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下午5點,周祿文、熊發明夫婦,一臉疲憊地走出梁平火車站。 |
最近這幾天,在福建省福州市打工的梁平農婦熊發明,一不小心成了全國名人:1月8日,她在福州擦窗時,身上藏的6000元血汗錢從天而降,絕大部分被路人拾走,最後只剩下300元。此事經當地媒體報導後,她的銀行卡上短短5天,就有400多人主動來「還」錢,共打來了11萬多元。隨後,包括央視在內的全國媒體、網站紛紛予以關注。面對這些多出來的錢,熊發明與丈夫周祿文作出了一個重要決定。
昨天下午4時30分左右,熊發明夫妻帶著這個決定,從福州坐火車回到了梁平老家……
從福州回老家過年
火車上站了24小時
昨日下午4時30分,梁平縣火車站,重慶晚報記者見到了剛下火車的熊發明夫妻。
「我們買的是站票,火車走了24小時,有點累了。」今年45歲的熊發明臉色略顯蒼白,見到有記者接站,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坐飛機、臥鋪(指火車)這些太貴了,站票192元一張,便宜些。我們帶了桶,實在累了可以在廁所邊坐一會。」熊發明搓著手,臉凍得通紅。
17年前,熊發明跟隨丈夫在福州打工,是名清潔工人。說起1月8日在福州的經歷,她眼眶有些溼潤:「就像做夢一樣,一切都來得太突然。」她說,8日下午2時30分左右,她在福州東方百貨東街店8樓擦玻璃。3天前,丈夫將6000元工錢交給她,打算春節帶回老家。「我怕錢丟了,特意縫了個袋子系在腰上裝錢。」熊發明一邊比劃一邊告訴記者,自己怎麼也想不到,擦玻璃時6000元錢全掉在了6樓平臺,直到20分鐘後她才發現。當時風很大,錢一下散落到樓下。她跑下去時錢全部被人撿走了。
「我們夫妻兩人工資不多,運氣好時一個月有六七千元,運氣差時只有三千元。」熊發明說,這6000元錢是準備給兒子女兒交學費的。當時她蹲在街邊痛苦,有路人見狀,把撿到的100元還給她。最終,她只收回了300元。
卡上多了11萬餘元
兩人吃不下睡不著
當天下午,福州媒體介入報導,當地公安也在幫她。熊發明說,次日報紙上公布了她的銀行卡帳號,「當時是打算讓撿錢的人把錢還回來。打到銀行卡上不會丟他們面子,萬萬沒想到……」
9日新聞見報後,她的銀行帳戶內就陸續有錢打入。10日下午,他們去銀行查帳,竟發現有10萬元。周祿文尷尬地笑著說:「說實話,我們兩夫妻有點害怕啊,這些錢又不是我們掙的。當天我們就想去註銷銀行卡,但當時銀行已下班,只能多等兩天,等星期一再去註銷。」熊發明靠著丈夫,一個勁點頭認同:「周末那兩天,我是吃不下睡不著,感覺這些錢就是燙手山芋,心裡慌得很。」
昨日,福州日報記者證實,13日上午熊發明到銀行註銷帳戶時,全國各地共打來400多筆愛心款項,合計116766元。愛心帳單中最大的一筆,是自稱熊發明老鄉、在深圳打工的鄒先生轉來的1萬元。
為何要註銷銀行卡帳戶?熊發明說:「這些錢都不是我們打工賺的,用著不安心,我怕錢越打越多。」當天,熊發明扣除自己丟失的6000元錢後,將剩下的11萬愛心捐款,單獨存在重新辦理的一張銀行卡內,一直沒有花。
他們作了一個決定
把錢捐給老家學校
熊發明說,在福州時,夫妻倆一直在盤算如何使用這11萬元錢。「給兒子買衣服、買當地特產都是用自己的錢,我們總覺花了那筆愛心款,對不起真心想幫助我們的人。」熊發明說,自己與丈夫商量後,決定將錢捐回梁平老家的學校。
