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中山與陳粹芬合影
(《紅廣角》授權中國共產黨新聞網獨家發布,請勿轉載)
一般人提起孫中山的伴侶,往往只提早年的元配夫人盧慕貞和晚年的宋慶齡,而不知道這中間還有一位重要的女性--陳粹芬。
陪伴孫中山20年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一直至孫中山當上臨時大總統的1912年,整整20年的時間,是一位名叫陳粹芬的女子,時刻陪伴在他的身邊,追隨襄助他從事反清鬥爭。而這20年,正是孫中山四處奔波,為革命奔走呼號艱苦備嘗的時期,也是他人生中最艱難的時期。她是孫中山倡導反清革命初期最親密的伴侶,有著坎坷、流離、悽涼而功不可沒的傳奇人生。
陳粹芬(1873~1960),原名香菱,又名瑞芬,人們以排行稱呼「陳四姑」。她原籍福建廈門同安,父親是位郎中,五口通商時父親隨廈門商人來到香港,所以她出生在香港新界屯門。陳粹芬身材適中,眉清目秀,吃苦耐勞,頗具賢德。由於家貧,父母早亡,未曾讀過書,因而有人說她不識字。
1891年,26歲的孫中山在香港學醫(差一年畢業,孫科就在此年出世的)。19歲的陳粹芬在屯門基督教堂(美國紀慎會),由陳少白介紹與孫中山相識。初次相見,孫中山即向她表示要效法洪秀全、石達開推翻清朝。出身貧苦的陳粹芬深為孫中山的豪言壯語所感動,崇拜之情油然而生,也立志參加革命。不久,志同道合便使孫中山和陳粹芬結成革命伴侶,在紅樓租屋住下,相偕奔走革命,共同籌劃反對腐朽的清政府。
1892年7月,孫中山從香港雅麗醫學校附屬西醫學院畢業後在澳門行醫。因醫術高明,善待病患,求診者甚多,致遭葡籍醫生排擠,被迫遷至廣州,並以「懸壺救世」為掩護,宣傳革命。這期間,陳粹芬是孫中山從事革命的忠實助手。
1895年3月,興中會決定10月26日(重陽節)在廣州起義。革命黨人從香港採購武器運回廣州。不幸的是,在起義前夕,負責起義的陸皓東在廣州長堤附近偷運軍火時被清廷緝獲,另有不少人被捕。幸好,經陳粹芬之手藏下的一批短槍、短刀、子彈、炸藥、手榴彈等武器分藏在各處,安全無事。
1900年,孫中山決意在惠州舉行起義。起義前,香港興中會秘密從美國、加拿大等地購買武器,以日本橫濱作為中轉站,所有藏有武器的郵船經過橫濱都由陳粹芬親自聯絡接洽。每當郵船一到,她立即前往接船,上下往返,傳送情報。在日本,婦女上下船不被人注意,這樣,陳粹芬趁機完成孫中山囑託的特殊任務。
1907年,孫中山在廣東邊界先後策劃4次起義,能騎馬、會開槍的陳粹芬(2002年孫中山的曾侄孫孫必達,在臺北接受新加坡孫中山南洋紀念館館長馮仲漢的錄音訪談時,談及孫中山在南洋的革命伴侶陳粹芬時所說)均隨軍徵戰。同年12月2日,孫中山率領黃興、胡漢民等自河內出發,北上鎮南關發動起義,遭遇法國殖民軍並與之鏖戰。此時的陳粹芬與孫中山形影相隨,還親自印刷宣傳品--反清檄文。曾追隨孫中山到南洋參加革命、擔任英文秘書的池亨吉是最早記述見到陳粹芬的日本友人。他在1908年所寫的《支那革命實見記》對20世紀初的陳粹芬追隨孫中山在南洋各地奔走革命時是這樣描述的:「工作非常忙碌,性格剛強」,頗有「女中豪傑」的氣概。黃三德在《洪門革命史》中寫道:「看見中山先生妾侍,一表人才,中山娶她十餘年,昔年在鎮南關起事,失敗,出走安南河南,做伙頭飯與眾兄弟食,洗衣裳,捱盡艱苦。」
除隨軍徵戰外,照顧孫中山是陳粹芬作出的另一大貢獻。陳粹芬以女性的溫柔與細緻,加上賢勞備至,熱情幹練,使孫中山在亡命異邦、顛沛流離的艱困生涯中,得到精神支持與慰藉。她以妻子的身份掩護孫中山,對革命的秘密活動頗為有益。
陳粹芬在日本橫濱,曾寄居在孫中山好友橫濱華僑郵船會社經理張能之(也名仁之)家裡一年餘。她接待革命同志、照顧大家的生活,無微不至。她為孫中山等革命黨人燒飯做菜、洗衣服等,一切活兒都由她一人承擔,任勞任怨。當年如胡漢民、居正、戴季陶、馮自由、廖仲愷、劉成禺、蔣介石、許崇智、陳炯明、陳其美、黃興、蔡鍔、李烈鈞、鄒魯、謝持、鄧鏗等都曾受到過陳粹芬的接待與照顧,她使這群為獻身革命而背井離鄉的「亡命客」大有「賓至如歸」的親切感,以至大家都親熱地喊她為「四姑」。 孫中山及其革命同志都十分欽佩這位革命女性,後來胡漢民、朱執信等人反對孫中山與宋慶齡的婚姻,其部分原因也在於陳粹芬的存在。
