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民以食為天」,雖然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文明進程各不相同,但這句話對於任何一個國家的人民來說都是真理。「吃」永遠是百姓生存的首要需求。受不同的氣候、地形、文化差異影響,同一個吃食在傳入不同的國家之後,往往會產生不盡相同的食用方法。
比如中國的茶葉,在傳入英國之後,英國人很有創意地在裡面添加蜂蜜、砂糖等物。英國的茶文化距今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在茶成為英國的國飲之前,咖啡才是英國人的首選。浪漫奔放的咖啡文化和含蓄典雅的茶文化在英國人的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兩種迥然不同的飲食文化映射著英國人價值觀的變遷。
一、「熱情奔放」的咖啡和英國人的「嘗試」、「再嘗試」
咖啡起源於非洲東部的衣索比亞,大約在公元8世紀的時候,阿拉伯人當作要藥飲流傳開來。關於咖啡的傳說也帶有很強的奇幻色彩:一說是衣索比亞中一個叫做凱夫(咖啡)的小鎮裡有一個牧童,有一天他在放羊的時候,注意到羊喜歡吃一種灌木叢上的紅色漿果,他感到很好奇,就採集了一些帶回家裡煮,結果滿屋飄蕩著經久不散的奇異香氣。
另一種說法是有一個阿拉伯人在沙漠中快渴死了,他無意中發現一種鳥在吃下一種果實之後,就會發出婉轉悠揚的叫聲。於是,他就把這種果實煮熟了吃,成功活了下來。這種果實也隨之傳入阿拉伯,人們起名「摩卡」。
在公元十七世紀初,來自威尼斯的義大利商人將「咖啡」這種神秘的中東飲料帶到歐洲,隨即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和茶不同的是,英國人並沒有立馬接納了這種「口味獨特」的飲料。在大多數人的印象中咖啡是一種「類似於豌豆的豆子,磨碎之後加入熱水,在所能忍受的最大熱度時喝掉······嘗起來像煤炭一樣」的東西,相當地不受歡迎和待見。英國人簡直無法理解中東人為什麼會愛喝這種奇怪的東西。
然而,在強烈的好奇心驅使之下,人們還是在不斷地嘗試。隨後,人們發掘出了咖啡豆具有消腫美白、健胃消食、防止胃下垂等諸多功效。咖啡才漸漸為人們所接受。傳說巴爾扎克在寫《人間喜劇》的時候,喝掉了五萬杯咖啡,簡直就是蘸著咖啡寫出來的。
起初,咖啡作為一種昂貴奢侈的舶來品,並不是每個英國人都能享受的到的。後來經過不懈努力,英國人在爪哇和中南美地區成功培育出了咖啡豆,才擺脫了阿拉伯人的壟斷。咖啡開始「飛入尋常百姓家」。
1650年,一名猶太人在英國建立起第一家咖啡店,受到廣泛歡迎,在隨後的幾十年時間裡,咖啡文化在英國大陸蓬勃發展。到了1700年的時候,光是倫敦就有超過3000座咖啡店。咖啡店成為了英國人重要的社交場所,眾多學者和記者們都喜歡聚集在咖啡館裡思辨。
一位佛羅倫斯的貴族曾對咖啡館有過這樣的描述:「在這裡,你可以看見形形色色的人等和眾多記者,人們可以聽到新聞或者據說能夠稱得上新聞的東西。」
值得一提的是,越來越多的人喜歡來到咖啡館工作,他們認為在咖啡館工作的質量更高,效率更好。尤其是一些政客們,因為「咖啡館裡總是匯聚著最智慧的觀點和廣大群眾的心聲」。然而好景不長,咖啡繁榮的景象並沒有持續多久,一種新的熱飲——茶,流入英國社會,迅速取代了它的位置。
二、「典雅高貴」的茶,一舉成為英國人的心頭好
和咖啡起源地「拉扯不清」的是,世界上公認茶的起源地就是中國。我國關於茶葉最早的記載,是上古時期,神農氏有一次誤食了毒草,他用茶葉熬成汁喝了下去瞬間神清氣爽,化解了毒性。在十七世紀的時候,中國的茶由一群荷蘭商人帶到了英國,隨即掀起飲茶的熱潮。
受《馬可波羅東行見聞錄》的影響,彼時的歐洲人對中國的印象憧憬又敬畏,這種來自於神秘的中國的飲料,在一開始就帶有了高貴的象徵。尤其在宋朝時期,「海上絲綢」興盛之時,眾多造型優美做工精緻的中國瓷器流入外國,好評如潮。
英國上層社會,一度以穿中國服飾,使用中國瓷器,喝中國茶葉為榮。在該時期,英國的茶葉十分昂貴,當時的「每加侖茶葉都要抽取8便士的稅金」,是名副其實的奢侈品;1664年,英國東印度公司以私人名義從荷蘭商人那裡費九牛二虎之力,僅求得2磅茶葉贈送給王室。
由此可見,茶葉之珍貴。很多英國貴族們,為了妥善保管好這來之不易的茶葉,也是費盡了心思:他們將茶葉放在由中國傳入的密封良好的容器裡,然後鎖在自己的衣櫃中,鑰匙貼身保管。只有家裡來了客人,或者自己的「茶癮」上來了,他們才會泡製。就連泡茶的時候,也絕對不允許僕人沾手,畢竟誰能抵抗的了茶葉的誘惑呢?
