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專業領域,我這「白丁」都是不敢置喙的。只是,業務相異,人性相通,各行業的拔尖人物對於社會人生的思考照例深邃,不可不細聽。比如這一回,我聽黃蒙拉。
很抱愧,我沒有聽過他據云有如天籟的小提琴聲。當然,即使聽過也未必領悟得了(比如我聽過國際小提琴大師伊扎克·帕爾曼的演奏,卻辨不出跟本市迎春聯歡會上的有多大區別,一笑)。我聽的,讚賞的,是他談論的少兒培養理念。
衝著這位「80後」榮獲第49屆帕格尼尼國際小提琴大賽金獎,被譽為「東方帕格尼尼」,多少家長急於拉著孩子,追隨黃蒙拉之路。但是,他回絕得乾脆:「我希望他們不要這樣做。」
原因呢,他講了兩段。一段講自己——「我絕不是天生喜歡拉琴,甚至有十幾年都不那麼願意拉琴。小時候,爸爸讓我站在琴凳上拉琴,拉錯了,爸爸拿著尺打我的情景,我至今記得。幸好,我對小提琴的真正感情,到十七八歲終於迸發了。回頭想想,如果不是這樣怎麼辦?進入了這個專業,就沒有退路了呀!」一段講同學——「我不想隱瞞,其實身邊的一些同學從音樂學院附小、附中熬到大學,直到最後從事音樂工作,都沒有喜歡過音樂。他們中的相當一部分人甚至討厭音樂,就是因為家長過早把他們趕上了專業之路。這是很可悲的。」
記得在2008年《解放日報》的報導中讀過這兩段,近期又從專業期刊上看到他不變的表態。6年一貫,以權威的過來者身份現身說法、大聲疾呼,不啻是當頭棒喝,數語驚醒夢中人呵。
原來,撥去舞臺上的一應鮮花、掌聲、光環,那背後是十幾年的「熬」,亦即在多數孩子可謂了無興趣的苦捱!「讓睜眼看著玫瑰花的人也看看它的刺」,泰戈爾說對了。君不見報載好些少年厭惡被逼學琴,發誓「考出10級再也不碰鋼琴」、甚至「今後有錢就買架琴來砸」。不是給吃給穿就叫幸福,心理天天彆扭還有啥幸福?你不想讓心肝寶貝經受這漫漫苦途,就趁早急剎車。
「那麼,不可以苦盡甘來?苦個十幾年終於出頭也行嘛。」一些父母太過務實,不顧孩子路途苦,只求最終結局甜。問題在於,苦盡未必甘來。「凡人讀書,原拿不定發達」,屢經科考挫跌的鄭板橋感嘆,事實正是讀書人熬到白頭又有幾個中舉成進士,更休提狀元了。放眼望去,今日琴童無數,都在孜孜矻矻,都在重金拜師,但是帕格尼尼國際大賽金獎只有一個。即使其他獎項,也無不面對成千上萬拼搶者。小概率如此,到頭來絕大多數要準備白辛苦。
學才藝,是好的;單打一,卻不好。黃蒙拉的答案是:「家長可以讓孩子學琴,但是如果把孩子很早往專業的路上趕就沒有必要。」無論是拉琴、踢球、唱歌,都切忌過早實施孤注一擲式的「定向培養」。須知多學科的綜合性教育,為孩子成長的必由之路——至於郎朗之路,丁俊暉之路,韓寒之路都是可遠觀而不可近仿焉!
讓做著明星夢的孩子多學點再多學點吧。一直記得,人家前兩年獲奧斯卡最佳女主角獎的《黑天鵝》主演娜塔莉?波特曼,高中時的論文《演示糖的氧氣酶製法的簡易方法》曾獲英特爾科學天才獎。「好萊塢最美的女人」拉瑪在校時發明了魚類導航技術並獲得專利,麥凱拉則發現證明過磁場性質的定理。綜合素質的提升,必拉抬你對才藝的思維能力,一點不叫浪費時間的。
*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