那時,孫中山在橫濱設立興中會分會,日本社會知名人士如宮崎寅藏、頭山滿、西園寺公望、犬養毅等都與孫中山往來密切,他們都對陳粹芬的作為讚譽不絕。有關陳粹芬在日本照顧孫中山一事,宮崎寅藏夫人槌子在《我對辛亥革命的回憶》一文中說:「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在吃飯的樣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她還勉勵其弟媳向陳粹芬學習,說:「你看她聲音之大,你應該向她看齊才對。」然而,對於自己在日本的勞績,陳粹芬卻謙稱自己只有一點苦勞,實際上只是一個「煮飯婆」、「洗衣婆」,讓人聽了肅然起敬。
1911年10月,武昌起義爆發,各省紛紛響應獨立。孫中山從美國回國,同年12月14日在檳榔嶼與盧慕貞、陳粹芬及女兒孫娫、孫婉相見後,於25日抵上海。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在3月5日《追悼粵中倡義死事諸烈土通告》中,陳粹芬與孫中山、盧慕貞、孫科、孫娫、孫婉等都是發起人。1912年2月,陳粹芬與盧慕貞及兩個女兒離檳榔嶼返國,到香港後盧夫人及女兒等一行由鄧澤如護送到南京與孫中山團聚,而陳粹芬因患了肺結核,怕傳染給孫中山則悄然離開到了廣州。從此,孫中山身邊再也看不到陳粹芬的身影了。
關於陳粹芬與孫中山分手的時間,說法不一。1912年4、5月間,孫中山在廣州及香山故居門前全家合影照片中沒有陳粹芬,有人推測陳粹芬已和孫中山分手。黃三德所寫的《洪門革命史》也說兩人分手於1912年春夏之間。一種說法是在5月下旬,英文秘書宋靄齡出現為止。
陳粹芬為什麼功成身退與孫中山分手?近年史學家討論最多的,除上邊「患病說」外,又有很多人進行了分析與猜測。首先是陳粹芬本身沒讀過多少書,個人的文化知識有所欠缺,再加上自己的出身,心裡可能多少會有一些自卑感。另一個原因可能是陳粹芬與孫中山長期在一起,但並沒有一個明確的身份,在當時的那種情況下,陳粹芬多少是會有一些壓力的。當然,後來宋慶齡出現並於1915年與孫中山結婚,這或許是後來陳粹芬一直沒有與孫中山複合的一個重要原因。
聞孫中山逝世設壇遙祭7天
1912年秋後,陳粹芬到澳門風順堂4號孫眉家中居住。她在孫中山榮任臨時大總統之時卻悄然退隱,從不炫耀自己的特殊身份。她生活十分儉樸,留的是民初女學生的髮式,即所謂「清湯掛麵頭」。
陳粹芬襄助孫中山反清創立民國,受盡苦難,功勞不可埋沒,而當民國建立後,孫中山與她分離。為此,當時有人認為孫中山有負於她,但她卻說:「我跟中山反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我救國救民的志願已達,我視富貴如浮雲,中山自倫敦蒙難後全世界的華僑視他如人民救星,當了總統之後,貴為元首,崇拜者眾,自古患難易共富貴難,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不是中山棄我。所以說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負我。」
1914年,陳粹芬告別親友,隻身赴南洋與商人陸文輝合股開設橡膠園,隱居在馬來半島庇能(檳榔嶼)。庇能是陳粹芬和孫中山反清鬥爭曾多次來過之地,結識了當地眾多愛國華僑,一般僑胞都稱她為孫夫人或孫太太,年輕人則呼她為孫老太太。後來陳粹芬的橡膠園經營失敗,生活拮据,得到了華僑及當時老興中會會員、同盟會會員和國民黨黨員蕭佛成、鄧澤如等人的照顧。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陳粹芬對他們的結合感到的只是欣慰,她說:「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後有了賢內助,諸事順利了,應當為他們祝福。」陳粹芬的這種賢惠和坦蕩的胸襟,著實令人敬佩不已。