同時英國也是一個著名的禮儀之邦,「紳士風度」是英國的一個重要的標籤。喝茶不僅是身份的象徵,更是展現修養的絕佳場合。正如英國境內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所言「當鐘聲敲響四下,世上的一切都為茶而停止。」英國的下午茶是其茶文化的主要載體。
下午茶起源於維多利亞時期,因為當時的英國社會,人們吃晚餐的時間普遍在晚上七八點左右,下午很容易餓。貝德芙公爵就讓僕人將整套茶具搬到臥室裡,方便她和朋友們一邊飲茶一邊度過漫長的下午時光,在這個過程中,她發現茶和點心的搭配有著不可言語的美妙滋味。
於是,英國的下午茶文化應運而生。在正式的下午茶場合,男士要穿考究的燕尾服,手裡拿著雨傘,頭上戴著高帽,腰板挺直,風度翩翩。淑女則要穿著大方得體的禮服,戴著白手套,舉止優雅,一顰一笑都飽含貴族風度。主人(往往是女主人)則會挑選家裡最大最好的房間,打掃乾淨,擺上造型典雅的裝飾物,選用恰當合適的音樂,準備最精緻的一整套茶具。
一套傳統的英國茶具整整有15件之多,剛開始的最高規格的茶具往往都是中國的瓷器,但因為其價格太過昂貴,後期英國燒制瓷器的工藝提高,英式茶具慢慢取代了中國的瓷器。值得注意的是,雖然英國的茶來自於中國,但更受英國人歡迎的是紅茶卻不是綠茶,這和中國的「國情」大不相同。
英國境內是沒有大規模的種植紅茶的莊園的,他們的紅茶產地大都來自印度。英國人對茶的熱愛簡直到了痴迷的地步,著名的戲劇家皮內羅就說:「茶之所在,即是精神所在」;在英國的多部文學作品中,總能看見茶的身影;英國詩人埃德蒙·沃爾特就專門寫了一首讚美茶的詩篇:「花神寵秋色,嫦娥矜月桂。月桂與秋色,美難與茶比」。
在這首充滿了中國傳統意象的詩中,茶成為了連接兩國文化的橋梁。在筆者看來,英國的茶文化裡,浸泡著英國人對浪漫典雅、從容不迫的生活態度。
三、從咖啡到茶,英國「國飲」的改變反映著英國社會的變遷
很多學者研究英國人的國飲為什麼會從「咖啡」變為「茶」。有人認為,是因為咖啡的原產地距離英國更近,運輸方便,後期英國人在爪哇等地成功種植咖啡,極大地打擊了阿拉伯商人的壟斷地位。咖啡的價格更低廉,這是咖啡得以興盛的原因。
但是因為咖啡館不僅僅是一個「餐廳」,它更是一個思想匯聚之地。在英國君主制執政期間,咖啡館的存在讓這些獨裁者們寢食難安,他們多次下令關停咖啡館。另外,茶是受到統治者極力推崇的飲品,英國社會更是一個講究高貴典雅的社會,上行下效,越來越多的老百姓紛紛模仿貴族們的飲茶風尚。
值得注意的是,茶在促進兩性關係的和諧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出入咖啡館的都是一些男人,在該時期,女人是不被允許進入的。針對這種情況,一位英國人就起草了一份《婦女反對咖啡請願書》,在篇長達6頁的請願書中,充斥著對咖啡館排斥女性的血淚控訴。
相比而言,飲茶的氛圍就顯得和睦而美好。因為茶會的舉辦地點往往是在家裡,女主人是其中不可或缺的角色,這無形中提高了婦女的社會地位。此外,女性也是一個家庭必不可少的角色,她們溫柔細心的品格能夠帶給人溫馨舒適的體驗。
「坐於茶壺旁的女主人,恰如一位女王,高貴典雅,恰如十七世紀的布拉幹薩王朝的凱薩琳一樣,每當她向朋友介紹信香草時,必然會坐在茶桌旁,盡顯飲茶風趣。」
結語
其實在筆者看來,茶更讓英國人喜歡的原因在於「茶」代表的是一種從容的生活態度。英國人十分注重內涵,時刻注意保持氣質,在生活節奏飛快的經驗,每天找一個空閒的時間「慢」下來,享受生活。這樣更符合英國人的價值觀。
當然,無論咖啡還是茶,都是人類文明中的瑰寶。這兩個載體承載了數不勝數的文化內涵,我們在喝一杯茶或者咖啡的時候,更像是在歲月的長河中,舀一杯水細細品嘗,唇齒之間都溢滿了光陰的回味。
參考文獻:
《英國史》
《中國世界茶文化》
《茶葉全書》
《飲食人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