周祿文說,自己在梁平縣紫照鄉長大,知道紫照鄉中心小學條件並不好。「紫照鄉冬天溫度比縣城低2℃,我知道學校很多孩子都是住讀,他們父母大部分在外打工。我想捐一些棉被,讓孩子們的冬天不那麼冷。」周祿文說,他將這一想法告訴了福州當地媒體。
1月10日,福州媒體記者與梁平縣紫照鄉中心小學龍富政校長取得聯繫,告知了熊發明的想法,當即遭到龍富政校長的委婉拒絕。昨日,龍富政告訴重慶晚報記者。由於學校距周祿文家很近,他十分清楚周家的情況。「我們通過報紙網絡知道了這事,他們家庭條件不好,我們還在考慮該怎麼幫助他們。」龍富政表示,周祿文家庭條件在村裡算中等偏下,所以校方一直沒同意。
1月16日,龍富政接到一個陌生電話:「龍校長你好,我是周祿文,我們想給學校捐點物資,記者說你們不同意。」憨厚的中年男子聲音,從電話內傳出。
「周老師,我了解你家裡情況,你兒子在讀小學五年級,女兒又在讀高三,這筆錢你們留到,以後有用。」龍富政勸阻。
「校長,我們農村人沒讀好多書,說實話這筆錢是很多,但畢竟不是我們打工賺的。」周祿文在電話裡語氣焦急地解釋著。「校長,這些錢我們用起也不安心啊!這幾天雖然得了這麼多錢,我們夫妻一直吃不下睡不著,心裡慌啊。」周祿文不斷說著。
最終,龍富政答應了他的要求。「畢竟是他們的一個心願,說實話,他們有這樣的舉動,也讓我們十分感動。
熊發明說:「那些好心人也是想幫助我們。我覺得這筆錢,應該給更需要幫助的人。」
昨晚8時,紫照鄉中心小學校門口,擠滿了附近趕來居民與學校老師。一床床棉被、枕頭從車上卸下來後,周圍居民開心地把這些愛心物資扛進了學校宿舍大樓。「開學後,這些娃兒就有新被子蓋,不得冷了。」有村民笑著說。
重慶晚報記者看見,學校教學樓前的LED屏幕上,一行大字格外引人注目:「感謝愛心人士對重慶市梁平縣紫照小學的關愛,感謝熊發明、周祿文夫婦回母校捐贈。」
據梅明社會工作服務中心負責人梅明介紹,這批物資是與熊發明溝通後,在重慶採購的,包括300套棉被及床上五件套、3臺電腦、5臺印表機,總價5萬多元。昨日,這批物資由重慶送到梁平。
龍富政校長告訴重慶晚報記者,該校共有學生738人,住讀生297人。學生都是自己帶被子來學校,有些家庭困難的學生平日蓋得很單薄。「這些年在政府幫助下,學校條件得到很好改善。熊發明夫妻送來的300床棉被,可以讓孩子們冬天更加暖和。」
今天上午,熊發明夫妻捐獻物資儀式,將在紫照鄉中心小學舉行。
孩子冬天衣服就一兩件
家庭條件並不好
熊發明一家住在梁平縣紫照鄉桂香村4組。重慶晚報記者昨日看見,這是一幢兩層樓的土磚房。屋內沒有天花板,只是用幾塊木頭橫梁作屋頂,上面鋪上塑料布遮灰。面對自己簡陋的家,周祿文摸著頭,有些不好意思地說,「其實我們家還好,不算太差,日子可以過的。」
能發明說,她有一兒一女,女兒19歲在梁平縣中學讀高三,兒子12歲在紫照鄉中心小學讀五年級。平日夫妻倆都在外地打工,只有春節回家。一對兒女和79歲婆婆居在一起。
昨晚,重慶晚報記者再次來到周家。「爸爸媽媽只有春節才回來,我很想他們。」兒子周杰與79歲奶奶睡在一樓,一張老木床、一臺舊彩電,屋頂吊著10瓦的節能燈。房內安有電話,但平日周杰捨不得給父母打電話。「爸媽都是周五打過來,平時打長途貴。」周杰羞紅臉說。
周杰的班主任老師熊忠誠說,周杰在班上成績優秀,但家裡條件並不好。「冬天衣服就那麼一兩件,不過孩子很愛乾淨。」