儘管陳粹芬與孫中山分離,但她始終記掛著孫中山和他的事業。她一直珍藏著孫中山老師康德黎送給孫中山,孫中山倫敦蒙難脫險後與其團聚時轉送給她的一隻像小螃蟹一樣大的金質懷表。金殼面上刻有英文名字--Y.S.Sun(按:系孫中山英文名字的縮寫),並配有一條金鍊。每當有人來訪,她總會拿出這只不同尋常的金表,述說1895年孫中山倫敦蒙難的那段遠逝的往事。孫中山將此傳世之寶贈與陳粹芬珍藏,可以看出當年兩人之情深意重。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陳粹芬遠在南洋,痛哭失聲。她說:「我雖然與中山分離,但心還是相通的,他在北京病危期間,我幾乎每天晚上都夢見他在空中飛翔。」陳粹芬設壇遙祭7天,感情之篤,異乎尋常,這在當地傳為佳話。
孫中山家譜錄其為「側室」
陳粹芬與孫中山分手後,在孫中山長兄孫眉的家生活了一段時間。孫眉去世後,她得到孫中山之子孫科的協助回廣州。
1915年,孫中山與宋慶齡結婚時,陳粹芬已42歲,她抱養了一位蘇氏華僑的幼嬰為女兒,取名孫容,又名仲英,母女相依為命。不久,孫科第一次出國考察,路過南洋,特地到庇能去探望她,給予資助,並表示歡迎她返回澳門定居,但未果。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陳粹芬應孫科(時任行政院長)之請,攜女兒孫容回國,住在廣州。5年間,為孫科操持家務,照顧其子孫治平、孫治強兄弟及自己的女兒孫容,讓他們都先後考入大學。1936年蔣介石南下廣州,為答謝當年陳粹芬在日本時的照料,特親自修書託居正(時任司法院長)探望陳粹芬,並致送10萬元,給她作為建築房屋及養老之用。
1937年,她的養女孫容,與孫眉之次孫孫乾相愛,本來論輩分屬姑侄,遭到孫家長輩們的極力反對,尤其是盧慕貞;但因無血緣關係,孫科也極為贊成,出面成全。孫容恢復原姓,改名蘇仲英,兩人赴義大利結婚,有情人終成眷屬。
陳粹芬雖非出自書香門第,但她甚諳人情世故,秉性樸實敦厚,待人和藹親切。這是與她共事過的人的共同感覺。值得稱道的是,她與孫中山原配盧夫人誼同姊妹,相處和諧。晚年兩人仍常聚首,尤為難得。不少記載和照片都證明這一點。1949年仲夏,孫科陳淑英夫婦特往澳門,恭祝其母盧慕貞83歲生日,筵席設在文第士街私邸。當盧慕貞挽著陳粹芬走下樓梯時,狀甚親暱,宛若姊妹,受到親友們熱烈的鼓掌歡迎。
陳粹芬雖然後來沒有和孫中山一起生活,但先後由孫眉、孫科及孫乾等孫家後人奉養。養女蘇仲英因罹患癌症早在1958年過世,比1960年在香港過世的陳粹芬早離世兩三年。蘇仲英過世時,孫家因為怕陳粹芬承受不了打擊,始終不敢告知陳粹芬。
1960年秋,年邁體弱的陳粹芬在香港溘然長逝,享年87歲。由於種種原因,家人的治喪形式頗為簡單,不登報,不發訃告,匆匆購地將其葬於荃灣華人墓地。
1986年年末,陳粹芬女婿孫乾(孫中山的侄孫)回香港收拾嶽母陳粹芬與妻子的遺物,改葬嶽母遺骨於中山縣翠亨村孫氏家族墓地之內。墓碑上寫道:孫陳粹芬夫人之墓,婿孫乾率外孫必勝、必興、必達、必成、必立建立。
廣東習俗素有「妾侍」及「平妻」之說,翠亨村孫氏長房、孫中山胞兄孫眉及元配夫人盧慕貞承認陳粹芬為家族一員,名分為「孫文之妾」,待她很好。孫氏家族所列孫中山配偶中,按與之結合時間及年齡長幼為序,將陳粹芬列於盧慕貞之後、宋慶齡之前。孫氏家族上上下下都對集中國婦女賢德於一身的陳粹芬尊敬有加,孫輩都稱她為「南洋婆」(稱盧慕貞為「澳門婆」、宋慶齡為「上海婆」),族人都稱呼她為陳夫人,晚輩則尊稱她為孫老太太。《翠亨孫氏達成祖家譜》關於孫中山的有關情況中有這樣的文字:元配盧慕貞(1915年離婚)享壽86歲,側室陳粹芬享壽89歲,妣宋慶齡享壽89歲。而在中國翠亨孫中山故居紀念館主編的、由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出版的《孫中山的親屬與後裔》一書中的「孫中山夫人與伴侶」一節,也將陳粹芬稱為孫中山的如夫人。這或許最能體現陳粹芬在孫家的身份。
孫中山如何看待陳粹芬?
