與徐某捕獲3條達氏鱘,共計捕獲5條達氏鱘。
當晚,鄧某將捕魚過程及所捕漁獲物視頻在微信中發布,公安機關接到群眾舉報後將2人查獲,扣押了鄧某發布微信的手機和捕魚工具。
次日,在公安機關監督下,3被告人將5條達氏鱘放歸長江。
2019年10月28日,四川楠山林業司法鑑定中心接受了長江航運公安局瀘州分局的鑑定委託。中心依據《中國動物志》、《四川魚類志》、《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對物種和保護級別進行鑑定。
經鑑定:5條鱘魚實為達氏鱘,亦稱「長江鱘」,有「水中大熊貓」之稱,僅分布於我國長江幹支流,是長江上遊特有魚類。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鱘科(Acipenseridae)、鱘屬(Acipenser)、達氏鱘(Acipenser dabryanus)。檢索《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達氏鱘列入其中,為國家Ⅰ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並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附錄Ⅱ。
達氏鱘形態特徵:
體延長,呈梭形。頭較小,呈楔形,背部有許多小突起。吻較窄,前端尖,稍向上翹,背面有骨片10餘個,腹面稍扁平。口下位,呈橫裂,能伸縮,上下純均具有許多細小乳突。具須2對,位於吻部腹面。眼稍大,略呈橢圓形,位於頭側偏上方。鼻孔較大,位於眼前方,離眼前緣很近。鰓孔大,鰓膜與鰓峽相連。鰓耙簿片狀,呈三角形,排列緊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