周祿文說,他在福州搞裝修,妻子幹清潔工。每年兒子與女兒學費開銷,要花近2萬元。「我媽身體也不好,每天都要吃藥。」周祿文邊整理房間邊告訴記者。周祿文房內,除了一張木床一個節能燈,再無其他擺設。「我們長期不在家,用不著買這些。」周祿文笑著說。
「我們從沒給兒女們開過一次家長會,心裡不好受。」熊發明避開兒子,將記者拉到屋外說:「但是沒辦法,為了賺錢,必須出去。」熊發明說,在獲得陌生人捐款後,在福州打工的老鄉也勸過自己。「說法嘿多,有些喊我們留到,有些覺得我們捐款決定很傻。但我們兩夫妻還年輕,才四十多歲,錢不夠還有時間還有機會去掙。」她說,夫妻倆外出打工10多年,由於一對兒女學習花銷較大,家中存款只有4萬多元。
周文祿說,他們在福州租住了一間不足7平方米的房間,月租金700元,春節後還要回福州繼續打工。「還是自己賺的錢用起來安心些。」周祿文說,剩餘的愛心款,他還將拿出幾萬元為紫照鄉附近村小寄宿學校再購置一些棉被。
上學期一次語文考試,周杰寫了篇作文《深深的母愛》,寫到因調皮不關窗導致感冒,母親把自己背到醫院:「媽媽見我到了醫院,笑了一下。可我發現母親面色蒼白,不忍哭了起來。我發現母親比以前更加蒼老,以後再也不敢了。」
各方觀點
父母將錢捐給學校,周杰說:「我也覺得要把錢捐出去,學校有些同學比我還困難。」「這筆錢如果留下,以後姐姐和你的學費就不用擔心了。」記者說。周杰抬起頭,認真想了幾分鐘,隨後他不斷擺弄著牆上釘子,說:「學費不夠,我可以自己去掙錢,賺學費。」
六年級學生張渝說,「他們捐的棉被會給我們很大幫助,許多同學需要。」她相信冬天會很溫暖。
周杰的班主任老師熊忠誠說,周杰父母的行為讓他很感動,「別人給予的善,他們又給予其他需要幫助的人,值得我們學習。」
當地居民黃明說,熊發明一家自己很熟,「屋頭條件一般,你看外牆都沒砌磚。」
69歲蔡婆婆說,周文祿一家條件不太好,還有兩個孩子需要讀書。「聽說女兒就是覺得三本學費貴,才復讀的。」一旁劉女士也說,熊發明兩夫妻為人老實善良,做出這事並不意外。「他們太老實了,說實話,這筆錢留到,其實他們一家輕鬆好多。」
網友「越夜越野1985」:生活那麼艱辛,存起來留著改善自己的生活,這也是那些好人希望的。
網友「小雨_chenxiaoyu」:大姐,別人幫助你,是你需要別人幫助。你就收下11萬元,何必捐助呢。
網友「ts12593」:留下6000元,餘下的錢應該及時捐出去,讓愛心傳遞下去。這是對社會對捐助人最好的回報!
網友「菜某某某gnps」:這樣的溫暖需要延續,這樣的正能量需要傳揚。
律師說法
11萬元愛心捐款
熊發明有權自由支配
重慶晚報新聞律師團成員、重慶潛衛律師事務所副主任何桐雨律師表示,按照相關規定,受益人可自由支配獲得的捐款與贈物。當好心人把錢自願捐給熊發明後,熊發明有權自由支配,即使不捐贈出來,也不違法。
記者手記
因6000元血汗錢突然丟失,熊發明夫婦一下陷入困境。在媒體及眾多好心人幫助下,不僅6000元錢「還」回來了,還多了11萬元。
俗話說,莫以善小而不為。給予熊發明善的,是那些好心的陌生人,是那些拾到錢又悄悄還回來的無名氏。一筆筆帳單上,傳遞著陌生人給予她的善。她在收穫善後,更是以自己的善傳遞給了更多的人。
對這筆捐款,熊發明其實是有自由支配權的,但她和丈夫仍決定捐贈,並付諸實際。他們重承諾、懂感恩、不貪心,正是當前社會需大力弘場的正能量。「不是我們打工掙的錢,用起心裡不踏實。」一句普通的大白話,勝過千言萬語。
記者 任夢 杜江 賀懷湘