孫中山的三位夫人:元配盧慕貞(上)、陳粹芬(中)和宋慶齡
1910年7月,盧慕貞在香港操辦完婆婆楊太夫人葬禮後,偕兩女漂洋過海到檳榔嶼與孫中山團聚。當時,陳粹芬在南洋一直陪伴孫中山奔走革命。
同年12月6日,孫中山被英殖民當局驅逐出境,不得已離檳榔嶼經印度赴歐洲。之後陳粹芬與盧慕貞母女共同生活,互相關心、照顧,共度艱難歲月,直到辛亥革命勝利後盧慕貞母女回國。
1910年12月20日,孫中山在赴歐途中寫信給女兒孫娫、孫婉,信中有兩處提及陳粹芬,與元配盧慕貞夫人一視同仁,稱她倆為「兩母親」。從信上看,那時陳粹芬與盧慕貞母女共同生活。這是目前發現的孫中山惟一談及陳粹芬的信--
愛女、婉收看:
父今晚已行到第四個埠。即蘇夷(伊)士運河。再六日便到步(埠)矣。可告兩母親知之也。父今欲汝兩姊姊(妹)同去影一相,影好寄三四張去檀山阿哥處,叫他轉寄來我可也。
另外寄來第二第三兩埠之風景畫片數十幅,包為一札,託金慶先生轉交。餘事再示。並問候你兩母親及各人平安。
父字西十二月二十號
有一點值得注意的是,盧慕貞曾勸孫中山納妾,她的這一想法其實與陳粹芬不無關係。當年陳粹芬在香港與孫中山結合,就得到盧慕貞的接納。就在陳、孫相識的第二年--1892年,孫中山從香港西醫書院畢業後,在澳門行醫,盧慕貞偕兒子孫科隨丈夫先後到澳門、香港,那時她認識了追隨丈夫宣傳反清革命的陳粹芬,給她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再加上她倆後來在南洋檳榔嶼患難與共,更加深了彼此的情誼。在封建意識濃厚的盧慕貞看來,陳粹芬既能幫助、照顧在外革命的丈夫,又不求名分,不會危及自己作為元配夫人的合法地位,因而,很自然地產生了勸孫中山納妾的念頭。信仰基督教、拒絕納妾的孫中山,後來因娶宋慶齡而提出離婚,那是她怎麼也想不到的。
不應忘卻的革命女性
在過去,有關陳粹芬的歷史記錄少之又少,陳粹芬長期不為人所知,這是因為陳粹芬的活動地點主要在南洋,而不在中國大陸的緣故,還有就是陳粹芬行事「低調」、甘於平淡。 陳粹芬被重新發現,最早是由於1993年1月臺北的《傳記文學》登載的配文照片說明,說明上寫著:「孫中山原配盧慕貞(1867-1952)遺影。」然而,緊接著的一期就對那張照片作了重要更正,說「孫中山原配盧慕貞遺像系陳粹芬之誤」並附有「孫中山先生與陳粹芬(即陳四姑)合影」照片。可以說是一次失誤導致了一個人物的重新發現。
其實,按照當時的中國法律和習俗,多妻並不是不可理解的事。與孫中山同時代的一些著名的革命家,都有不止一位夫人,我們又何必在這種問題上苛求孫中山呢?陳粹芬為中國革命出過力,對孫氏家族也是有功勞的。這樣一位人物,不應該被忘卻。史學界也漸漸突破障礙,開始研究陳粹芬為革命所作出的貢獻,以及她與孫中山的真正關係等,有意還給陳粹芬一個較公平的歷史地位。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中,有一位人們陌生的女子,跟隨在孫中山左右,雖然著墨不多,但觀眾印象深刻,她就是陳粹芬。以前很少人提到的孫中山和陳粹芬的關係,開始被如實地表現在螢屏中。
由於陳粹芬與孫中山沒有正式名分,加上「為尊者諱」的傳統觀念及政治禁忌,長期以來,她成為「被人遺忘的革命女性」。近年來,史學界開始研究她對中國革命所作的貢獻,給她一個公平的歷史地位。電視劇《走向共和》中陳粹芬與孫中山真正關係搬上螢屏,這是尊重歷史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